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优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优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6 16:4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优化练 2024--2025学年
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陵园中有台湾同胞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海内外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 )
A.解除水患有功 B.被尊崇为人文初祖
C.打败蚩尤部落 D.在阪泉击败了炎帝
3.商朝晚期,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该事件发生于下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下图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5.《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下列最能佐证材料的是( )
A.变法建立县制,建立户籍制度 B.变法严明法度,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C.变法奖励军功,损害贵族利益 D.变法使秦国一跃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6.小历同学想要了解古代思想家对战争的看法。其中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7.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个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见下图),在全国推行通用文字(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8.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农民起义领袖是( )
A.陈胜 B.项梁 C.刘邦 D.项羽
9.孝文皇帝轻徭薄赋,丁男徭役减为3年征发一次,算赋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孝景皇帝时期,将田租降低一半,实行三十税一。这一时期百姓的租赋徭役负担较轻,各地官府的粮仓都堆满粮食,府库里堆满了钱财。材料描述的是( )
A.武王伐纣 B.平王东迁 C.春秋争霸 D.文景之治
10.根据下表判断,“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1.将下面四幅图片按照其出现朝代的正确顺序进行排列( )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2.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C.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D.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13.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亡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是在( )
A.东汉后期 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 D.东晋时期
14.从古至今,诸多诗人都曾留下赞颂江南美景的诗句,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好”的原因是( )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 ③社会相对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下表的农业生产经验出自于北朝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是( )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A.《史记》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二、综合题
16.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延绵不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之确立】
材料一 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统一之巩固】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统一之特征】
材料三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乔嫦美《秦皇汉武奠基大统一》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汉时期阶段发展的认识。
17.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的制度创新】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秦朝的制度建设】
材料二 (如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汉朝的制度巩固】
材料三 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四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是如何完成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
(4)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制度的生命力?
参考答案:
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由于距离现在很久远,那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史书记载,要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获得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属于没有可靠的来源,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史书记载也是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学者推断,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不能算是一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被尊崇为人文初祖,他在文化、制度、科技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解除水患有功是指大禹,排除A项;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这是他的重要军事成就之一。然而,黄帝被尊崇的原因远不止于此,他还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排除C项;黄帝在阪泉之战中击败了炎帝,这是他统一华夏部落的重要一步。但同样,黄帝被尊崇的原因还包括他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排除D项。故选B项。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 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C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排除A项,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排除B项;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4.C
根据题干信息“图示反映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C项正确;夏、商朝时期使用的是青铜器,与图片信息“铁制农具和牛耕”不符,排除AB项;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与题干信息“图示反映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的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D
根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和所学知识可知,“变法使秦国一跃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全面地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结果,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秦国不仅在法律执行上做到了公平无私,而且在军事上也变得强大,足以令其他诸侯国感到畏惧,这与材料中描述的是一致的,D项正确;虽然商鞅变法中确实包括了建立县制和户籍制度的内容,但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行政管理,与材料中提到的“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不完全对应,排除A项;“变法严明法度,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内容,即通过法律的严格执行来维护社会秩序,并通过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来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然而,这个选项并没有直接体现材料中提到的“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即军事力量的增强和对其他诸侯国的威慑,排除B项;奖励军功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它鼓励了军事上的贡献,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损害贵族利益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C
根据题干“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兼爱’、‘非攻’”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中“非攻”指的是反对相互攻伐兼并,反对侵略战争,C项正确;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孔子是儒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仁”为核心,排除B项;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D项。故选C项。
7.C
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统一的措施,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排除A项;金文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是指铸造在殷商和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排除B项;隶书是秦朝民间流行的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8.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戍守渔阳,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在当时,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领队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守,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听了情绪激昂,齐声响应,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一农民起义领袖是陈胜,A项正确;项梁是秦末楚地反秦起义军领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刘邦出身平民,曾为小吏,后率众反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骁勇善战,跟随叔父项梁起兵,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D
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百姓的租赋徭役负担较轻,各地官府的粮仓都堆满粮食,府库里堆满了钱财”可知,文帝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说明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减免田租的措施,文景之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这一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D项正确;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排除A项;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排除B项;春秋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根据材料表格中所给信息,西汉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提倡节俭,整顿吏治,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光武中兴”。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相同点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正确;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仅是光武帝的措施,排除A项;提倡借鉴和减轻刑罚主要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措施,光武帝表格中没有提到,排除B项;兴修水利奖励耕织都没有提到,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猪纹陶钵出现在原始农耕时期,是四幅图中最早出现的;①四羊方尊出现在商朝时期,排在第二;②兵马俑是秦朝时期的文物;④击鼓说唱俑是东汉时期的文物,因此顺序为④①③②,D项正确;A项猪纹陶钵是原始社会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B项猪纹陶钵应该排在四羊方尊之前,排除B项;C项兵马俑应该出现四羊方尊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C项正确;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A项;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西晋晋惠帝在位时,发生“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项正确;东汉后期、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均没有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C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这些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比较落后,排除④,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根据材料“北朝的一部著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强调要顺应天时、衡量地利进行农业生产,C项正确;《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书,排除A项;《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原因: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出现了民族交融;商鞅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实力大增,具备统一条件等。
(2)表现:地理空间: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军事上,北击匈奴;精神空间: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认识: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时期;秦汉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17.(1)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制度:郡县制;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封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军事:反击匈奴,开拓疆土;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4) 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对政策做出调整;要进行制度创新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