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6 16:43:55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不仅记录信息,更加传承文化。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部分的形声字读音都可以根据其声旁确定,例如:面怀(miǎn)、彷徨 (huáng)
B.有些生字我们很容易读错,如:推揉(sǎng)、 (léng) 角、矗 (zhù) 立、寒噤 (jin).
C.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如“抉择、狡辩、演绎、浮躁”是正确写法。
D.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如“不修边辐”不要写成“不修边幅”“挑拔离间”不要写成“挑拨离间”。
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成语凝练而寓意深刻,背后是故事和智慧,下列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夏日的夜晚,天空深邃,洁净得如清水洗过,家乡小镇的戏台上锣鼓声震耳欲聋,台下所有人都伸长脖子、扬起脑袋,目眩神迷地看着台上一出出熟悉的好戏。儿时的往事历历在目,这里的一切让人们忘却了川流不息的城市中的喧闹迷离。
A.震耳欲聋 B.目眩神迷 C.历历在目 D.川流不息
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人们常说失意时一定要追星庄子,下列这段关于《庄子》之美的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孔子之美如一缕春风和煦而温暖,可是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
B.在阅读(庄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叹庄子文章的气势磅礴和思想的深邃丰富。
C.我们渐渐明白生活之美是否美好,不在于金钱多,也不在地位高。
D.“江山本无主,闲者是主人”,我们感受不到生活之美,是因为内心浮躁而不自由的原因。
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阅读经典著作一定程度上是与作者对话,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衡先生,读您的《壶口瀑布》,我明白了游记一是要交代游踪,即所至;二是要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即所见和所感,这是写作的重点。
B.韩愈老先生,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很喜欢读您的《马说》。“说”是我国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C.杜甫先生, 您一生颠沛流离,《石壕吏》写于您经过石壕风尘仆仆之时。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表达的是您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D.白居易先生,您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您的诗歌《卖炭翁》,咏写时事并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5.(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下列关于《艾青诗选》内容或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识诗人,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表时他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B.了解艾青的作品,我们发现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为诗人赢得了“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称号。
C.(艾青诗选》中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艾青擅长绘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的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他的短诗《刈草的孩子》就是如此。
6.(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你以为,就国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赋予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根据你对选段的了解,选出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以上语段摘选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是女主人公对桑菲尔德庄园主人罗切斯特说的一段话。
B.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女主人公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C.小说具有浓郁的抒彩,娓娓道来的内心自白、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巧妙的悬念设计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女主人公虽然貌不惊人,但她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追求有尊严的爱情,改写了传统女性逆来顺受的形象,是现代女性美的象征。
7.(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由明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指的是封建社会官场中官员这个群体。
B.《儒林外史》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的叙述中,那些深受封建科举毒害,为功名利禄裹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儒林外史》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人物形象:因中举喜极而疯的范进。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手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的“吝啬鬼”严贡生。还有故意让船家吃了“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的严监生……
D.《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多正面的形象:王冕、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古诗阅读
周夜①
【唐】杜甫
岁幕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④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作者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适等人均先后去世。②景:同“影”,日光。③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④漫:任凭,听任。
8.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围绕夜宿西阁,从不同方面来写自己的所闻所感,气象雄浑,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概。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B.首联流露出作者的凄苦心境:冬季夜长日短,“催”字有韶光易逝之感:称所在地夔州为“天涯”,有自伤飘零之意。
C.颈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和“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诗人倍感悲伤,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D.“夷歌数处起渔樵”中的“数处”一词将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不太真实,夜深荒僻之处,极少能听到渔夫樵子的歌声。
