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大课堂文言文复习《登泰山记》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大课堂文言文复习《登泰山记》知识清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7 18: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诗人,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并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 [11]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特色】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疏通字词课文】
泰山之阳1,汶水2西流;其阴,济水3东流。阳谷4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5,古长城6也。最高日观峰7,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8乾隆三十九年9十二月,自京师乘10风雪,历齐河、长清11,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2,至于泰安13。是月丁未14,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5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6,其级17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18也。余始循以入19,道少半20,越中岭21,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2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23,世皆谓之天门云24。道中迷雾冰滑,磴几25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27如画,而半山居28雾若带然。
戊申晦29,五鼓30,与子颍坐日观亭31,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33数十立者,山也。极天34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5。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37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8,绛皓驳色39,而皆若偻40。
亭西有岱祠41,又有碧霞元君42祠;皇帝行宫43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4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5。僻不当道者46,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7。少杂树,多松,生石罅48,皆平顶。冰雪,无瀑水49,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1.阳:山的南面。
2.汶(Wèn)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3.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4.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通称山涧。
5.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6.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7.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8.以:在。
9.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
10.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11.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12.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3.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14.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5.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 [9]。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16.蹬(dèng):石级。
17.级:石级。
18.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19.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20.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1.中岭:即黄岘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22.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23.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24.云:语气助词。
25.几:几乎。
2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动词,照。
27.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28.居:停留。
29.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0.五鼓:五更。
31.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32.漫:迷漫。
33.摴蒱(chū 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34.极天:天边。
35.采:通“彩”。
36.丹:朱砂。
37.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38.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39.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
40.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
41.岱祠:东岳大帝庙。
42.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43.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44.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45.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46.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47.圜:通“圆”。
48.石罅:石缝。
49.瀑水:瀑布。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梳理文本内容】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正文共五段。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汉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一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这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很快这一线异色不断扩张、变幻,成五彩纷呈。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作者写观日出之后,就写了名胜古迹,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而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第五段,综述泰山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杂树,多松,生石罐,皆平顶。”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暂无
二、古今异义:
①直走咸阳( 古义:跑,奔,趋向;今义:行 )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③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
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⑤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
⑥ 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毕,被动用法,被灭亡;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9.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10.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1.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四、一词多义:
一: 1、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把)
3、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爱: 1、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的样子,助词。)
2、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 哪里。)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五、 特殊句式:
1、判断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被动句:六王毕
输来其间
戍卒叫,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哀自)
2)定语后置: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
钉头磷磷(磷磷钉头)
瓦缝参差 管弦呕哑
3)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4、省略句: (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主语省略)
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谓语省略)
长桥卧(于:在)波,未云何龙(介词省略)
几世几年,剽掠(于:从)其人(介词省略)
谁得而族灭(秦国)也(宾语省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