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1.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源 D.抗衡佛道
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C.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CA3.《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中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在这里想要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
D.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B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B.信仰是否必要
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D.教会是否腐败A文明冲突
智者选择
民族融合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南方东汉魏晋南北朝(220—589)北方南方北魏东汉魏晋南北朝(220—589)南 朝北 朝一、改革背景1、北方战乱,严重破坏经济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洞为天然石洞,在西侧洞壁上,共刻有201个字,汉字,魏书。它证实了《魏书礼制》所载鲜卑先祖旧墟石室。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农耕为主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比较完备相对落后先进相对落后农耕文明 VS 游牧文明一、改革背景1、北方战乱,严重破坏经济2、北魏统一北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鲜卑族 拓跋部3、北魏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材料: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
富,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
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
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
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
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
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材料: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3、北魏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4、孝文帝进行改革(冯太后的影响) “千古第一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为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听政20年间,主持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基础。442-490年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孝文帝拓跋宏
(467—499) 智者选择: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二、改革措施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冯太后主持前期改革;
孝文帝进行后期的改革“太和改制”①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荒地
②内容: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政府分土地给农民)
**授田农民要承担田租、徭役、兵役、杂税等
③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1、推行均田制**有利北方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有利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一定程度遏制土地兼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④影响:2、整顿吏治实行官员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还派使者分巡各地,纠举食禄之外的犯赃者。太和八年九月间,孝文帝的舅舅,时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因贪暴无度,被令在家自裁,地方官员坐赃处死者40余人。 && 迁都原因:
⑴政治:
⑵经济:
⑶军事:
⑷地理:3、迁都洛阳——推进改革地处中原
农业发达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改革阻力小…为加强对中原统治;
保守势力强大
经济落后,粮食产量有限
受北方柔然的威胁
偏北且灾荒多,
距中原较远,闭塞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①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穿汉服、讲汉话、
改汉姓、通汉婚… ②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尊儒崇文,兴办学校
**兴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4、革除旧俗,接受汉文化易 服 装南北朝武士复原图改汉姓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1、从经济方面,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习俗方面,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方面,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丰富中原人民生产生活三、改革的影响1、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北魏·鎏金镶嵌高足铜杯北魏时期的动物纹锦手工业发展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商业活跃2、推动洛阳的繁盛东周都城 (洛邑)
东汉都城
曹魏都城
西晋都城北魏都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宏大
国际性商业城市(四通市)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这是南朝大臣到洛阳以后发出的感叹,你认为是北魏洛阳什么样的景象让他发出如此的感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
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农耕化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
社会习俗变化? 商品经济、衣着、出行等社会习俗的变更汉人胡食画像砖少数民族的胡床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 南方的主食是稻米,兼食粟和麦。常见的有稻米饭、麦饭和粟饭等。北方盛行面食,以种类繁多的饼为主。磨的改进,促使面食品种更加丰富。三国时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胡饼早已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是便于骑马打仗的紧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上的互相影响。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被称为高车族。后来,高车族与鲜卑族的交往增多,《敕勒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又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它的书法艺术,是以汉隶和晋隶为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杂糅各家之长而自成一体。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极高成就,是“魏碑”体中的精品。 魏 碑 思考: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说明什么问题?典型的胡人形象具有中原文化特征民族融合四、改革的性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北方南方北魏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南 朝北 朝唐朝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观点一:
少数民族汉化,应取汉人之长,弃本族之短。孝文帝的汉化学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鲜卑族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观点二: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自觉地、坚定地、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改革。它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进步的时代潮流,加速鲜卑族迈入先进文明经济和文化体系的步伐,并对消除民族隔阂和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灿烂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有利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基…1. 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无关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的发展
练习2.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ji)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材料一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促进民族融合;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基础…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说明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成果C6.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A7.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
—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A.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B.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C.欧洲在世界近代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中的历史进程C8.如下图所示,二战前后国际经济体系(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这一变化认识不准确的是:
A.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B.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C.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D.世界贸易从此进入了平等合作的轨道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