9.这首诗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投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既至杭,大早,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桌常平米,多作镗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绍圣初御史论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逆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初僦②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③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赐度僧牒: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②僦:租货。③运甓畚土:搬运砖土。
10.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比冠”与“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中的“比”意思一样。
B..“寻”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义项:①寻找:②寻求、探究:③沿着,顺着:④不久。在“寻降一官”中的“寻”应该是“不久”的意思。
C.“果”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出,从耀,耀(tiào)亦声。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减价巢常平米”的“”应该为“出售、卖出”的意思。
D.“若将终身”中的“若”字我们可以借助成语“欣喜若狂”中的“若”来推断,应该是“好像”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B.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C.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斥先朝
D.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13.陈才智先生说,苏东坡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千年英雄,千古文人,千古风流,都可以作为这个“一东坡”的注脚。请你结合所选文言文,具体探究苏轼的“千古一人”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文学作品阅读
玉绽金莲
①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低调处世,技艺世代相传,不曾收外徒。
②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更是炉火纯青,作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我行我素,所以更是千金难求。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个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
③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多年的老友村长老孙拿来一只玉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几乎到达碗底的裂纹。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叹惋,然后仔细斟酌,他思忖:修得好,这玉碗的价值必定超过从前,修不好就彻底毁了。
④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琢磨,中间十多天只是描图样、制模具,最后十几天他才动手修复:将玉碗破损处轻轻抛光,熔化黄金,倒入磨具,定型取出,寸寸镶嵌,最后完善成品。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碧绿而通透的玉碗宛如一湾深潭,潭底两条金鱼轻盈游弋,栩栩如生,从碗侧生出一朵金莲,婷婷绽放,高洁典雅。碗底雕刻小篆“玉绽金莲”四字。做工精细,图案逼真,老孙似乎都忘记了这碗曾是件残品。
⑤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绽金莲”获得了市里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自家儿子都曾劝他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不曾想老友和儿子瞒着自己将作品送上去了,他心有波澜,说不清是喜是怒。
⑥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来找他修补。冯淳总不愿接活,拒绝的时候多,越拒绝,人家越求他,邻居们都不理解。只有儿子懂,父亲依祖训要好好守住冯家的手艺,守住制作金镶玉的澄明心境,活多,钱来得快,金镶玉就不精了。遗憾的是,做儿子的帮不上手,他似乎生来就手笨,也耐不住性子做“金镶玉”,只愿去城里闯荡。
⑦两个月后,两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在城里没法买房而耽误结婚,二是村里进行旧村改造,冯家要投入20万元购买新村居楼房……冯淳家收入有限,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与此同时,有好几个人找老孙求购“玉绽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后来冯淳知道了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他心里颇感不平。
⑧这年下半年,冯淳深居简出。最后,干脆闭门谢客,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⑨“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送来一个神秘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你不是早把它出手了吗 ”“是有无数人想买,可我能卖吗 这是你的名声和手艺呀……我为什么到处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了!”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冯淳定定地看着老孙,突然间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拼,孙也急忙作拼回礼。
⑩两个月后,金店更名为“玉绽金莲”,匾额由市文化馆的老馆长亲笔书写,据说是老孙和儿子求来的墨宝。店中央的玻璃大柜里摆放着镇店之宝——“玉绽金莲”,玉碗碧绿通透,金莲高洁典雅。店内的制作间里,冯淳正带着从文化馆内选拔出来的两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金镶玉的制作方法。老孙在店门外静静看着这一切,眼中似有泪光在闪动。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第4段划线句子中“寸寸镶嵌”最有表现力,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冯淳一寸寸仔细地将金子嵌入玉碗中的动作,体现制作工艺的精巧与复杂,表现出人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金镶玉这份手艺活的谨慎。
C.第8段冯淳突然决定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是因为他也开始变得势利,想要赚大钱,这个人物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D.第9段划线句子,通过描写冯淳的外貌和动作,展现了冯淳内心的震撼以及对老孙的崇敬之情。
E.文章结尾冯淳选出两个徒弟手把手教导,这个细节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之美。
15.【分析探究】“玉绽金莲”是冯淳金镶玉的得意之作,也是他金店的名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探究他将作品和店名取名为“玉绽金莲”的深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面怀”应写作:缅怀,故不完全正确;
B:“矗立”的“矗”应读作:chù,故不完全正确
C:完全正确;
D:“挑拔离间”应写作:挑拨离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和准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或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2.【答案】B
