【核心素养目标】14.1《故都的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4.1《故都的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7 16: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赏析郁达夫散文语言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这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欣赏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中平凡景物的美,把握景物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审美趣味。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结和以“清、静、悲凉”为美的审美趣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秋天,既是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既是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也是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伫立在秋风中,杜甫感受到了悲凉;沐浴在秋日里,毛泽东欣赏到了壮美。其实,不是秋天不同,只是心境不同罢了。今天,我们通过《故都的秋》去品味郁达夫所感受到的故都的秋天。
二、问题展示:
1、为什么以“故都的秋”为题?
2、为什么要写南国的秋?
3、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最喜蓝色牵牛花?扫帚的丝纹为什么“既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里还有点落寞?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
4、文章用了哪些抒情手法?
5、为什么郁达夫感觉故都的秋“悲凉”?
三、相关知识链接:
1、郁达夫与北平:
所以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已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已,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四、诵读欣赏、整体把握
1、文章为什么要用“故都的秋”做标题?
2、文章标题是“故都的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南国的秋?
3、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比较原句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
4、找出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品味作者感情。
5、作者为什么喜爱故都的秋?
五、圈点批注、合作探究
1、文章第3段作者选取了( )等景物,通过( )等写景手法,描绘了故都的秋( )的特点。
2、文章第4段作者选取了( )等景物,通过( )等写景手法,描绘了故都的秋( )的特点。
3、文章第5段作者选取了( )等景物,通过( )等写景手法,描绘了故都的秋( )的特点。
4、文章第6—10段作者选取了( )等景物,通过( )等写景手法,描绘了故都的秋( )的特点。
5、文章第11段作者选取了( )等景物,通过( )等写景手法,描绘了故都的秋( )的特点。
6、总结:这9段写景内容在选取景物方面的共同点是( ),描绘景物时都选取了( )的色调,注重营造( )的氛围,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六、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1、你如何看待郁达夫的“悲凉”?
背景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曾赴日留学十年,在异国他乡饱尝孤独苦闷,性格敏感忧郁。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郁达夫也不得不颠沛流离,内心的悲凉哀痛积郁已久。
1926年长子病逝于北平。1937年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明确:
客观方面:
①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特征,是故都秋天的自然色彩。②社会时代原因 ③中国文人自古以来悲秋心理对其影响。
主观方面:
①个人性格及人生经历
②郁达夫的审美追求,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③王国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文人写秋的诗句,写出3-5句。(中国文人的绵长“秋情”)
悲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乐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七、归纳概括、总结方法
鉴赏散文的入情方法有哪些,请结合本文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①直抒胸臆
②把握情景关系
③知人论世
④对比
八、课堂小结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写景纲领和抒情线索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达到“形散神不散”的艺术化境,全文就是一曲对故都的秋的悲凉颂歌。
九、作业
你觉得《故都的秋》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你觉得郁达夫的“清”“静”“悲凉”的审美情趣与传统的异同点在哪里?请结合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项第1题,以“从郁达夫《故都的秋》看民族传统的悲秋审美情趣”为话题,自拟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思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