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习之道 明求知之法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悟学习之道 明求知之法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7 07:4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段 悟学习之道 明求知之法
整理课
1课时
1.从单元课文中悟出学习之道,明确求知之法;
2.把所得的学习之道、求知之法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
【预习导学】
  再次运用默读的方法,按照“悟学习之道,明求知之法”的要求,重新审视每一篇课文,看看能不能做到常读常新,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
1.深入了解每篇课文在表达或阐述“学习之道、求知之法”的不同。
2.思考这些表达“学习之道、求知之法”的地方该如何更好地进行概括。
学习之道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再次默读,归纳概括
辨析四篇课文中呈现出“学习之道、求知之法”的句段,然后再用最简单概括的语言表述出来。
在围绕要求(侧重点、不同方法)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目学习之道、求知之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往事依依》   
《再塑生命的人》   
《<论语>十二章》   
【参考答案】
热爱自然、保持童真、追求新知、寻找乐趣
乐在其中、联想想象、融入生活、身临其境
渴望学习、热爱生活、教而好学、坚韧不拔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好学乐学、虚心求教
前面的单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这些问题都涉及过,这一节课不是重复,而是站在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归纳。
梳理成语,学会运用
1.我们在概括归纳“学习之道、求知之法”的时候,采用的是四字短语的形式。说到四字短语,我们常常会想到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成语。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的形式,其他字格的形式也有,比如:识小、一言堂、无风不起浪、勿谓言之不预、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所使用到的四字成语。
说明:每篇课文后面有归纳,但不全面,今天,我们要力争把所有的成语全部找出来。
篇目使用的成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往事依依》  
《再塑生命的人》  
《<论语>十二章》  
2.我们再拓展一下,简单探寻一下成语的来源。
说明:我们可以把小学学过的一些寓言、神话和故事等回忆一下,大致可以探寻成语的主要来源。
①来源于故事·神话·生活。
②来源于经典著作·文学名著。
③来源于古典诗词。
④来源于外来文化。
【参考答案】
1.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乐在其中、烟波浩渺、无边无际、走投无路、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气象万千、风云变幻、美不胜收、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悲歌慷慨、油然而生、感慨万端、滚瓜烂熟、鸦雀无声、谆谆教导、受用不尽
茫然无措、无休无止、傻里傻气、人来人往、不同寻常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心所欲、温故知新、逝者如斯、择善而从、一箪一瓢、乐在其中、博学笃志
2.①示例:迷途知返(齐桓公的老马)、纸上谈兵(赵括打仗)、腾云驾雾(王母娘娘走亲戚)、鬼斧神工(阎王爷当木匠)、看风使舵(船老大坐后艄)、无依无靠(平地搭梯子)。
②示例:买椟还珠(《韩非子》)、掩耳盗铃(《吕氏春秋》)、四面楚歌(《史记》)、徒有其名(《西游记》)、欲擒故纵(《三国演义》)、谋财害命(《水浒传》)、弱不禁风(《红楼梦》)。
③示例: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觉得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威大。出自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④示例:象牙之塔,原为19世纪法国某文艺批评家批评同时代诗人的话,指“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而进入个人的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又如火中取栗,猴子和猫看见火炉中烤着的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只栗子,都被猴子吃了。见于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中国的成语在世界语言文化中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