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杜甫曾在自己的作品《月夜忆舍弟》中写到“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承载着不同的情思。它可以是余光中《乡愁》里的统一展望,也可以是李白《渡荆门送别》里的难舍难离。
鲁迅
九年级上册语文
掌握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阴晦、鄙夷、惘然、伶俐”等易考词语。
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重点)
理解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结合对比手法以及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小说的主旨。(难点)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辛亥革命后
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官僚统治。各地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对老百姓横征暴敛。
1919年12月初
鲁迅回到故乡绍兴,准备将家迁到北京。看到故乡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及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的悲苦境况,他百感交集。
他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1921年1月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读读写写
字词清单
秕谷( ) 鹁鸪( ) 獾猪( )
潮汛( ) 颧骨( ) 髀间( )
伶仃( ) 瑟索( ) 寒噤( )
障壁( ) 廿( ) 折了本( )
深黛( ) 栅栏( ) 潺潺( )
bǐ
bóɡū
huān
xùn
quán
bì
dīnɡ
sè
jìn
niàn
shé
dài
zhà
chán
zhànɡ
( )横竖
( )蛮横
横
hénɡ
hènɡ
多音字
( )吓唬
( )恐吓
吓
xià
hè
( )项圈
( )羊圈
圈
quān
juàn
【因义辨音法】“模”,意为“模子;形状,样子”时,读“mú”;意为“法式,规范,标准;仿效;模范;模特”时,读“mó”。
词语集注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情节线索是什么,写了哪些场面,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情节线索
场面
主要人物
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我”、闰土、杨二嫂
整体感知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其发生的时间顺序。
梳理小说情节
[答题思路]
1.析结构。通读全文,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
2.定角度。情节角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逻辑角度(原因→结果),技巧角度(悬念→真相),场面角度以及线索角度(明线、暗线)等。
3.套模板。概括情节内容时,可采用完整叙述的方式——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做何事+何种结果(记叙文六要素),也可以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4.明规范。依据题干要求,明确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答一致,前后贯通。
课文解读
回乡时
回家时
二十多年前
在乡时
在乡时
离乡时
离乡前两天
“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
母亲和“我”聊有关搬家的事
“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
“我”遭到杨二嫂的鄙夷、奚落
“我”和闰土重逢
“我们”启程,离开故乡
杨二嫂污蔑闰土藏碗碟
结合上面的梳理,说一说: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行文,需要调整的是哪几个情节?这里运用的是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情节
叙述 方式 作用
“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
杨二嫂污蔑闰土藏碗碟
插叙
展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为后文对中年闰土的叙述做铺垫,并形成前后对比,造成读者内心情感落差的冲击,突出当时人民生活悲苦的现状及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
更突出杨二嫂贪婪无度、爱搬弄是非的形象特征;同时,与闰土的朴实善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年闰土在生活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也不失中国农民特有的朴实憨厚
状元贴士
插 叙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式。
作用:
(1)对主要情节补充说明;
(2)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3)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
状元贴士
铺垫与伏笔
铺垫与伏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1)从形式来看,伏笔言语不多,有隐含性,多是“细节”;铺垫语句较多,没有隐含性。(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答题思路]
(1)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如抓关键的形容词、动词等。
(2)了解其常见作用。
考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环境背景;
③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④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
⑤暗示人物命运;
⑥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⑦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⑧暗示、深化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式]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或推动了情节发展)。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氛围特点
作用
萧索、凄凉(冷涩、阴沉、死寂)
反映了“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的状况——令人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烘托“我”悲凉的心情,为全篇奠定黯淡的基调。
阴晦
黄苍
萧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氛围特点
作用
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纯净而又生机勃勃
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我”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
深蓝
金黄
碧绿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氛围特点
作用
美丽,充满生机
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憧憬。
碧绿
深
蓝
金黄
杨二嫂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了杨二嫂的变化。请通过下表来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从前 现在
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作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文中的 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的形象。
简要概括 这个人物形象。
看人物身份。
看人物描写。
看情节发展。
看特定手法。
看关键语句。
概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
从前 现在
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作用 “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终日坐着
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
显出鄙夷的神色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闰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你细读课文,圈画、摘录关键词句,概括他的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且开裂
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
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
外貌
动作
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语言
很高兴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神态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称“我”为迅哥儿
对“我”恭恭敬敬,称“我”为老爷
对“我”的态度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
悲哀、痛苦,把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
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从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他由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爱生活的“小英雄”变成了一个凄苦可悲、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木偶人”。
对象 作用
现实中故乡萧索衰败的景象
回忆中故乡美丽的景色
揭示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衰败的趋势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揭示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少年闰土与“我”的友谊
中年闰土与“我”的隔膜
揭示封建等级观念对人民的毒害
从前的杨二嫂
现在的杨二嫂
反映了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中年闰土
反映黑暗社会对人民的多重压迫
中年闰土与“我”的隔膜
水生与宏儿的亲密
反映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试找出来并概括其作用。
对比手法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老爷!……”
联系上下文,揣摩这句话的含义。
闰土:神态和语言描写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心理活动:欢喜→犹豫→隔膜
“我”:情感波动
这种隔膜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隔膜?
