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口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3.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方法;
4.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和成长的意义。
第1课时
窜(cuàn):乱跑;乱逃(用于匪徒、敌军、兽类等)。
觅(mì):寻找。
跪(guì):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拗(ǎo):弯曲,弯转。
确凿(záo):确实。
轻捷(jié):轻快敏捷。
云霄(xiāo):极高的天空。
倘(tǎng)若:表示假设。
鉴赏(shǎng):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啄(zhuó)食:用嘴取食。
和蔼(ǎi):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恭(gōng)敬:对尊长或宾客尊重有礼貌。
质(zhì)朴:朴实;不矫饰。
博(bó)学:学问广博精深。
渊(yuān)博:(学识)深而且广。
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
淋漓(lín lí):形容畅快。
盔甲(kuī jiǎ):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作“盔”,身上穿的叫作“甲”。
绅士(shēn shì):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人迹罕(hǎn)至:少有人来。
人声鼎(dǐng)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预习导学】
这篇文章字数比较多,默读全文,做到一口气读完全文,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在感兴趣或存疑之处做好标注,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
阅读小提示:
1.特别注意文章承上启下的句子或者段落,体会其妙处。
2.注意体会文章之中那个“小”鲁迅和“大”鲁迅之间的角色转换。
1.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
2.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3.记录读完全文的时间。
【合作探究】
研讨标题,预测内容
1.默读文章标题,你能预测文章主要写的内容及写作顺序是什么吗
2.默读课文,看看你前面的预测是否正确 文章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把这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的
3.以过渡段为参照,抓住其他段落的关键词,快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而梳理文章的结构。
【参考答案】
1.示例:能。内容:从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预测出文章分别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写作顺序:“从……到……”这个句式的特点表明,文章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2.示例:正确。通过第9段进行过渡。
3.示例:
1.标题作为文章的门面,往往能够简洁明了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细致地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从标题中捕捉到关键词,从而推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主题意旨。
2.由记叙一件事情转到记叙另一件事情时需要过渡;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寻找“百草园”的乐趣
默读课文第1~8段,关注“我”的活动,探究“乐”之所在。
1.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描写百草园里的景物,从而表达“乐”之所在
2.围绕美女蛇的故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3.选择恰当的角度,细品雪地捕鸟这两段。
【参考答案】
1.示例:①从视觉、听觉和味觉等多角度描写对百草园内景物的感受,写出了自身的丰富体验。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表现出作者奇妙的想象和心中特殊的感受。③记录了多种顺序下对景物的观察,诸如春(菜畦、皂荚树、桑椹)→夏(鸣蝉、黄蜂、叫天子)→秋(油蛉、蟋蟀……)的时间顺序;低→高(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高→低(鸣蝉、黄蜂、叫天子)的空间顺序;植物(菜畦、皂荚树……)→动物(鸣蝉、油蛉……)→植物(何首乌、木莲……)的景物类型顺序;静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动景(鸣蝉“吟”、黄蜂“伏”、叫天子“窜”)的由静到动的顺序。试想,如果没有感受到百草园之乐,怎会对百草园进行如此细致而多侧面地观察 ④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采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无穷喜悦。
2.示例:先借长妈妈之口叙述故事,再写所得教训,最后写故事带给自己的影响。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写出了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
3.示例:①“扫”“支”“撒”“系”“牵”“拉”“罩”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冬天下雪时的百草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说明了百草园的确是“我”的乐园。②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心情变化:紧张期待(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失望(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沮丧(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羡慕(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佩服(“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生动地表现出雪地捕鸟带给“我”的美好心灵体验。③前面写了春、夏、秋的景物,这里再单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正好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全面地展现了百草园所带给“我”的各种美好体验。
1.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能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凸显人物的性格,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等。
