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列时速为5公里的整装待发的“社会主义”号的列车,车上的乘客是全体苏联的无产阶级,第一任列车长是列宁,前方终点站是十分遥远的共产主义。列宁一声令下,列车开始出发,因铁路年久失修、七高八低而破烂不堪,列车出发不久便停下再也无法前进了,于是列宁下令,全体乘客一律下车开始搞一个星期的义务修路,这就是列宁首创的“无产阶级星期六义务劳动”,铁路修好了一段,列车又开始前进。此时,第一任列车长列宁拜见马克思去了。
第二任列车长是斯大林,列车出发不久因铁路实在破败不堪又停下了,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阶级敌人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于是调了100万阶级敌人把铁路又修好了一段,列车又开始缓慢前进。此时,第二任列车长斯大林又拜见马克思去了。
苏联政治笑话
第三任列车长是赫鲁晓夫,列车行进不久又停下了,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大声喊:“全体乘客统统下车,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开了一会,一个名叫勃列日涅夫的同志背后狠狠一脚把赫鲁晓夫踹下了列车。
第四任列车长当然就是勃列日涅夫同志了,列车行进不久又停下了,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下令:“把所有的窗帘都拉下来,全体乘客坐在座位上自己摇晃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就行了!”勃列日涅夫下台后最后一任列车长是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下令:“把火车拆了,每人扛一个零件继续前进,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号的列车便解体了。
苏联政治笑话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 …… 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一封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二战后苏联的发展
1、成就
(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相继爆炸原子弹和氢弹
(3)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2、问题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2)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改革刻不容缓
根据材料并结合书本,分析二战后苏联的成就与问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共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没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措施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死去。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
——【苏】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新思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内容
时间 1953-1964(P120-121)
经济 ①加大农业投入、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农业的发展
问题: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思想 秘密报告: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
全面科学的分析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为扩大玉米的耕种面积,赫鲁晓夫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196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800公顷,1962年达到了3700公顷。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在苏联各地种植玉米,导致“玉米运动”最终失败。
——【俄】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
苏联共产党 …… 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
——《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
(3)评价
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
1、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A
2、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
列宁
斯大林
戈尔巴乔夫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主要内容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
(2)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C
3、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流传着一个政治幽默:一天,有个西方记者要采访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加加林的家,他家的邻居告诉记者说:“他上天了。”记者说:“那我采访加加林夫人也行。”邻居说:“她去商店买东西了。”记者说:“那我等她回来吧。”邻居说:“你还是等加加林吧,因为他夫人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加加林在天上飞得很快。”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农业发展缓慢
B.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C.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人民消费品生产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了市场的作用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执政时期:1982-1984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
契尔年科
执政时期:1984-1985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内容: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改革与新思维》强调改革就是要建设新面貌的社会主义,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是价值高于一切”“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政治改革把“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作为改革的三大“革命性倡议”。“公开性”即揭露国家与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民主化”即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专政;“多元化”即政治上的多党制、经济上的私有化和意识形态的自由化。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都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改革
③结果: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最终失败
都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
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特点)
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改革结果)
三次改革的共性:
思考:苏联改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原理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认这一时期的成就就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不意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实验中付出的那种巨大的代价,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主要的错误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多么痛苦,我们将近七十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发展的康庄大道。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3)不断深化改革,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俄罗斯等11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
1991.08.19. 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
1991.12. 21. 《阿拉木图宣言》
1991.12. 26. 苏联停止存在
(1)过程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索尔仁尼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苏联解体
(2)原因
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④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和平演变
强调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动势力。
利用宗教势力煽动群众不满情绪。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一)社会主义建设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教材,东欧各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何普遍特点?
①政治:确立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制度)
②经济: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各国教条式照搬苏联经验,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使国家遇到了很大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应有的提高。
——吴于廑《世界史》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二)建设、改革:(P122-123)
国家 改革与成就 结果
南斯拉夫
捷克 斯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民族问题尖锐
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布拉格之春” (P123插图)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一五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和农业成果显著
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
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
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捷克斯洛伐克:经济体制按市场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为此要建立工厂委员会,实行工厂自治,政府的管理权下放,取消外贸垄断,让企业直接进入世界市场,等等。
——整理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三)东欧剧变
经济困难
政局动荡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政治多元化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抛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东欧剧变
(1989-1992)
实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改革与复兴
思考:(1)回顾所学,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经历了哪些时期?总体取得了哪些成就?
时期: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全面探索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成就:民主与法治的不断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先进、国防军事提高...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探索纷纷失败,曾经的同行者渐行渐远,中国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
(2)联系对比苏联和东欧各国改革经验教训,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成功?
①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局限化,结合国情,对马克思主义不断理论创新;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③始终坚持独立自主;④主动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形势;...
【学思之窗】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建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①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
②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③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①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②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要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④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小结: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