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 秋天的怀念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6 18: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
1.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领悟“好好儿活”的含义。
第1课时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位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沉寂(chén jì):十分寂静。
暴怒(bào nù):极端愤怒。
捶打(chuí dǎ):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砸。
侍弄(shì nònɡ):摆弄。这里是养、管理(花草)的意思。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yānɡ qiú):恳求。
絮絮叨叨(xù xu dāo dāo):形容说话烦琐啰唆。
诀别(jué bi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dàn yǎ): 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ɡāo jié): 高尚纯洁。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 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也形容来回翻身。
烂漫(làn màn):颜色鲜明而美丽。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ɡ wài):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预习导学】
  这篇散文约850字,请同学们按照每分钟不少于150字的阅读速度,在6分钟内读完全文。看看原文跟你猜测的一样吗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示例: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默默地忍受着“我”的坏脾气,并想方设法宽慰“我”。她几次想带“我”去北海看菊花,但因“我”的拒绝和她的病情未能成行。直到母亲病逝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时,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母亲生前没有说完的话,懂得了要好好儿活。例如,文中母亲面对“我”的暴怒和自暴自弃,总是小心翼翼地照顾“我”的情绪;她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还牵挂着“我”的未来和心情。而“我”起初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没有理解母亲的爱,在母亲去世后才追悔莫及。
大声朗读时体现“读”的特点,遵从“最专注、最大声、最高效”的“三最原则”。
【合作探究】
继续学习朗读课文。
1.回顾第一单元学过的朗读技巧,在课文中做好朗读标记,然后按第一单元学过课文的朗读要求和朗读方法进行朗读。
2.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达。
朗读这篇课文时,各个段落也有节奏、语气的变化。小组讨论:全文各个段落的节奏、语气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2.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
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
第3段:略带一点轻松愉快的语气。
第4段: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
第5、6段:要读得沉重、痛心;读完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
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1.朗读时坐姿端正,目视前方,双手45度持课本端放于课桌上,课本不能平放在桌子上。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及时圈点勾画。
2.结合“思考·探究·积累”第五题:
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和表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课文里写了几次去看菊花 请补充完整下表。
次数母亲/妹妹“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课文写了四个场景,标出它们所在段落,概括每个场景主要事件。
场景1:(第  段)主要事件:
场景2:(第  段)主要事件:
场景3:(第  段)主要事件:
场景4:(第  段)主要事件:
【参考答案】
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2 母亲为了“我”隐瞒自己病情。
3 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
6 母亲的临终嘱托。
1.找出文中写菊花的相关句子。
2.找出文中写“我”三次不同的反应。
3.结合“思考·探究·积累”第一题: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秋天的怀念
第2课时
【合作探究】
体会细节描写蕴含的感人力量
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可以参考以下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参考答案】
(1)“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位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无常,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躲出去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内心。
(2)“扑”“抓”两个细节,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丧失生活下去的勇气。
(3)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伤的情绪。她那憔悴的面容,既显示着绝症晚期对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她虽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阅读时我们要关注文章细节,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细节描写
特征: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景描写之中。
作用:包含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各种作用。
赏析文章语言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呈现的
(1)语句呈现: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小组讨论:  
(2)语句呈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小组讨论:  
(3)语句呈现: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小组讨论:  
(4)语句呈现: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絮絮叨叨地说着……
小组讨论:  
(5)语句呈现:“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小组讨论:  
(6)语句呈现: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组讨论:  
【参考答案】
(1)“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2)“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3)“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4)能够说服“我”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这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5)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对我特别小心翼翼。
(6)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链接1:1969年,十七岁的史铁生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链接2: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的叙述描写,说说作者的母亲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参考答案】
示例1:她是一位活得辛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的母亲。
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无常;她想方设法劝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示例2:她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示例3:她是一位无私和坚韧的母亲。
她“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抱怨,这些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韧。
示例4:她是一位睿智的母亲。
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无论遭遇到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
总结:这是一位慈爱、包容、细心、坚韧、无私、睿智的母亲。
分析人物形象思路:
与人物有关内容(如事件、各种描写+人物形象特点、性格、品质)
体会作者情感
1.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请分析文章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感情变化。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参考答案】
1.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也有节奏的变化。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的语气;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读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一高一低,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伏变化,不能把全文读成一种语速、一个腔调。
2.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的意义。
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本题意在整体把握全文感情起伏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题目,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实际上在讨论本文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目,我们应该从题目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方面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