【知识点】造句
【解析】【分析】A: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运用正确;
B:目眩神迷:所见情景令人惊异,眼花缭乱,心神摇荡。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景象或情景非常壮观或令人震撼,使人感到目不暇接、心神不定。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C: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运用正确;
D:川流不息:河水流动不停。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运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3.【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果”不能和“可是”搭配,应该是“如果......那么......”,故有语病;
B:没有语病;
C:这个句子有两个毛病:重复赘余和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正确的应该是:我们渐渐明白生活之美,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地位的高低。故有语病;
D:句式杂糅,“是因为内心浮躁而不自由的原因”删掉“因为”或“的原因”,故有语病。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答案】C
【知识点】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
B:表述正确;
C:《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故说《石壕吏》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表述不正确;
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初中阶段的文化常识包括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5.【答案】A
【知识点】《艾青诗选》
【解析】【分析】A: 艾青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的作品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首诗创作于1933年1月14日,是艾青在狱中完成的。诗中,艾青通过对自己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激发了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不公世界的强烈仇恨。 故说法不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名著人物形象分析的综合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
6.【答案】B
【知识点】《简·爱》
【解析】【分析】A:正确;
B:不正确,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D
【知识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A:吴敬梓是清代文学家,故不正确;
B:《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故不正确;
C:“吝啬鬼”是严监生。故意让船家吃了“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的是严贡生,故不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答案】8.D
9.答案示例: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通过“燕脂凝夜紫”的色彩描写,营造了边塞战场的悲壮氛围,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同时,诗人运用“角声满天”的听觉描写,将读者带入充满紧张和悲壮气氛的战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色彩和声音的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边塞战士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体现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渲染烘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首先要明确指出诗句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何种手法”的判定是做此题的关键,可以从修辞角度考虑用了什么修辞;可以从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渲染、烘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结合、铺垫、伏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看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包括: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高低角度变化、白描;记叙、议论、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8.A:理解赏析正确;
B:理解赏析正确;
C:理解赏析正确;
D:“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数处”指不止一起,这句意思是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故“‘数处’一词将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不太真实”理解赏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9.本诗“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通过诗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运用色彩描写和视听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燕脂”和“夜紫”的色彩描写,营造了边塞战场的悲壮氛围,同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通过“角声满天”的听觉描写,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紧张和悲壮气氛的战场,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
故答案为: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通过“燕脂凝夜紫”的色彩描写,营造了边塞战场的悲壮氛围,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同时,诗人运用“角声满天”的听觉描写,将读者带入充满紧张和悲壮气氛的战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色彩和声音的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边塞战士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体现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答案】10.A
11.B
12.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往往都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13.聪明好学,关爱百姓,终于职守,远见卓识,创新精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不畏艰难,超然豁达,乐观积极,这些都是苏轼的魅力所在。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附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往往都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的时候,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住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对人不论贤才或是平民,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苏轼起初租官房居住,有关官员还认为不可以,苏轼就买地筑屋,儋耳人就搬运砖土来帮助他。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游玩,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10.A:“比冠”意思:长到二十岁,比:等到、长到;“其两膝相比者”意思:他们相互靠近的两个膝盖,比:靠近,两个“比”意思不相同,故有明显错误;
