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件含视频)(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件含视频)(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6 14:3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十三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目 录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变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科技之变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之变
1929
经济大危机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全球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 由 放 任 政 策
国内:经济调整
国际:重建秩序
1945
二战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1933年
19世纪晚期
自 由 主 义
重 商 主 义
凯 恩 斯 主 义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
二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
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商业资本主义
生产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
分 散 走 向 整 体
贸易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联系
冷战
两极格局
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一句话概括:国家干预经济
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放弃自由放任主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
市场经济为基础
市场主导
国际协调为手段
表现: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变
(一)背景
倾倒牛奶
失业后的求职者
排队领取救济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战场上的血腥杀戮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苏军的钢铁洪流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
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暴露自由放任政策下的资本主义的弊端
②二战的教训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变
⑥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凯恩斯主义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
(核心)加强国家干预。
财政货币政策,平衡供需关系
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④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⑤凯恩斯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一)背景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变
(三)措施:
1、对内:调控经济
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政府掀起了国有化浪潮,把银行、电力、电讯、钢铁、煤矿、铁路以及城市公有事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国家经营。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邮政 能源 煤炭 铁路 航空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西德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④实行国有化政策。
(1)内容:
(2)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3)影响:
①一定成效,经济较快增长,出现“黄金时期”。
② 消极:70 年代,出现“滞胀”现象(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4)政策调整: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变
(三)措施:
1、对内:调控经济
(4)政策调整: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国有化使英国经济摆脱了困境,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增长时期,但也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79年撒切尔政府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在她执政的11年里,英国国有企业减少了60%。
表现:①削减政府公共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
②70年代后出现“混合经济”
(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里根
(供应学派)
影响:推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80年代)
2、对外:
(1)背景: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税率……
—[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①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西欧衰落,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加强国际协调,建立国际经济秩序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变
(三)措施:
2、对外:
加强国际协调,建立国际经济秩序
(3)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关贸总协定(GATT)
世界贸易组织(WTO)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①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2)目的:加强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 维护经济秩序。
以美元为中心
以美国为主导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概况 宗旨
运行机制 资金来源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 (救急)
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救穷)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1976年被浮动汇率所取代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转绕着美元转。”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
作用: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三)措施:
2、对外:
加强国际协调,建立国际经济秩序
(3)内容:
①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变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科技之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大国为了贏得胜利,在军事科学技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原有的科技潜力在某几个点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雷达技术、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运筹学理论、自动控制技术、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都为战后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战期间还造就了一大批卓著的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为战后科技革命准备了技术力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一)背景
1.理论准备:
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社会条件:
两次世界大战的促进;
3.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二)兴起:
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2)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4)新材料的出现;(5)生物工程技术。
3、内容
原子能
信息技术
新材料
生物工程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4、影响
(1)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2)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兴起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科技之变
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新经济”出现
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又称知识经济。
③内容:
①时间:
20C90年代(克林顿时期)
知识经济=科技+人才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④实质:
信息化与全球化
②含义: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科技之变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范围
开始时间
发明
能源
时代
影响 由英国向法、德、美扩展
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向纵深方向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电灯、内燃机、飞机、汽车、电话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科技之变
1.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②阶层结构:“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中国社会结构 美国社会结构
上层、贵族阶层
中上阶层
中间阶层
中低收入阶层
社会底层
“中间阶层”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含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之变
(一)福利国家
1.含义: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学习拓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这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最为前后一致和最剧烈。在1979年到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因此大多数所得都被最富裕人口获取,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是平均水平的3倍。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
2.原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根本);
②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和民主思想、意识的加强;
③思想: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即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④现实: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加深;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之变
(一)福利国家
3.目的:
材料:“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①主要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4.内容:
医疗保健、生育、孤寡养老、住房、失业及工伤保险、教育
5.特点:覆盖面广,种类多;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政府主导国家福利。
6.实质:由国家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国家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之变
(一)福利国家
罗斯福新政时期 开始实践
福利国家的形成高福利政策
开始缩减福利国家的规模,减少社会福利。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滞胀,减少福利。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二战-70年代
70年代后
7.发展历程:
材料:社会有一张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撒切尔夫人
思考:如何评价福利国家?
(1)积极性:
①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
②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存条件,扩大社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8.评价: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之变
9.调整
①背景: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②内容: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由政府承担到个人、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承担。
③目标:在提供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一)福利国家
为什么他们不愿立刻找工作?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巨大的负担。
(2)消极影响:
①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②一定程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8.评价:
启示:
高福利未必完全等于社会和谐,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是关键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之变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2、社会运动
原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仍广泛存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影响。
目的:争取自己(黑人)的平等权利。
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之变
(2)妇女运动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二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②目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③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3)学生运动、反对越南战争
①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②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实现了全国统一。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取得胜利。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之变
探究:如何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材料:从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和调整,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资本主义经济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的矛盾。
1.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局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变的是统治手段,
不变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经济新变化
社会新变化
加强国家干预
加强国际协调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货币体系
国家宏观调控
世界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一个中心
两大体系
三大支柱
科技新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发展
社会结构层次化:第三产业、中间阶层
社会保障扩大化:福利国家
社会运动多样化: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
生产关系变化
经济秩序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科学技术信息化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进步性:使资本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
局限性:变——统治手段和方式;不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课堂小结
1、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A
A
课堂练习
3、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C
4、图1“欧洲站立”摘自《扩张》
(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
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D.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B
课堂练习
5、1970年尼克松政府基于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的状况,提出家庭援助计划,仅对有工作的低收入家庭进行救济;1992年克林顿政府因为许多美国人讨厌现行的福利制度,深信它的受益者大都是那些品质不足以享受福利待遇的穷人,所以承诺进行改革。这说明,美国的(  )
A.低收入家庭日渐增多 B.福利制度在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C.社会治理能力减弱了 D.福利制度极大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
6、1982年,英国一个年收入150英镑的穷人,加上社会福利所得之后,全年收入共为3220英镑,而一个年收入为12390英镑的高收入者,在减除税收后,实际收入为12260英镑。由此可知,英国(  )
A.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B.提高政府公共开支
C.运行机制做出调整 D.谋求实现社会公平
C
课堂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