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6 14:2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与问题
材料1: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②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1.发展:
2.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材料2:(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一)苏联的发展与问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改革势在必行!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内容:
材料3: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査,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材料4: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1953年起,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2)评价:
积极性:
①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②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进入航天时代。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消极:
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虽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1)主要内容:
②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2)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勃列日涅夫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
①前期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改革: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
②后期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议会制。思想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主要内容:
(2)结果:
戈尔巴乔夫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斯大林模式与“三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主要 内容
结果
经济: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
(1)农业: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2)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前期:
“ 新经济体制”改革;
后期:
个人迷信 、专断
经济: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
(1)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2)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88
1988-1991
1936-1991
材料5: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6: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7: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②直接(现实):戈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三)苏联解体
1.原因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3
苏联解体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八一九事件)
2.过程: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苏联解体
1、建设
①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
②战后各国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1)成就:
(2)弊端: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①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②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捷克斯洛伐克 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②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③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①出现“布拉格之春” ②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2、东欧改革的内容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材料7: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材料8: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原因
3、东欧剧变
①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历史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③推动因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3)表现:
◎东欧剧变示意图
国家 变化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并入联邦德国
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
最终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实质:
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东欧剧变
材料9: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过渡时期(1949——1956)
(一)改革开放前的发展
(1)宪法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制度确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3.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1.改革开放成就瞩目
①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 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②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于世界第二位。
2.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2017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④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三)影响: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苏联的发展与问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3.东欧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的发展
2.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3.影响
2.苏联的改革
3.苏联解体
1、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C.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
D
课堂练习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制度改革
C.政治体制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C
3、对下图所示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
C.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D.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