B:“寻降一官”意思:不久降一等官级,寻:不久,正确;
C:“减价粜常平米”意思: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粜:出售,正确;
D:“欣喜若狂”意思:欢喜得好像发狂一样,若:好像;“若将终身”意思:好像要在这里终老,若:好像,正确。
故答案为:A
11.这句话的意思是: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的时候,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
故答案为:B
12.亲:亲自;授:教;以:把......给;第2句“闻古今成败”前省略主语“他(苏轼)”;闻:听;辄:往往,就;语:说出;其:代词,它;要:要点、要害。
故答案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往往都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13.只就选文看,从“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可见苏轼聪明好学;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镗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在面对杭州饥疫时,展现出多个优秀品质。他积极应对,减价售粮、增建病坊,体现了对百姓的深厚感情和对职责的忠诚。他不仅关注眼前危机,还建立病坊,筹集资金,体现了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他捐献钱财,积极筹集资金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展现了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品质。面对困难,他勇于担当,不畏艰难,体现了其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逆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可知数次被贬谪,但超然豁达乐观;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可知以著书为乐。
故答案为:聪明好学,关爱百姓,终于职守,远见卓识,创新精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不畏艰难,超然豁达,乐观积极,这些都是苏轼的魅力所在。
【答案】14.B;D
15.表层意思指“玉绽金莲”这一作品及后来的店名;展现了他构思的精巧和智慧,象征了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君子品质的诠释;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由传统保守的思想向开放进步思想的转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与分析。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14.A: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本文应该是顺叙,故“倒叙”说法不正确;
B:第4段划线句子中“寸寸镶嵌”最有表现力,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冯淳一寸寸仔细地将金子嵌入玉碗中的动作,体现制作工艺的精巧与复杂,表现出人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金镶玉这份手艺活的谨慎。说法正确;
C:第8段冯淳突然决定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是因为他也开始变得势利,想要赚大钱,这个人物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冯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开店,传承传统工艺,而不是“变得势利,想要赚大钱”,故说法不正确;
D:第9段划线句子,通过描写冯淳的外貌和动作,展现了冯淳内心的震撼以及对老孙的崇敬之情。说法正确
E:文章结尾冯淳选出两个徒弟手把手教导,这个细节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之美。这个情节体现冯淳的无私开明,故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D
15.本文讲述了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民间艺人冯淳的故事,老孙拿来破碗请冯淳修复“玉绽金莲”,玉绽金莲”获奖后冯淳拒绝接活,玉绽金莲”被卖,冯淳深居简出,“玉绽金莲”开店,冯淳破例收徒,展现了一个细致认真、保守淡薄、低调隐忍、无私开明的民间艺人形象。第4段句子:“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碧绿而通透的玉碗宛如一湾深潭,潭底两条金鱼轻盈游弋,如生,从碗侧生出一朵金莲,婷婷绽放,高洁典雅。碗底雕刻小篆‘玉绽金莲’四字”——可知“玉综金莲”是冯淳将残破玉碗后精心构思和细致修补而完成的艺术品,玉碗和金莲完美契合,金莲宛如在玉中绽放,因此它取名为“玉绽金莲”;
第2段句子:“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更是炉火纯青,作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我行我素,所以更是千金难求”和第5段“‘玉绽金莲’获得了市里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自家儿子都会劝他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不想老友和儿子瞒着自己将作品送上去了”,——可知冯淳选择金莲的形象修补玉碗,展现了他构思的精巧和智慧,同时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玉绽金莲”也暗合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莲之君子品质的诠释;
第10段句子:“两个月后,金店更名为玉绽金莲,匾额由市文化馆的老馆长亲笔书写,据说是老孙和儿子求来的墨宝。店中央的玻璃大柜里摆放着镇店之宝——‘玉绽金莲’,玉碗碧绿通透,金莲高洁典雅。店内的制作间里,冯淳正带着从文化馆内选拔出来的两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金镶玉的制作方法”——可知冯淳最终关了店,将作品作为镇店之宝向世人展示,并破例收徒,目的在于发扬金镶玉的手工技艺。“玉绽金莲”这一店名,体现了他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而传统保守的思想向开放进步思想的转变。
文中冯淳将残破玉碗修补,金莲宛如在玉中绽放,因此它取名为“玉绽金莲”并作为店名。“玉绽金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莲之君子的品格。展示了他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由传统保守的思想向开放进步思想的转变。
故答案为:表层意思指“玉绽金莲”这一作品及后来的店名;展现了他构思的精巧和智慧,象征了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君子品质的诠释;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由传统保守的思想向开放进步思想的转变。
1 / 1湖南省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1.(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不仅记录信息,更加传承文化。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部分的形声字读音都可以根据其声旁确定,例如:面怀(miǎn)、彷徨 (huáng)
B.有些生字我们很容易读错,如:推揉(sǎng)、 (léng) 角、矗 (zhù) 立、寒噤 (jin).