2.语言赏析的三个基本步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赏析角度,实际上也是找到被赏析的句段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其次要根据你所选择的赏析角度结合内容分析在句中的呈现;最后说出表达效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课时
【合作探究】
发现“三味书屋”的多面性。
1.阅读有关“三味书屋”的内容,说说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中,“我”可以找到哪些“乐趣”
3.在有关“三味书屋”的内容里面,除了“乐趣”,你还读出了什么 请列举具体的事实。
4.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主要是突出“严”还是突出“乐”
【参考答案】
1.示例: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②对先生的印象和评价;③向先生询问“怪哉”虫这件事;④到三味书屋后园寻找乐趣;⑤师生读书的场面;⑥学生偷偷做戏、画画儿。
2.示例:①向先生询问“怪哉”虫体现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对“我”来说,这是有趣的。②偷偷跑进书屋后面的园子,折蜡梅花或寻蝉蜕或喂蚂蚁。③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④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一是先生的样子很可爱,二是学生可以趁此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或者趁此画画儿。
3.示例:还有“严”。①两次行礼,学习规矩严。②不能问课堂之外的问题,学习要求严。③有一条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处罚方式有时严。④先生“脸上还有怒色”,“对我很严厉”……先生待人有时严。
4.示例一:主要突出“严”。繁复的规矩、压抑的学习氛围、古板的老师……这些都和“百草园”自由、纯粹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儿时的“我”对枯燥的学习生活是反感与厌恶的。
示例二:主要突出“乐”。虽然儿时的“我”经历了艰苦、枯燥的学习过程,但孩童天真、可爱的心灵更赋予这段生活以色彩与欢乐,诸如天真的提问、偷偷寻找到的课堂或课下的快乐等。
示例三:既突出了“严”,也突出了“乐”。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多面的,带给我的感受也是立体的,既有艰苦的学习任务、枯燥的学习过程、偶尔老师的责罚等,也有新生事物带来的乐趣、成长的欣喜、课堂或课下的快乐等。
1.概括要点,要充分利用文中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词,就是那些能帮我们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精髓的“金钥匙”。
2.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比如,过去强调“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可是,细读文章会发现,学生虽然有时觉得枯燥无味,但还是能找到很多乐趣的。
纪录片《难忘的童年》摄制组第一次现身: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摄制组来到你们学校,希望能拍摄一组镜头,这组镜头的主题是“最具童趣的片段”。作为一位读者,你认为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具童趣的事件是哪一件
寻找最具童趣的片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很多富有童真童趣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你认为最具有童趣的片段是哪一处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示例: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不仅是先生眼中的乐园,连我们读来,也感觉身临其境,甚是有趣。
②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件事。孩童时期,我们总是那么天真无邪,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那么新奇有趣。虽然长妈妈讲的那个美女蛇的故事并没有多么生动和曲折,但是在童年的鲁迅心中却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其实就是难得的童真童趣。
③最有趣的是询问“怪哉”虫这件事。因为听说有种叫“怪哉”的虫子,据说这种虫子是冤气所化,用酒一浇便消释了。年幼的学生充满了好奇,觉得甚是有趣,于是前去询问先生。
④就连私塾老师上课的三味书屋,本应该是充满了学究之气的地方,因为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也变得妙趣横生了。他们趁老师读书入迷之时,在下面悄悄玩耍,有的小伙伴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小鲁迅”则在下面画画儿,把小说的绣像描出来,还画了好几册,后来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
1.童趣:儿童的感情及兴趣。趣(qù):①志趣。②趣味。
2.片段:整体中的一部分。
“小”鲁迅与“大”鲁迅的两种视角
1.有专家评论说,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字背后的“大”鲁迅。请你说说,你在这篇文章的哪些地方读到了“大”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大”鲁迅
2.阅读下面材料,体会作者运用“小”鲁迅与“大”鲁迅两种视角的原因和好处。
材料: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
【参考答案】
1.示例:①文章开头部分写到了百草园被卖,结尾部分写到了自己在三味书屋时描的绣像的遗失,作者是以“大”鲁迅的视角写到“失”。透过这些“失”,表达了“大”鲁迅对失去童年美好、纯真生活的怅惘,从而表现了成长的苦涩,寄寓着“大”鲁迅对生活的无限慨叹。②作者在回忆美女蛇的故事时,写道:“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这里的“当然睡不着的”就是以“大”鲁迅的视角写的,这不仅舒缓了叙事节奏,更给文章增添了幽默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味。③文章中“我”告别百草园时呼喊出“Ade”这个德语单词,这显然也出自“大”鲁迅之口,这样的呼唤将“我”对百草园的无限怀念与留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2.示例: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可知,作者之所以采用这两种视角,那是因为他当时处境非常糟糕,内心有些凄凉,作者本希望从儿时的回忆中获得一些心灵上的温暖和慰藉。但是事实上,在回忆的过程中,“大”鲁迅总是时不时地跳出来,打破美好的回忆,这种心情上的矛盾投射在作品中,便是“小”鲁迅和“大”鲁迅的交织使用。这种视角的转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写作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1.回忆性散文多采用双重叙事视角,文中往往有两个“我”,即当时的“我”与现在的“我”。
2.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印象和态度。
双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