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态变化基础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测一正常人的体温,读数可能是37℃
B.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C.它不能离开被测人体读数
D.它可以放置在沸水中高温消毒
2.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诗词中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川”——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吸热
C.“羌管悠悠霜满地”——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热
D.“天接云涛连晓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3.把一支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放到20℃的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将( )
A.不变 B.一直下降
C.一直升高 D.先下降后又升高
4.电饭煲煮饭煮熟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熔化
C.先凝固后升华 D.先熔化后液化
5.随着12月28日晚间一场大雪的降临,我市迎来了六十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房檐上形成了美丽的冰挂(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挂是雪花升华形成的 B.冰挂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C.冰挂下滴水是熔化过程 D.冰挂形成时吸收热量
6.利用“干冰”可实现“人工降雨”,“干冰”撒到空中后它随即会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汽化
7.2024年初,济南南部山区某地出现“雾凇漫道”奇观,如图所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夜间气温骤降时树枝上形成的美丽景观。“雾凇”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
8.下列数据与事实相接近的是( )
A.中学生课桌的高度75cm
B.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5km/h
C.正常人眨一下眼的时间接近0.3min
D.洗澡水的温度约60℃
9..下列描述的物态变化现象中有一个吸放热情况与其他现象不同,这个不同的是( )
A.初春,地上的积雪消融后汇成一条条溪流
B.夏天,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用手触碰时会被粘住
C.秋天,天气干燥,在室内适当洒些水可增加空气湿度
D.冬天,同学们在室外堆的雪人在雪还没融化时就慢慢就变小了
10.小明对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解释或做法正确的是( )
A.寒冬的早晨地面上有一层霜,太阳上来马上消失了这是一种汽化现象
B.夏天从冰柜中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是由于瓶内的饮料扩散导致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足的地方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
D.初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
11.约在公元前500年,我国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作的工艺。如图是民间艺人制作玻璃工艺品的情景,制作过程中,先将玻璃加热到流体状态后,捏成各种形状,再慢慢晾干变硬。在制作过程中,玻璃( )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凝固后熔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下列关于冰和雪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冰形成时需要吸热
C.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雪形成时需要放热
13.下列事例中,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
A.将温度降低到-253℃以下,可以使氢气液化
B.深秋的早晨,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雾
C.将石油气液化为液体为打火机提供燃料
D.打开啤酒瓶,瓶口冒白气
二、填空题
14.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测温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39 -117 -95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 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可选做测温物质的有 。
15.某汽车司机下车时,随手将一瓶矿泉水放在仪表台上.不料因太阳光经过矿泉水瓶照射,导致车内物品被点燃引发火灾.矿泉水瓶相当于 ,对光有 作用.因此,提醒大家在车内不要随意放置透明的有水的物品。
16.早在我国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清代科学家郑复光根据此书的记载,亲自动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底部微凹的锡壶,内装沸水,用壶在不太厚的冰面上来回旋转,可从冰面上取出一个光滑的冰透镜,冰透镜制成的过程中,主要是水面上冰块的一部分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该现象是要 热,让制成的这个冰透镜正对太阳光,利用它对日光的 作用,可使纸点燃。
17.新冠疫情期间,同学们时常用到酒精消毒。将酒精喷到皮肤上很快就会消失,这是发生了 物态变化现象,这个过程中皮肤的内能会 。
18.2021年10月16日1神舟十三号宇宙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为了减小运载火箭的体积,常采用 的方法使气态氢、氧 后分别储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氢、液态氧的沸点分别是﹣263℃、﹣183℃。若从液态空气中提取这两种气体,最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气。
19.烈日下狗尽可能地伸长舌头并快速喘气,是因为狗身上没有汗腺。狗的汗腺长在舌头上。狗尽可能地伸长舌头,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快速喘气可以加快汗水表面的 ,这些都可以使汗水蒸发加快,而蒸发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从而使狗感到凉快些。
三、实验题
20.如图所示,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 A、B装置)
(1)实验前,在安装器材时最后安装的是 (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
(2)甲同学所测水的沸点高于乙同学所测水的沸点,则甲选择的是 套装置(填字母);
(3)实验时,他们观察到在加热的过程中水中有气泡上升,在C、D两图中,图 描述的是水在沸腾时气泡的情况;
(4)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E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21.小红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海波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让海波均匀受热的是 ;
①让试管从水中吸热
②使用粉末状的海波
③加热时对海波进行搅拌
④温度计的玻璃泡不接触试管
(2)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
(3)已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海波与水的沸点均为100℃,如果持续给烧杯加热,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液态海波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根据图中液面位置可知温度为37.5℃,用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测一正常人的体温,若人的体温低于这个值,则读数会不改变,即读数不可能是37℃,故A错误;
B.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故B正确;
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有缩口),水银不能主动回到玻璃泡中,它是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错误;
D.体温计的工作原理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测量的最高温度不能超过42℃,沸腾的水在100℃左右,不可以在沸腾的水中消毒,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A.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玻璃泡上沾有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使玻璃泡温度降低,温度计示数下降,等玻璃泡上的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测空气温度,所以示数又升高到20℃,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A