C.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如“抉择、狡辩、演绎、浮躁”是正确写法。
D.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如“不修边辐”不要写成“不修边幅”“挑拔离间”不要写成“挑拨离间”。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面怀”应写作:缅怀,故不完全正确;
B:“矗立”的“矗”应读作:chù,故不完全正确
C:完全正确;
D:“挑拔离间”应写作:挑拨离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和准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或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2.(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成语凝练而寓意深刻,背后是故事和智慧,下列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夏日的夜晚,天空深邃,洁净得如清水洗过,家乡小镇的戏台上锣鼓声震耳欲聋,台下所有人都伸长脖子、扬起脑袋,目眩神迷地看着台上一出出熟悉的好戏。儿时的往事历历在目,这里的一切让人们忘却了川流不息的城市中的喧闹迷离。
A.震耳欲聋 B.目眩神迷 C.历历在目 D.川流不息
【答案】B
【知识点】造句
【解析】【分析】A: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运用正确;
B:目眩神迷:所见情景令人惊异,眼花缭乱,心神摇荡。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景象或情景非常壮观或令人震撼,使人感到目不暇接、心神不定。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C: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运用正确;
D:川流不息:河水流动不停。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运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3.(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人们常说失意时一定要追星庄子,下列这段关于《庄子》之美的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孔子之美如一缕春风和煦而温暖,可是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
B.在阅读(庄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叹庄子文章的气势磅礴和思想的深邃丰富。
C.我们渐渐明白生活之美是否美好,不在于金钱多,也不在地位高。
D.“江山本无主,闲者是主人”,我们感受不到生活之美,是因为内心浮躁而不自由的原因。
【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果”不能和“可是”搭配,应该是“如果......那么......”,故有语病;
B:没有语病;
C:这个句子有两个毛病:重复赘余和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正确的应该是:我们渐渐明白生活之美,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地位的高低。故有语病;
D:句式杂糅,“是因为内心浮躁而不自由的原因”删掉“因为”或“的原因”,故有语病。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阅读经典著作一定程度上是与作者对话,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衡先生,读您的《壶口瀑布》,我明白了游记一是要交代游踪,即所至;二是要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即所见和所感,这是写作的重点。
B.韩愈老先生,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很喜欢读您的《马说》。“说”是我国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C.杜甫先生, 您一生颠沛流离,《石壕吏》写于您经过石壕风尘仆仆之时。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表达的是您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D.白居易先生,您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您的诗歌《卖炭翁》,咏写时事并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答案】C
【知识点】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
B:表述正确;
C:《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故说《石壕吏》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表述不正确;
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初中阶段的文化常识包括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5.(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下列关于《艾青诗选》内容或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识诗人,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表时他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B.了解艾青的作品,我们发现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为诗人赢得了“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称号。
C.(艾青诗选》中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艾青擅长绘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的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他的短诗《刈草的孩子》就是如此。
【答案】A
【知识点】《艾青诗选》
【解析】【分析】A: 艾青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的作品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首诗创作于1933年1月14日,是艾青在狱中完成的。诗中,艾青通过对自己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激发了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不公世界的强烈仇恨。 故说法不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名著人物形象分析的综合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
6.(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你以为,就国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赋予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根据你对选段的了解,选出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以上语段摘选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是女主人公对桑菲尔德庄园主人罗切斯特说的一段话。
