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本章目标】
内容 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学会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应该如何合理利用;通过有关数据,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通过学习,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并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落实节约资源的要求 ★ — ★ ★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利用有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理解为什么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正确认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 ★ ★ ★
第三节 水资源 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 — ★ ★
【学习规划】
内容 主题设计 重点、难点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主题1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主题2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学会分析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和利用,学会分析和总结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第1课时 主题 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2课时 主题1 地区分布不均 主题2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运用表格,比较和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学会分析和总结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三节 水资源 主题1 时空分布不均 主题2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读图,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
◎重点: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素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预习导学】
重点梳理
知识点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1.在______________中对人类活动______________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为____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____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循环使用的资源,是______________资源;还有些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是______________资源。
3.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
4.对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而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更应当______________和节约使用。
知识点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丰富,______________相当齐全。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______________于世界平均水平。
2.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_________;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_________;人均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知识点一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1.自然界 有价值
2.可再生 非可再生 可再生 非可再生
3.土地、阳光、森林等 煤炭、石油、铁矿等
4.保护 培育 珍惜
知识点二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总量 种类 远低
2.1/2 2/5 1/3
【合作探究】
1.素养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和收集我们周围在资源利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将小组内所收集到的问题快速归纳起来,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陈述小组的情况。
2.辩论赛:
辩题:怎么看待中国资源概况?
正方:中国地大物博。反方:中国地大物“薄”。
要求:先进行小组辩论,然后派代表参加全班的辩论比赛。
3.实践作业
(1)要求每一位同学针对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写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宣传标语。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期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
【参考答案】1.(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水浪费现象严重。
(3)对森林乱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既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5)生活中的有害废物(如废旧电池、塑料袋等)乱丢乱放,造成环境污染。
2.答案略。
3.(1)手下留情,足下留青,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地球只有一个,失去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家园。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2)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