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学习目标1、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63段落和图3-2-2,完成下列要求,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2、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132流水沉积流水侵蚀流水侵蚀流速快、落差大,水能丰富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气候 水文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水文 气候干旱环境湿润环境贫瘠的土壤、植被稀少丰富的植被类型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巩固练习1]
1.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A[自主学习2]阅读课本P65段落,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 与 的协调一致。(协调性)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 ,即“
”。(牵动性)
3、不同区域之间的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性)环境总体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相互联系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1)以秘鲁渔场为例加以说明(2)以中国内陆地区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协调性:沿岸流和上升补偿流昼夜温差大
降水少、
植被稀少、
河流少、土壤干燥、有机质含量少。那么东部沿海地区呢?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协调性:昼夜温差小、
降水多、
植被密集、
河流多、
土壤湿润、
有机质含量多。变式练习30oN0o30oS亚欧大陆非 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60oS60oN四大著名渔场上升流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2、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结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的连锁反应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①概念
活动探究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2)厄尔尼诺现象(1)秘鲁渔场的形成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厄尔尼诺:
前后发生在南美洲 沿岸海水异常 的现象。圣诞节秘鲁太平洋增温赤道附近的风带与洋流图 东南信风减弱,使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出现西太平洋暖性海水以赤道逆流形式向东蔓延的趋势。东南信风减弱减弱加强②形成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弱赤道方向的暖水大量南侵表层海水温度升高 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自西向东倒流T >tT <t上升遇冷,易形成降水气候干燥太 平 洋太 平 洋赤道气候干燥上升遇冷,易形成降水低压高压正常环境下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气环流图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气环流图赤道高压秘鲁寒流沿着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以赤道逆流向南流动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降 形成了增强对流,赤道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降,东岸气流上升活跃 大洋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 大陆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了秘鲁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如果热带雨林遭大量砍伐……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
上升两极冰川
融化大气CO2
含量增加拓展延伸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易形成洪灾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 蒙 古 高 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活动探究1]阅读课本P64活动“厄尔尼诺”的文字材料和地图,分析其中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3、阅读第四自然段和图3-2-5,了解厄尔尼诺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这又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Ⅰ、对气候的影响:世界:南美沿岸荒漠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印尼、澳大利亚干旱,易发火灾。高温、干旱、洪涝频发;(补充材料了解)中国:河套干旱,淮河下游多雨,东北低温冷害,粮食减产;
南方入梅偏迟或空梅;
次年河套多雨,淮河下游干旱③影响生物、气候Ⅱ、对生物的影响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海鸟因失去食物而饿死,渔民失去生计拓展延伸[巩固练习]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7-8题。
7、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沉积作用
8、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渤海区下沉速度增快
B.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D.中游生态有所恢复DA(3)青藏高原的隆起与亚洲地理环境①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②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改变了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阻挡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形成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加大、“地上河”使水患加剧;河口三角洲东亚和南亚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区;
中亚和西亚成为干旱核心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2、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归纳总结: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以秘鲁渔场为例加以说明(2)内陆: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植被稀少、河流少、土壤干燥、有机质含量少。(2)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受淹没(1)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的连锁反应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易形成洪灾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学习目标1、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2、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自主学习3]阅读课本P66—67段落和下图“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2、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什么?能量交换
物质运动能量你能举例说明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吗?图示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热能风动 能1、海洋向大气输送大量 改变大气运动。
2、大气通过风的驱动将 传输给海洋驱动水体运动。
3、气压升高,海面 ;气压降低,海面
(势能)。热能动能下降升高说说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问题探究:
①图中CO2在哪些圈层之间迁移,其它物质呢?
②图中能量如何交换传输?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物质运动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交换[自主学习4]阅读课本P67—68段落和图3-2-8、3-2-9,了解地球各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植物的 和 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2、地理环境中的 、 等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3、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从大气圈中吸收 ,放出 ; 从岩石圈中吸收 ; 从水圈中吸收 。 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 、 和 。光合作用矿质元素呼吸作用水循环碳循环CO2O2水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促进了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蒸发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应用举例水循环——你能说出其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表现吗?①生物圈的概念与范围
②碳循环过程与意义意义: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调节地表气温,提供适宜环境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全部(6)地球上的生物圈与碳循环过程:大气圈----生物圈----- 岩石圈----大气圈光合作用地质作用人类开采利用③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改变地球大气、陆地水的成分;促进沉积岩和土壤的形成;保护环境等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练一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5.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B7.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
A.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练一练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A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3.水循环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D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