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3
4
6
7
9
10
答案
3
D
0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二、非选择题:
(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
(1)内涵:江南地区背靠大海,有优越的江海地理位置:江南地区有广阔经济腹地,内部贸易市
场与海外贸易市场相联系:江南地区是海外贸易商品的主要产地。(每点2分,共6分)
(2)促进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使江南地区成为国家财赋的中心:促进商人经济地位提升,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海外大量白银流入江南,推进了明朝白银货币化进程,进而推动赋
税制度改革。(每点2分,共6分)
18.
(1)趋势:乡村人口下降:城市人口上升。(每点1分,共2分)
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国家政策的调整: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等:(每点1分,共4分)
(2)理解:
(背景)二战后,法国百废待兴,需要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重塑其大国地位,但在法国
的乡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技术落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通过立法和制定经济计划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每点2分,不
超过4分)
(特点)此时期法国的乡村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特点:政策覆盖面广,注重发展生产力
和保护自然相结合等。(每点1分,不超过2分)
(影响)法国光辉三十年时期的乡村政策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拓展了乡村
功能。(每点1分,不超过2分)
19.示例一(对一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论证)
我认同学者认为20世纪30一40年代,中国工业化是“后发国家标准模式下向国有重化工业体
系的转变”的观点。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工业在自由市场模式中,主要发
展轻工业。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通过颁布法规和制定政策等发
展重化工业。全面抗战爆发后,统制经济模式下,中国工业化迅速走上国家主导的模式,以西南地
区为中心的后方推动着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时局影响,国民政府未能找到切合
当时本国国情的后发国家标准模式下的工业化路径和方案。
综上所述,这一一时期的工业化在时局的影响和国家的主导下向重化工业体系转变。
示例二(对多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论证)
我认同学者提出的“百年中国工业化共走过了四个相互不同且前后交错的阶段”的观点。
19世纪下半叶,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军事企业,意图挽救清朝统
治,中国工业化起步。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当时工业化缺乏工业化战略规划。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由于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在没有国
家干预的自由市场模式中,主要发展轻工业。
抗战爆发后,在统制经济模式下,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后方推动着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化的方向
转变,但由于时局影响,国民政府未能找到切合当时本国国情的工业化路径和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实施,初步建立起重工业的基础。我国的工业在国家的主导下,逐渐
形成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曲折,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示例三(对观点进行补充)
我认为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应再细化为四个阶段。
1949一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
的基本框架。
1958一196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尝试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加速工业化
进程,但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经济严重困难,随后进入了调整时期。
1966一1976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影响,许多工业项目被迫中断或放缓。尽
管如此,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仍然取得了进展。
1977一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对工业化政策进行调整,重视经济建设和工业化
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做了准备。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随着时局的变化经历曲折发展,应再细化为上述四个阶段。
示例四(提出新观点)
我认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到1911年:工业化的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
近代工业,标志着近代化的起步。清末新政颁布了鼓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1912年到1949年:局部工业化阶段。清政府被推翻,北洋政府颁布政策法规,鼓励创办★启用前注意保密
试卷类型:B
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展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宇站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进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愿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容案。管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益字笔作若.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不技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苦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蛤出的四个遗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甲骨卜辞记载,商王经常向臣属的方国临时派进使者。这些使者除了统率方国军队和监督方因
外,到一定时间还婴向商王汇报方因情况。这
A.表明商明直接控制了方国
B.促进了甲骨文的推广使用
C.说明商朝建立了官僚玫治
D.有利于商朝扩大政治势力
2.西周时朔,“友”是指亲兄弟或族兄弟:春秋战国时期,“友”用于指无血缘关系但交往密切、
志超相投的人,同时形成了以“信”为核心的交友之道。上述变化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杜会流动的日益频素
C.衡家思想成为了主流
D。诸侯国之间平等交往
3。汉初,页谊一再指陈当时“本末并逆”的局势。后来,董仲舒通过仰释《特秋》之义,柠定“强
干弱技,大本小末”的观点。这反映了他们
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意图修正邵因并行体制
C.推券重农抑商的政策
D。尊奉黄老无为而治思想
4。北魏前期。因家规定征收的田租数量是二十石,但四家经常要超过这一标准加征田租。孝文帝
改革后,如征田租的做法明显诚少。这主要是因为
A,国家控制的户口数量增加
B,南北政权关系趋于和好
C.孝文帝的汉文化修养深厚
D。南方经济得到迅请发展
5。南宋出现大量历史题材的人物西,如李唐的《晋文公复因图》,表彰晋文公立志复国的精神:
刘松年的《使桥图》,描绘了唐太宗在便桥与枫利可汗订盟退兵的历史场景。文姬归汉、昭君出
塞也成为众多画喜笔下的愿材。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南宋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债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C。偏安半壁的局而
D.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历史试卷B第1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