B.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女主人公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C.小说具有浓郁的抒彩,娓娓道来的内心自白、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巧妙的悬念设计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女主人公虽然貌不惊人,但她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追求有尊严的爱情,改写了传统女性逆来顺受的形象,是现代女性美的象征。
【答案】B
【知识点】《简·爱》
【解析】【分析】A:正确;
B:不正确,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由明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指的是封建社会官场中官员这个群体。
B.《儒林外史》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的叙述中,那些深受封建科举毒害,为功名利禄裹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儒林外史》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人物形象:因中举喜极而疯的范进。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手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的“吝啬鬼”严贡生。还有故意让船家吃了“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的严监生……
D.《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多正面的形象:王冕、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答案】D
【知识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A:吴敬梓是清代文学家,故不正确;
B:《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故不正确;
C:“吝啬鬼”是严监生。故意让船家吃了“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的是严贡生,故不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古诗阅读
周夜①
【唐】杜甫
岁幕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④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作者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适等人均先后去世。②景:同“影”,日光。③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④漫:任凭,听任。
8.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围绕夜宿西阁,从不同方面来写自己的所闻所感,气象雄浑,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概。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B.首联流露出作者的凄苦心境:冬季夜长日短,“催”字有韶光易逝之感:称所在地夔州为“天涯”,有自伤飘零之意。
C.颈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和“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诗人倍感悲伤,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D.“夷歌数处起渔樵”中的“数处”一词将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不太真实,夜深荒僻之处,极少能听到渔夫樵子的歌声。
9.这首诗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D
9.答案示例: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通过“燕脂凝夜紫”的色彩描写,营造了边塞战场的悲壮氛围,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同时,诗人运用“角声满天”的听觉描写,将读者带入充满紧张和悲壮气氛的战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色彩和声音的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边塞战士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体现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渲染烘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首先要明确指出诗句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何种手法”的判定是做此题的关键,可以从修辞角度考虑用了什么修辞;可以从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渲染、烘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结合、铺垫、伏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看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包括: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高低角度变化、白描;记叙、议论、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8.A:理解赏析正确;
B:理解赏析正确;
C:理解赏析正确;
D:“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数处”指不止一起,这句意思是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故“‘数处’一词将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不太真实”理解赏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9.本诗“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通过诗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运用色彩描写和视听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燕脂”和“夜紫”的色彩描写,营造了边塞战场的悲壮氛围,同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通过“角声满天”的听觉描写,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紧张和悲壮气氛的战场,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
故答案为: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通过“燕脂凝夜紫”的色彩描写,营造了边塞战场的悲壮氛围,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同时,诗人运用“角声满天”的听觉描写,将读者带入充满紧张和悲壮气氛的战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色彩和声音的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边塞战士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体现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投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既至杭,大早,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桌常平米,多作镗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绍圣初御史论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逆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初僦②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③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赐度僧牒: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②僦:租货。③运甓畚土:搬运砖土。
