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
1.在默读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抓住文章的线索,通过文中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优秀品格,撰写“候选人事迹展播视频”画外音;
3.理解作者反复提及“感谢母亲”的用意,体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4.品析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第1课时
溺(nì):淹没在水里。
佃(diàn)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劳碌(lù):事情多而辛苦。
私塾(shú):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周济(jì):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hòu):(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rén cí):仁爱慈善。
连夜:当天夜里(就做)。
慰(wèi)勉:安慰勉励。
不辍(chuò):不停止。
任劳任怨(yuàn):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谋求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预习导学】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默读全文的过程中,根据回忆性散文的写法特点,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阅读小提示: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线索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格
2.文章在叙述这些事件的过程中,除了叙述与描写,还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示例:《回忆我的母亲》的线索是“母亲勤劳的一生”。主要事件有:①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②母亲聪明能干,整日劳碌;③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宽厚仁慈;④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等品格。
2.在叙述这些事件的过程中,除了叙述与描写,还综合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议论的作用:①深化主题,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所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母亲的不易。②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例如“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议论揭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品质。
抒情的作用:①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一定能做到的”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1.注意良好的默读习惯的养成;
2.注意默读的时候,养成动笔的好习惯,比如标注段落序号。
【合作探究】
寻找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
1.全文共17段,试着给每个段落找出关键句,据此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2.通过上面的分析,对于回忆性散文的结构,你有一个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关键语句示例:
第1段: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第2段:我家是佃农。
第3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5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第6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
第7段: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第8段: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过渡)……母亲没有灰心……
第9段: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第10段: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
第11段: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
第12段: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
第13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第14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第15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16段: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第17段: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文章结构示例:
第1段属于总起,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第2到13段回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突出母亲是勤劳的母亲,也是革命的母亲,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2到7段描写在贫苦的家境中母亲的所言所行,着重表现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的高尚品格,第8到13段,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表现母亲的平凡而伟大。第14到17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忠于民族、人民和共产党的决心。
2.示例:一般都会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第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引出回忆的关键性语句,如本文“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句话就是典型的引出回忆的句子;第三部分要特别注意结束回忆的句子,如《往事依依》结尾“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直接表明回忆结束,又如本文第14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和后面的段落,就是在前面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地写母亲的影响,也是属于结束回忆的内容。
1.请在默读的时候,注意圈点勾画;
2.除了圈点勾画生字生词,还要学会圈点关键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
3.注意通过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典礼活动策划小组”活动官第二次现身:各位同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感动读者的课文人物”颁奖典礼活动,我们现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撰写“候选人事迹展播视频”画外音。《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中的母亲成为候选人。为了对候选人进行更好地宣传,节目组根据课文的内容,拍摄了相关视频,但画外音还没有设计好,需要大家共同来设计。
梳理主要事件,概括优秀品格
1.文章有哪两条线索 请简要分析。
2.围绕叙事线索,叙述了哪些事件 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事件 品质形象
母亲是个好劳动,终日忙碌,煮饭、种田、种菜、喂猪等 勤劳、辛苦
3.“感动读者的课文人物”典礼活动策划小组宣布:通过网络投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当选为候选人之一。节目组也排好了相关的宣传视频,但为了使画面更好地衔接,需要在两个地方设置旁白。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开篇处需要撰写旁白,引出宣传;中间从在贫苦的家境中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的转换处需要撰写旁白。请大家一同来为这两处撰写旁白。
【温馨提示】旁白指说话者不出现在画面上,而直接以语言来介绍影片内容、交代剧情或发表议论。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是叙事线索。通过记叙母亲辛勤劳作、支持子女求学、积极支持“我”投身革命等具体事件,表现了母亲勤劳、坚强、无私的品格和对子女深沉的爱,以及她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和贡献。二是情感线索。作者在文中贯串始终的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感激之情,构成了文章的情感主线,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仰与热爱。
2.示例:叙事线索是“勤劳”。
母亲给一家人做有滋味的饭食,亲手为孩子的新衣服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 聪明能干
母亲在家务农任劳任怨,协调一家和谐相处,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性格和蔼,并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启发作者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 朴素善良,同情穷苦人民
母亲生活困苦,却节衣缩食送作者读书 有摆脱压迫的勇气
母亲给远走云南,参加新军的作者许多劝慰 深明大义
作者将母亲接出来,但母亲劳动惯了,回家继续劳动 劳动者本质
母亲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不论联系与否,都在家过着辛勤劳作的生活 深明大义与辛勤劳作
3.开头示例:有一句格言:“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不曾读书识字,却决意要培养一个支撑门户的读书人;她不曾远行,却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在抗战以后,可以和儿子通信的时,她才知道,儿子已经是总司令,但她依然理解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所面临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朱德总司令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镜头,走进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世界。
过渡示例:几十年如一日,母亲过着这样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生活,每日辛勤地劳动,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她待人和蔼、宽厚仁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教给孩子生产的知识……可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母亲也经历着重重的灾难。但是,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与父亲一道,节衣缩食培养儿子读书,支持儿子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支持儿子的事业,她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1.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串于全文的脉络。阅读时如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就能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
2.叙事线索侧重于客观事件的叙述,通过明确的故事情节展开,而抒情线索侧重于主观情感的表达,通过深情的语言和画面组织来展现。这两种线索在文章中相辅相成,共同丰富文章的层次和情感深度。
3.旁白是电影独有的一种人声运用手法,由画面外的人声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加以叙述、抒情或议论。通过旁白,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表达特定的情感,启发观众思考。旁白也是画外音的一种。现在,旁白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了。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第2课时
【合作探究】
前后关联,深入探究
1.作者在深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后,第14、15段反复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请紧密联系全文,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母亲给了“我”哪些影响,让“我”如此感谢她。
2.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母亲逝世了,对此,“我”怀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这样写有着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示例: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教给“我”生产知识,以及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②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母亲培养了“我”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品格。)
③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母亲的启发使“我”以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④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母亲鼓励“我”走上革命道路。)
⑤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鼓励和支持“我”走革命道路。)
小结:朱德的母亲的言行、鼓励和支持,是朱德人生观、价值观和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2.示例:
情感态度:感谢母亲;无法补救的哀痛;尽忠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以报答母亲;祈愿母亲安息。
作用:抒发了母亲逝世后的哀痛心情,表达了感谢和感恩之情;点明了文章的回忆性质和纪念目的;升华了主题,将纪念母亲之情升华为尽忠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之义。
小结:全文以叙述为主,但情到深处,作者的情绪也自然喷涌,非常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1.浏览文章第2至13段,摘录写母亲在行动上影响“我”的句子,然后说说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
2.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也穿插着抒情。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的第14至17段,体会“我”的情感的作用。
理解夹叙夹议的特点
1.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
1.示例: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①“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③“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的评价。
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⑤“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她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⑥“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
1.在记叙文中,议论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的对人或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是在关键处的画龙点睛之笔,但不宜多用、滥用。记叙文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2.议论句一般放在文段的开头、结尾,当然也有在中间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找。
品味语言,体会深情
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参考答案】
示例:(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富人家奢侈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的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1.品味语言,一般可从推敲词语、分析修辞、辨析人称、抒情议论等角度进行。
2.苏轼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诗人贾岛的“推敲”,著名诗僧齐己的“一字师”,都是流传下来的品味语言的佳话。
回忆我的母亲 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