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6 20: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范围(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以及主要国家(美国、德国等)在这场革命中的发展脉络,通过绘制时间轴和世界地图标注重大发明地点的方式,清晰展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空框架。
历史解释: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各项重大发明(如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化学工业的兴起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能够运用史料分析这些发明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并以书面报告或课堂发言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史料实证:学会从多种类型的史料(如历史文献、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等)中获取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效信息,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和甄别,评估其可信度和价值,进而构建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认知,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需求等),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在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垄断组织的出现),认识到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各国的竞争与发展,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等),深刻体会国家富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作用。
难点: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关系;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以及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运用唯物史观阐释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和关键事件,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事实,为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史料分析法:展示丰富多样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 “电力的广泛应用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相关问题,如 “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多角度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场景、科技发明展览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升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世界主要城市的夜景照片(如纽约、伦敦等),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城市的照明情况,提问:“与之前相比,这些城市的夜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 从而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新课讲授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运用图片和文字史料,展示 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如电磁学理论、化学元素周期律等)以及工业生产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因素如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企业家,面对这样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你会选择在哪些领域进行投资和创新?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果
分别介绍电力的广泛应用(如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等发明)、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兴起(如塑料、化肥、炸药等的发明)以及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工业技术革新)等方面的主要发明成果,展示相关发明的图片、实物模型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发明的魅力和影响力。
针对每一项发明成果,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 “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对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汽车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革?”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回答,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展示会” 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发明家或企业代表,介绍自己小组负责的发明成果的特点、优势和应用前景,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发明成果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影响:通过图表数据和文字史料,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数据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出现了垄断组织这一新型经济形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展示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影像资料或文学作品片段,如城市交通拥堵、大众娱乐活动的兴起、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利用世界地图和贸易数据,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分析这一过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扩张和殖民掠夺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市场形成的双重性影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辩证思维能力。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引导学生分析国际关系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树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背景、发明成果和影响等方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核心素养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和应用,如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唯物史观,通过解读史料提升史料实证能力,通过阐述历史影响锻炼历史解释能力,通过了解世界历史发展增强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课堂练习
布置几道基于核心素养考查的练习题,如:
(史料实证)以下是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则史料:史料一:“19 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它们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史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请根据这两则史料回答问题:①这两则史料分别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你认为这两则史料对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有何价值?(提示:从史料类型、可信度、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
(历史解释)有人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 300 字)
(时空观念)绘制一幅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成果的时空分布图,在图上标注出各项发明成果的诞生地和大致时间,并简要说明这些发明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这些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测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让学生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核心素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字数不少于 800 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五、教学资源
教材、历史地图、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图表、视频、动画等资料)、实物模型(如发电机模型、汽车模型等)、历史文献资料(如《全球通史》《世界近代史》等相关章节的节选)、网络资源(历史教学网站、在线图书馆等)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史料分析、问题回答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采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突破,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历史问题,拓展历史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