10.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比冠”与“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中的“比”意思一样。
B..“寻”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义项:①寻找:②寻求、探究:③沿着,顺着:④不久。在“寻降一官”中的“寻”应该是“不久”的意思。
C.“果”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出,从耀,耀(tiào)亦声。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减价巢常平米”的“”应该为“出售、卖出”的意思。
D.“若将终身”中的“若”字我们可以借助成语“欣喜若狂”中的“若”来推断,应该是“好像”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B.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C.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斥先朝
D.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13.陈才智先生说,苏东坡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千年英雄,千古文人,千古风流,都可以作为这个“一东坡”的注脚。请你结合所选文言文,具体探究苏轼的“千古一人”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0.A
11.B
12.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往往都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13.聪明好学,关爱百姓,终于职守,远见卓识,创新精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不畏艰难,超然豁达,乐观积极,这些都是苏轼的魅力所在。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附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往往都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的时候,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住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对人不论贤才或是平民,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苏轼起初租官房居住,有关官员还认为不可以,苏轼就买地筑屋,儋耳人就搬运砖土来帮助他。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游玩,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10.A:“比冠”意思:长到二十岁,比:等到、长到;“其两膝相比者”意思:他们相互靠近的两个膝盖,比:靠近,两个“比”意思不相同,故有明显错误;
B:“寻降一官”意思:不久降一等官级,寻:不久,正确;
C:“减价粜常平米”意思: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粜:出售,正确;
D:“欣喜若狂”意思:欢喜得好像发狂一样,若:好像;“若将终身”意思:好像要在这里终老,若:好像,正确。
故答案为:A
11.这句话的意思是: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的时候,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
故答案为:B
12.亲:亲自;授:教;以:把......给;第2句“闻古今成败”前省略主语“他(苏轼)”;闻:听;辄:往往,就;语:说出;其:代词,它;要:要点、要害。
故答案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往往都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13.只就选文看,从“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可见苏轼聪明好学;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镗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在面对杭州饥疫时,展现出多个优秀品质。他积极应对,减价售粮、增建病坊,体现了对百姓的深厚感情和对职责的忠诚。他不仅关注眼前危机,还建立病坊,筹集资金,体现了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他捐献钱财,积极筹集资金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展现了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品质。面对困难,他勇于担当,不畏艰难,体现了其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逆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可知数次被贬谪,但超然豁达乐观;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可知以著书为乐。
故答案为:聪明好学,关爱百姓,终于职守,远见卓识,创新精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不畏艰难,超然豁达,乐观积极,这些都是苏轼的魅力所在。
(2024九上·长沙开学考)文学作品阅读
玉绽金莲
①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低调处世,技艺世代相传,不曾收外徒。
②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更是炉火纯青,作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我行我素,所以更是千金难求。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个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
③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多年的老友村长老孙拿来一只玉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几乎到达碗底的裂纹。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叹惋,然后仔细斟酌,他思忖:修得好,这玉碗的价值必定超过从前,修不好就彻底毁了。
④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琢磨,中间十多天只是描图样、制模具,最后十几天他才动手修复:将玉碗破损处轻轻抛光,熔化黄金,倒入磨具,定型取出,寸寸镶嵌,最后完善成品。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碧绿而通透的玉碗宛如一湾深潭,潭底两条金鱼轻盈游弋,栩栩如生,从碗侧生出一朵金莲,婷婷绽放,高洁典雅。碗底雕刻小篆“玉绽金莲”四字。做工精细,图案逼真,老孙似乎都忘记了这碗曾是件残品。
⑤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绽金莲”获得了市里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自家儿子都曾劝他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不曾想老友和儿子瞒着自己将作品送上去了,他心有波澜,说不清是喜是怒。
