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两盆水里都装有冰块,甲盆里冰块比乙盆里冰块少,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在两盆水中的冰都没有熔化完以前,则( )
A.两盆水的温度相同 B.乙盆中的水温度高
C.甲盆中的水温度高 D.无法确定
2.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3.在北方,人们发现融雪时气温下降,这是因为雪( )
A.熔化放热 B.熔化吸热 C.凝固吸热 D.凝固放热
4.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炎热的夏天,水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放热温度降低
B.造雪机喷射出的水雾遇到冷空气凝固成“人工雪”
C.夏末夜晚湖边的薄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雾滴
D.自然界中的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5.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液化形成的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液化形成的小水滴,b处较浓
6.下列四个节气对应的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惊蛰—冰化水 B.清明—雨纷飞 C.立秋—露珠凝 D.立冬—霜来降
7.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 ( )
(1)春天,冰雪融化;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太阳出来后雾消失了;
(4)秋天,草地上出现的露。
A.(1)(4) B.(2)(3)
C.(1)(3) D.(2)(4)
8.下列物体属于非晶体的一组是( )
A.铁块、冰块、海波 B.铜、玻璃、海波
C.石蜡、沥青、松香 D.松香、沥青、铁
9.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水资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B.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问题
C.水的循环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
D.水的循环是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再液化成水降下的过程
二、填空题
10.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材料,该物质在250℃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时,才熔化结束,这种物质一定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高温的碳蒸气,字迹便消失,此过程要 热量。
11.“花露”初见于宋词“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花上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花露水主要由酒精、水和食用香精配制而成,喷洒在手臂上,香气弥漫,清凉爽肤,这是因为花露水中的酒精容易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的缘故。火箭里的液态氢和液态氧是采用降低温度和 的方式使气体液化的。
12.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就会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一种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叫 ,它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并 热量,这是实验室常用的获取低温的方式。
13.炎炎夏日,小明发现狗会吐出舌头,快速地喘着粗气,因为这样既可以增大 ,又可以加快 ,这两种措施都能加快蒸发,蒸发 热,从而带走狗体内更多的热量。
14.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它是根据瓶内气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如果环境温度升高,细管中液柱的液面将 (选填:上升/下降)。
15.请对下面填空题作答。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 等,它们是利用液体的 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 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相平;
(3)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它的示数为 ℃。若用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温度为37℃和39℃的两个人的体温,则测量结果分别为 ℃和 ℃。建议自己先找一支体温计试试,然后回答问题。答过问题后,再想一下为什么。
16.如图1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图中体温计的量程是 ℃,读数是 ℃。图2寒暑表的读数是 ℃。
三、实验题
17.小明发现妈妈拖过的地面,很快就干了,而地面瓷砖是不吸水的。为探究“水的消失”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用同样的半杯水,分别泼撒在凉爽的室内与有光照的封闭阳台上的一块或二块瓷砖上。记录地面变干的时间(砖的大小均相同)。
实验次数 1 2 3 4
半杯水 室内 阳台
1块砖 2块砖 1块砖 2块砖
变干时间 2.5h 1h 45min 20min
(1)地上的水干了,这属于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分析第1次和第 次实验数据可说明水消失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小明在室内的两次实验表明:水消失的快慢与 有关。
(4)玉米是一种喜光作物,小明爷爷种了一块玉米地,玉米苗有一尺多高。为抗旱、节水、保收,下列措施中合理可行的是 。
A.把水均匀浇灌在玉米地里
B.将玉米苗的叶子剪掉
C.给玉米地搭建遮阳棚
D.在玉米地里铺盖塑料薄膜
18.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放置温度计时,考虑到固体熔化前、后体积的变化,温度计玻璃泡应该放置在固体颗粒中间略 (选填“靠上”或“靠下”)的位置;
(2)小明利用甲装置完成实验,并在表中记录了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6 ﹣4 ﹣2 0 0 0 0 1 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第4min时处于 状态;
(3)小刚也用该固体和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了实验,他根据数据画出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小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4)完成实验后,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丙所示。
①从图像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变大/不变/变小);
②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高/低)了。严寒的冬天,地面上的积雪不能及时熔化,会影响交通安全。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 (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③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 (变多/不变/变少)。
1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图甲中 (选填“A”或“B”)的高度;
(2)小明选择初始温度较高的水做实验,目的是 ;
(3)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 ;
(4)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并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l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请你根据图像完成下列问题:
①当实验用时为4min时,烧杯中的气泡应为图丙中的 (选填“a”或“b”);
②当地大气压应该 (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5)撤去酒精灯后,小明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两盆水里都装有冰块,甲盆里冰块比乙盆里冰块少,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在两盆水中的冰都没有熔化完以前,两盆中都是冰水混合物,都保持在熔点的温度,故两盆水的温度相同。故A正确,符合题意,BC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A.冰是由液态的水凝固而成的固体,凝固过程需要放热,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3.B
【详解】固态的雪熔化为液态的水需要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所以融雪时气温下降。
故选B。
4.A
【详解】A.炎热的夏天,水中比岸上凉爽,是由于水汽化吸收热量,使皮肤温度降低,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人工雪”是造雪机喷射出的水雾遇到冷空气,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雾是空气中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物体由气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雪是空气中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处温度较高,因此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也就不会出现“白气”,所以a处较浓,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冰化水是固态的冰变成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雨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1)春天,冰雪融化是固态变为液态,熔化吸热;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3)早晨在太阳照射下,雾消失是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汽化吸热;