【详解】对电饭煲内的水进行加热,液态的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会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即发生了液化现象,所以是先汽化后液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ABD.冰挂是屋顶的雪熔化成的水由于重力下落过程中变成的冰,所以冰挂是雪水变成的冰,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故ABD都错误;
C.冰挂下滴水是冰挂变成的水,是熔化过程,故C正确。
故选C。
6.C
【详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吸热迅速的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水蒸气放出热量迅速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温暖的空气又会吸收热量熔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
故选C。
7.B
【详解】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略小于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75c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1m/s=1.1×3.6km/h≈4km/h
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短暂,正常人眨一次眼的时间不到0.5s,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A.初春,地上的积雪消融,物质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物态变化为熔化,该过程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用手触碰时会被粘住,是由于水发生凝固,该过程放热,故B符合题意;
C.秋天,天气干燥,在室内适当洒些水,水会汽化变为水蒸气可增加空气湿度,该过程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同学们在室外堆的雪人在雪还没融化时就慢慢就变小了,物质状态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升华,该过程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A.霜是固体,太阳上来马上消失是变成了气态,是固态变气态,是一种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夏天从柜中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液体表面积有关,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是的地方,增大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提高液体温度,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故C正确;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是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应当从室内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故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在玻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先将玻璃加热到流体状态,即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再慢慢晾干变硬,即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所以在制作过程中玻璃是先熔化后凝固。
故选A。
12.D
【详解】AB.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B错误;
CD.雪的形成是气态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A.让氢的温度降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从而液化是利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液化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这是通过降温来液化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成液体的,故C符合题意;
D.打开啤酒瓶,瓶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是降温液化的方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酒精 水银、甲苯、萘
【详解】[1]由表可知,萘的熔点高于其他三种物质的熔点,萘的熔点低于水银与甲苯的沸点,因此选用甲苯或水银来测量萘的熔点。
[2]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只有酒精的沸点低于100℃,因此不能选用酒精作为温度计的玻璃泡里的测温物质。
15. 凸透镜 会聚
【详解】[1][2]矿泉水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6. 熔化 吸 会聚
【详解】[1][2]装有沸水的壶在冰面上旋转时,冰面由于吸收热量及壶对冰面摩擦做功,冰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熔化,在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3]由于壶底的微凹的,所制成的冰透镜是微凸的,即是凸透镜,所以对日光有会聚作用。
17. 汽化 减小
【详解】[1]将酒精喷到皮肤上很快就会消失,这是由于液态的酒精变成气态的蒸汽的汽化现象。
[2]酒精汽化从皮肤吸收热量,这个过程中皮肤的内能会减小。
18. 压缩体积 液化 氢
【详解】[1][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火箭中的氢、氧燃料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氧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3]由题意可知,液态氢、液态氧的沸点分别是﹣263℃、﹣183℃,液态氢的沸点更低,在升温时更容易汽化分离。
19. 空气流速 吸收
【详解】[1][2]狗的汗腺长在舌头上,狗伸长舌头时,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快速喘气,加快呼吸,可以加快汗水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使汗水蒸发加快,而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狗感到凉快。
20. 温度计 B C 质量
【详解】(1)[1]安装器材时,为保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所以最后安装的是温度计。
(2)[2]水面上方的气压越高,水的沸点就越高。图B中烧杯口加盖,水面上方的气压比A高,水的沸点比A高,则甲选择的是B套装置。
(3)[3]水在沸腾前,底部温度高,上部温度低,底部的水汽化产生的气泡上升时,气泡内的水蒸气又不断液化,导致气泡越来越小;水沸腾时,上下温度都达到了沸点,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周围的水不断汽化,气泡的体积越来越大,所以图C描述的是水在沸腾时气泡的情况。
(4)[4]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水的初温和沸点相同,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是因为实验时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
21. ④ 不变 不会
【详解】(1)[1]①让试管从水中吸热,这种方法是水浴加热,可以使海波受热均匀,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海波颗粒小,受热均匀,所以使用粉末状的海波,是为了让海波均匀受热,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加热时对海波进行搅拌可以使海波受热更均匀,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温度计的玻璃泡不接触试管,是为了正确测量液体的温度,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④。
(2)[2]根据如图乙所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知,6~12分钟,海波熔化时温度为48℃,即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3)[3]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且保持不变,当试管中海波温度达到沸点100℃时,水和海波温度相同,海波不能从水中吸热,所以海波不会沸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