⑥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来找他修补。冯淳总不愿接活,拒绝的时候多,越拒绝,人家越求他,邻居们都不理解。只有儿子懂,父亲依祖训要好好守住冯家的手艺,守住制作金镶玉的澄明心境,活多,钱来得快,金镶玉就不精了。遗憾的是,做儿子的帮不上手,他似乎生来就手笨,也耐不住性子做“金镶玉”,只愿去城里闯荡。
⑦两个月后,两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在城里没法买房而耽误结婚,二是村里进行旧村改造,冯家要投入20万元购买新村居楼房……冯淳家收入有限,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与此同时,有好几个人找老孙求购“玉绽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后来冯淳知道了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他心里颇感不平。
⑧这年下半年,冯淳深居简出。最后,干脆闭门谢客,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⑨“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送来一个神秘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你不是早把它出手了吗 ”“是有无数人想买,可我能卖吗 这是你的名声和手艺呀……我为什么到处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了!”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冯淳定定地看着老孙,突然间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拼,孙也急忙作拼回礼。
⑩两个月后,金店更名为“玉绽金莲”,匾额由市文化馆的老馆长亲笔书写,据说是老孙和儿子求来的墨宝。店中央的玻璃大柜里摆放着镇店之宝——“玉绽金莲”,玉碗碧绿通透,金莲高洁典雅。店内的制作间里,冯淳正带着从文化馆内选拔出来的两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金镶玉的制作方法。老孙在店门外静静看着这一切,眼中似有泪光在闪动。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第4段划线句子中“寸寸镶嵌”最有表现力,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冯淳一寸寸仔细地将金子嵌入玉碗中的动作,体现制作工艺的精巧与复杂,表现出人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金镶玉这份手艺活的谨慎。
C.第8段冯淳突然决定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是因为他也开始变得势利,想要赚大钱,这个人物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D.第9段划线句子,通过描写冯淳的外貌和动作,展现了冯淳内心的震撼以及对老孙的崇敬之情。
E.文章结尾冯淳选出两个徒弟手把手教导,这个细节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之美。
15.【分析探究】“玉绽金莲”是冯淳金镶玉的得意之作,也是他金店的名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探究他将作品和店名取名为“玉绽金莲”的深意。
【答案】14.B;D
15.表层意思指“玉绽金莲”这一作品及后来的店名;展现了他构思的精巧和智慧,象征了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君子品质的诠释;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由传统保守的思想向开放进步思想的转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与分析。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14.A: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本文应该是顺叙,故“倒叙”说法不正确;
B:第4段划线句子中“寸寸镶嵌”最有表现力,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冯淳一寸寸仔细地将金子嵌入玉碗中的动作,体现制作工艺的精巧与复杂,表现出人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金镶玉这份手艺活的谨慎。说法正确;
C:第8段冯淳突然决定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是因为他也开始变得势利,想要赚大钱,这个人物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冯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开店,传承传统工艺,而不是“变得势利,想要赚大钱”,故说法不正确;
D:第9段划线句子,通过描写冯淳的外貌和动作,展现了冯淳内心的震撼以及对老孙的崇敬之情。说法正确
E:文章结尾冯淳选出两个徒弟手把手教导,这个细节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之美。这个情节体现冯淳的无私开明,故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D
15.本文讲述了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民间艺人冯淳的故事,老孙拿来破碗请冯淳修复“玉绽金莲”,玉绽金莲”获奖后冯淳拒绝接活,玉绽金莲”被卖,冯淳深居简出,“玉绽金莲”开店,冯淳破例收徒,展现了一个细致认真、保守淡薄、低调隐忍、无私开明的民间艺人形象。第4段句子:“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碧绿而通透的玉碗宛如一湾深潭,潭底两条金鱼轻盈游弋,如生,从碗侧生出一朵金莲,婷婷绽放,高洁典雅。碗底雕刻小篆‘玉绽金莲’四字”——可知“玉综金莲”是冯淳将残破玉碗后精心构思和细致修补而完成的艺术品,玉碗和金莲完美契合,金莲宛如在玉中绽放,因此它取名为“玉绽金莲”;
第2段句子:“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更是炉火纯青,作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我行我素,所以更是千金难求”和第5段“‘玉绽金莲’获得了市里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自家儿子都会劝他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不想老友和儿子瞒着自己将作品送上去了”,——可知冯淳选择金莲的形象修补玉碗,展现了他构思的精巧和智慧,同时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玉绽金莲”也暗合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莲之君子品质的诠释;
第10段句子:“两个月后,金店更名为玉绽金莲,匾额由市文化馆的老馆长亲笔书写,据说是老孙和儿子求来的墨宝。店中央的玻璃大柜里摆放着镇店之宝——‘玉绽金莲’,玉碗碧绿通透,金莲高洁典雅。店内的制作间里,冯淳正带着从文化馆内选拔出来的两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金镶玉的制作方法”——可知冯淳最终关了店,将作品作为镇店之宝向世人展示,并破例收徒,目的在于发扬金镶玉的手工技艺。“玉绽金莲”这一店名,体现了他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而传统保守的思想向开放进步思想的转变。
文中冯淳将残破玉碗修补,金莲宛如在玉中绽放,因此它取名为“玉绽金莲”并作为店名。“玉绽金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莲之君子的品格。展示了他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由传统保守的思想向开放进步思想的转变。
故答案为:表层意思指“玉绽金莲”这一作品及后来的店名;展现了他构思的精巧和智慧,象征了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君子品质的诠释;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由传统保守的思想向开放进步思想的转变。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