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6 14:2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
2.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20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953年 1964年 1978年 1985年 1989年 1991年 1992年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始
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苏联解体
三大变化: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场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东欧剧变
三大区域:
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
1.二战后苏联的成就与问题: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0年 1952年
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
煤炭 1.65亿吨 3亿吨
石油 3100万吨 4700吨
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
苏联工业发展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成就:
①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国防科技: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社会生活: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二战后苏联的成就与问题:
2)问题:
①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必需品缺乏;
②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盛行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到1950年,苏联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美国外交官拍摄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莫斯科食品商店门口排着长队
1926年到1940年,苏联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C.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经济:
农业(重点):
加大农业投入、以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大面积垦荒和玉米运动;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①内容
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1957年,苏联的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从1959年起,赫鲁晓夫开始推行冒进式的“七年计划”,把赶超美国的时间提前两年。——李华《赫鲁晓夫与苏联治理》
仍然忽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生产者仍缺乏自主权
农业还是集体化
依然是行政指令方法
所有制和分配形式没有质的变化
A.政治:平反冤假错案
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
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在同一时期,肉类的年平均产量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增加70%以上。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苏】罗伊·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1)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这是好的;二是捅了娄子,全世界都震动。
——毛泽东(1956.3.12)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1)赫鲁晓夫改革:
进步性:
A.改革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定成效;
B.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解放思想。
局限性:
A.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分析,造成思想认识混乱
原因:没有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改革具有盲目性,忽视了具体国情,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改革缺乏配套措施;
赫鲁晓夫本人性格缺陷
②结果:成效不大,改革失败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评价: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②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奖金等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发展科技军备竞赛,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经济管理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为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
时间 工业总产值 年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年均增长率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66-1970 8.5% 3.9% 7.8%
1971-1975 7.4% 2.5% 5.7%
1976-1980 4.4% 1.7% 4.3%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
③结果:
成为与美匹敌的超级大国;
但国力损耗,陷入停滞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④失败原因:
勃列日涅夫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改革重点仍集中于重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
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⑤评价:
进步: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人民生活改善;军事可与美国匹敌
局限: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加重,比重失调,发展停滞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为美国50%;社会总产值为美40%;农业劳动生产率25%。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苏联兴亡史论》
为与美国争霸,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1979·苏联阿富汗战争
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苏共的领导集团》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①内容: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突破原有体制,承认市场调节;
前期经济改革,后期政治改革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特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增长1倍,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
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③结果: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④评价: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1990年立陶宛独立,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否定了党的领导,
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3苏联解体:
一、苏联的改革与解题
1)原因:
直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根因: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对于后来的苏联统治者们而言,斯大林(模式)的荣耀是实施一切的基石,却也是趋之不散的阴霾。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但占上风的解释只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另一种解释强调民众对该体制自下而上的反对。一些苏联官员抱怨说,外来压力动摇了苏联。旧政权的其他拥护者提到了苏联内部高层的背叛。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苏联解体的根本和关键原因在执政党的变质。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在于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这个党,执行的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党的变质引起思想路线的变化—思想路线的变化引起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
——吴恩远《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缘何结果迥异》
经济发展落后说
政治体制僵化说
国内民族冲突说
苏共蜕化变质说
西方和平演变说
美国多方威胁说
199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6
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八一九政变:苏共被挤出政权
1991.8
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坦独立
1991.12.8
《朋斯克协定》
1991.12.21
《阿拉木图宣言》
1991.12.26
苏联解体
1991.8.19
东欧的变革,在波兰用了10年的时间,在匈牙利用了10个月,在东德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罗马尼亚只用了10个小时。 ——牛津大学
提摩西·加顿·阿什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普京对苏联的三次不同评价》
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及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
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经验教训:
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④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⑤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应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来发展经济。
⑥要使国民经济(轻、重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⑦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成果要惠及人民。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二战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照搬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
战后各国经济迅速恢复,
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2)成就:
【东欧】
原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
二战后,“东欧”“东欧国家”成为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
3)问题: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有限。。
各国教条式照搬苏联经验,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使国家遇到了很大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应有的提高。 ——吴于廑《世界史》
2.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 德国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 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实施“新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陷人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3.东欧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1989—1992年,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1)内涵:
2)表现:
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失去政权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分裂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各国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市场经济
3)实质:
4)方式:
政变、冲突、内战、统一、分裂
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欧的变革,在波兰用了10年的时间,在匈牙利用了10个月,在东德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罗马尼亚只用了10个小时。——牛津大学提摩西·加顿·阿什
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政策失误,波兰爆发了经济危机,政府不得不提高肉类的销售价格,从而激起了全国性的工人罢工、抗议浪潮。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造船厂电工瓦文萨脱颖而出,以他极富煽动性的演说才能,成了罢工运动的领袖。他领导的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迅速壮大。1981年12月12日,团结工会召开秘密会议,一位代表直言不讳地大声喊道:“我们应该说,我们想夺权!我们想夺权!”
12月13日,雅鲁泽尔斯基大将宣布成立救国军事委员会。波兰由此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军管。瓦文萨等团结工会和其他反对派的领导人被拘捕,团结工会遭取缔。1983年7月,波兰政府取消军管。瓦文萨获释。
1988年,波兰再次出现财政危机,政府大幅度提高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又遭到工人群众的强烈反对,各地的罢工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西方国家干涉施压,苏联放弃对东欧事务的干预,波兰统一工人党于1989 年初通过决议,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同年2月,政府同意团结工会重新登记后合法化;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举行议会和参议院的大选。
波兰议会和参议院的大选,统一工人党遭到惨败;团结工会则大获全胜。连瓦文萨也对此感到意外,惊叹道:“真没想到!”7月19日,雅鲁泽尔斯基在两院联席会议上,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当选为波兰总统。8月24日,瓦文萨的顾问马佐耶维茨基出任总理,以团结工会为主的新政府组成。
1989年12月,波兰修改宪法,将国名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波兰国家的性质根本改变,成为一个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第二年的12月19日,瓦文萨当选为波兰总统。
3.东欧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4)原因:
5)启示:
①历史:受苏联的影响,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②现实: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
③直接:东欧各国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④外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遵从国情,合理规划,关注民生。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
④必须重视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各国教条式照搬苏联经验,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使国家遇到了很大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应有的提高。
——吴于廑:《世界史》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两弹一星”
①经济:1953-1956: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经济制度
一五计划,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作用:
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建国初期(1949--1978):
③科技: 两弹一星(1964、1967、1970)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
1)成就
②政治:1954,全国一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④外交: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①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为突破,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际影响力: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
③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改革开放以来(1978— ):
1)成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78年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1世纪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成就: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
中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改革开放以来(1978— )
2)意义:
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①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革创新,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②要关注民生,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富起来
强起来
西方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衔接高考
1.【2022·重庆高考·1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2),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D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衔接高考
2.(2022·海南高考·9)下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衔接高考
3.(2019·全国·高考真题)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