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季八(下)语文期中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10分)
1、古诗文背诵(任选十处)
(1)《赤壁》中诗人借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赞曰: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海内存知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5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7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3)媵人持汤沃灌( ) (4) 同舍生皆被绮绣。(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停顿)(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4、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所成就的原因,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5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2分)
汉文化与筷子
杜宣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6、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7、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3分)
8、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3分)
9、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1分)
别骂香蕉
有天下班回到家,儿子把我拉到玻璃餐桌旁,桌上摆着两只香蕉,颜色、个头都相差无几,像孪生兄弟。我猜测儿子的意思是,让我把香蕉吃掉;但他说的话却吓了我一跳,他说:“爸爸,你挑一个香蕉骂一顿!”
为什么要骂香蕉?试想一个刚下班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来到家手还未来得及洗一把,就冲着一只香蕉开骂,这事传出去准会被人当作神经不正常。所以,我觉得儿子出的这个主意也够馊的,但接下来他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儿子的确是想拿我做一个实验,据他说,两只香蕉摆在一起,如果你挑一只冲它大骂30分钟的话,它会比另外一只没挨骂的率先皮肤黑掉,扒开吃它的话,味道也会不如另外没挨骂的那只。骂它什么呢?总不至于将“无耻、混蛋”之类的词汇加注于它身上吧,想想一只香蕉也不容易,想想人家自热带不远千里而来,而且要被人类剥皮果腹,命运就够多舛的了,临死之前再挨顿臭骂,就算是香蕉,也会“死不瞑目”的。
骂一只香蕉,无非说它样子难看、身材不挺拔、皮肤没光泽之类……可是,可是,这些和香蕉有啥关系?但据说,有人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被骂的那只香蕉果然率先“衰老”下去,而且口感发涩。我不相信这样的试验有科学依据,如果非要做一次实验的话,我宁愿夸奖一只香蕉,对它说一番赞美的言词,然后检验一下被赞美的那只香蕉,是否会更饱满和可口一些。
后来读了一本书,一个日本人写的,名字叫《水知道答案》。据说这是一本和《时间简史》一样,是本神奇的科普读物。我读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在很多国家畅销数年了。这本书的内容,初看上去和骂香蕉一样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更离谱。它写的是,作者通过拍摄水结晶,发现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当水听到“爱”或“感谢”,包括美好的音乐,都会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或者与乐曲风格相对应的浪漫、忧伤、明媚的样子出来,而如果被骂作“混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
这太神奇了!而作者通过实验室拍摄的水结晶图片,似乎也在证实这个实验的真实性。我着重看了那张几乎不能结晶的水的图片,好像隐约可以感到水内心的不安和颤抖。我觉得我上当了,被作者带进了某种心理暗示里,但马上我又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羞愧。这个世界原本是多么纯洁啊,就是有了人类种种猜测、怀疑和不信任,才变得如此复杂起来。我们又不是水,怎么会了解水世界的奥妙呢?
同样道理,我们也不是香蕉,亦不会了解一只香蕉的童年、青春与成长。我们虽然不会开口骂一只香蕉,但却会抱怨它的味道不好,吃了一口便将它扔到垃圾筒里,谁能保证不是我们自己的味蕾出了问题?
睡前去儿子的房间和他说晚安时,我站在床头对他说了一句,“我不会骂香蕉的”。不知道他听没听懂我语音里的歉意。以前在生活里,因为一些小事我骂过儿子,现在我想起来他挨骂时那种无所适从和茫然的样子,那会儿,他内心的水晶肯定也无法组合成美丽的形状……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3分)
11、第2段的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
12、第5段加点词语“这样”指代什么内容?(3分)
13、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第8段中“我不会责骂香蕉的”一句话有什么含义(5分)?
15、“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4分)
三、名著赏读(10分)
16、《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 ,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它包括不同时期的三个传记――《 》、《 》、《 》这三部传记汇集成《名人传》。(4分)
17、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谈谈《名人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6分)
四、综合性学习(10分)
目前,中学生带手机的现象极为普遍。有人曾对50个学生一天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做过抽样调查,详情如下:
手机功能
上网聊天
玩游戏
听歌曲
打电话、发短信
人数
31
39
42
46
使用时间
2小时
2小时
2.5小时
20分钟
18、请根据以上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一下中学生手机使用的特点。(3分)
19、假如要你给学生家长发一个短信,劝说他们不要给孩子买手机,你想怎么说?(3分)
20、谈谈现代科技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和烦恼?(4分)
五、21、作文:(7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痛苦,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中需要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笑声、互助、掌声、磨炼、理解、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的第一行。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若出现真实姓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2015年春季八(下)语文期中试卷答题卡
一、语文基础知识。(10分)
1、(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__。(3)、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__________ 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50分)
(一)2、(4分)(1) ( ) (2) ( ) (3) ( ) (4) ( )
3、(2分)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4、(6分) (1)
(2)
5、(5分)
(二)6、(3分)
7、(3分)
8、(3分)
9、(3分)
(三)、10、(3分)
11、(3分)
12、(3分)
13、(3分)
14、(5分)?
15、(4分)
三、名著赏读(10分)
16、 ,《 》、《 》、《 》(4分)
17、(6分)
四、综合性学习(10分)
18、(3分)
19、(3分)
20、(4分)
五、21、作文(70分)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八(下)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一、1、(1)――(9)略
二、(一)2、(1)跑(2)等到(3)热水(4)通“披”3、余/因 得/ 遍 观 群 书4、(1)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2)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5、(大意对即得分)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二)6、不行。(1分)“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三字,变成肯定说法。说明不准确。(2分)、7、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8、(2分)不能。(1分)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2分)、9、3分)用筷子更文明(1分)。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是异化出来了。(2分)
(三)10、儿子让我做责骂香蕉的试验,我认识到:责骂会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11、这是个疑问句,写出“我”内心的疑惑、不解,(1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12、当水听到“爱”或“感谢”,包括美好的音乐,都会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或者与乐曲风格相对应的浪漫、忧伤、明媚的样子出来,而如果被骂作“混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13、心理描写(1分),细致表现出了“我”内心认识由疑惑到深思、有所感悟的过程(2分)。14、表面上是承接文章开头的实验表达自己的观点(1分),实际上,这里的“香蕉”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指儿子(2分),表达父亲对以前责骂的歉意及以后在教育过程中不会责骂儿子的愿望(2分)。15、善于思考、能反省、知错就改、爱儿子、善于与儿子沟通等。(答出一点给1分)(大意对即得分)
三、16、罗曼·罗兰 《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17、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难,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大意对即得分)
四、18、中学生的手机大多使用在非通话功能上(或:中学生的手机真正使用在通话功能上的时间很短)。
19、(示例)尊敬的家长:假如你要给你的孩子买手机,除了方便联系外,你是否还考虑过它带来的弊端?
20、便利:方便人们的沟通交流,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烦恼:学生自制力不足,容易迷恋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大意对即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