(4)露的形成是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2)(4),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A.铁块、冰块、海波都是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
B.铜和海波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故B不符合题意;
C.石蜡、沥青、松香都是非晶体,故C符合题意;
D.松香、沥青是非晶体,铁是晶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A.水的循环过程,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故A错误;
B.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但是有些水在下落过程中会被污染,会出现酸雨等,会出现缺水的现象,一定要节约用水,故B错误;
CD.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地表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或者地表的冰升华成水蒸气,或者地表的冰熔化成水后再汽化成水蒸气;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落到地面,或者水蒸气凝华成冰晶落到地面,或者水蒸气液化成水再凝固成冰落到地面,整个自然界的水循环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0. 非晶体 升华 吸收
【详解】[1]该物质在250℃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时,才熔化结束,说明固体物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点,此物质是非晶体。
[2][3]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也就是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11. 液化 汽化 压缩体积
【详解】[1][3]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露水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液态小水滴,发生的是液化现象。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要吸热,花露水中的酒精汽化吸热,所以手臂上感觉凉。
12. 凝华 干冰 升华 吸收
【详解】[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凝华成一种像雪一样的固体。
[2]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液态是升华现象,故固态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升华成气体。
[4]升华是一个吸收热量的过程。
13. 液体表面积 空气流动速度 吸
【详解】[1][2][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主要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狗吐出舌头,增大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快速喘着粗气,加快了舌头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由此可知,狗吐出舌头,快速喘着粗气,这样既可以增大表面积,又可以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蒸发吸收热量,从而带走狗体内更多的热量。
14.下降
【详解】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增大,使管内的液面下降。
15. 寒暑表、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热胀冷缩 液面 浸在 液面 35--42℃ 38.5℃ 38.5℃ 39℃
【详解】(1)[1][2]家庭和物理实验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以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等。
(2)[3][4][5]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三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停留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6][7]由图知:体温计上最小示数和最大示数分别为35℃和42℃,所以其量程为35℃~42℃,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
[8][9]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所以体温是37℃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8.5℃,体温是39℃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9℃。
16. 36.6 -22
【详解】[1][2]根据图1所示的体温计可知,量程是,分度值是,故此时体温计读数是。
[3]图2寒暑表的示数越向上数值越小,说明现在的温度是零下温度,分度值是,其读数是。
17. 汽化 3 (水)表面积 D
【详解】(1)[1]地上的水干了,是因为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并且该过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因此它属于物理学中的蒸发现象。
(2)[2]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第1次和第3次实验知道,水量相同,水的表面积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实验结果说明水消失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3]根据小明在室内的两次实验知道,水的表面积不同,水量相同,而2块砖的表面积大,蒸发的快,说明水消失的快慢与表面积有关。
(4)[4] A.把水均匀泼洒在玉米地里,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将玉米苗的叶子剪掉,不利于光合作用,不利于生长,故B不符合题意;
C.玉米是一种喜光作物,给玉米地搭建遮阳棚,不利于生长,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玉米地里铺盖塑料薄膜,减小了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8. 靠下 晶体 固液共存 温度计放置位置偏下,接触了试管底部 不变 低 降低 变少
【详解】(1)[1]固体熔化前、后体积会发生变化,体积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为了精确测量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靠下。
(2)[2][3]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冰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在第4min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
(3)[4]由图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上升,其原因可能是:物质的质量较小,熔化过程较快;或者,可能温度计放置位置偏下,接触了试管底部。
(4)[5]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时放热,温度是不变的。
[6]从图像丙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水的凝固点是0℃,所以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
[7]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
[8]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要吸收热量,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水会变少。
19. A 缩短加热时间 96 热胀冷缩 b < 陶土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能够继续吸收热量维持沸腾
【详解】(1)[1]因为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根据外焰高度先确定陶土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所以应先调整图甲中A。
(2)[2]选择初始温度较高的水做实验,加热到沸腾所需要的热量减少,在同样的加热条件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缩短。
(3)[3]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90℃~100℃之间,所以温度值为96℃。
[4]由于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中装有液体,液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液体的体积将膨胀或收缩,所以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
(4)①[5]在第4min时,烧杯中的水还未达到沸腾,因为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所以烧杯中的气泡应为图丙中的b。
②[6]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且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实验中的沸点低于100℃,所以气压小于一标准大气压。
(5)[7]撤去酒精灯后,小明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是因为陶土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仍然能够继续吸收热量,维持沸腾状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