出处 作用
本文有两处写到“高墙”,请你找出并标注出来,然后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虚写,是“隔膜”的象征,其中既有旧中国普遍存在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境遇差异造成的隔膜,还有“我”作为少数觉醒者的一员感到的孤立。
实写,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孤陋寡闻,单纯无知,眼界狭窄。
第1处(第29段)
第2处(第84段)
词语品析
分析标点的作用
少年闰土的语言描写多次运用了省略号,其作用是什么?
①表示话语的省略;②暗示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少年闰土的活泼开朗、见多识广。
状元贴士
省略号
省略号常见作用包括:(1)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2)表重复词语的省略;(3)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4)表静默或思考;(5)表说话断断续续;(6)表语言的中断;(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
“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这里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否定了三种生活状态:
①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四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②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麻木;
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变得尖刻自私,泼辣势利。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新的美好的生活的希望。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在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为之斗争、实践,希望便有。人们满怀希望地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本文发表以来,大家对其主题有多种理解,请根据本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题思路]
(1)抓标题,从理解标题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角度入手;
(2)抓情节、人物,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把握主旨;
(3)抓时代背景,从写作背景或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4)抓议论、抒情句,揭示作者感情、观点的语句往往有突出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5)抓结尾,作者的思考有时会出现在结尾,点明文章的主题。
理解、概括小说的主旨
考点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如何理解这篇小说中的“我”这个形象?
启蒙者
批判者
深入探究
《故乡》中的“我”,一方面是启蒙者,是故乡的批判者;另一方面,小说也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弱点,他面对故乡,只看到一片死寂,看到普通人精神的麻木,但无法从这个社会内部找到变革的因素,从而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孤立的状态。他自己也在精神上承受着这种孤立带来的巨大痛苦,时时产生失落、动摇、幻灭的情绪。小说对于启蒙者的这种困境,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故乡》中的“我”,不能完全等同于鲁迅,但在鲁迅塑造的众多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中,又属于比较接近鲁迅的一个,诸如回乡的经历,对旧中国的批判,对“隔膜”的关注,痛苦的思想探索,等等,都有较多鲁迅的影子。
不能完全等同于鲁迅
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结构梳理
开端:回故乡
环境:萧条
心情:悲凉
发展、高潮:在故乡
闰土
杨二嫂
少年
成年
朝气蓬勃
活泼开朗
麻木迟钝
饱经沧桑
过去:美丽安分、“豆腐西施”
现在:尖酸刻薄、“细脚圆规”
结局:离故乡
惘然、悲哀
希望、憧憬
“我”辛苦辗转
闰土辛苦麻木
别人辛苦恣睢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英雄
木偶人
对比
对比
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主旨归纳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本文阅读考点
重要叙述方式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理解、概括小说的主旨
外貌描写
本文考点回顾
概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插叙
重要写作手法
1.塑造人物,手法多样。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饱经艰辛、磨难的下层贫苦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尖刻犀利的语言的描写,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性格扭曲的小市民的形象;再如文中对闰土和杨二嫂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也很精彩。
写作特色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开头的环境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诗意图画,营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离乡时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静谧的气氛,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3.记叙、抒情与议论有机结合。小说中抒情文字富含情感,多是含蓄的间接抒情,也偶有直接抒情。例如开头的写景文字,就直接地表现了“我”的怅惘、压抑之感。议论更是穿插文中,与记叙浑然一体。
古诗中故乡的别称
别称 诗句
桑梓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柳宗元《闻黄鹂》)
乡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乡国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苏轼《游金山寺》)
乡邦 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鲍照《还都口号》)
故园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韦应物《闻雁》)
故国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其一)]
家山 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
梓里 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
拓展延伸
鲁迅的名言名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外貌描写
本文在闰土来“我”家时,透过“我”的眼睛,对中年闰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传神地刻画出闰土的极度贫困和沧桑,读来如见其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你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特征。
一课一得
写作指导
要写好人物外貌,应做好以下三方面:
①细观察。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身材、五官等。
②有顺序。一般先捕捉人物总貌,勾勒轮廓;再重点观察,局部细描。
③抓特征。要善于抓住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外貌特征,准确描绘。
写作示范
你瞧,他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大大的冬瓜脸显得十分精神,粗粗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瞪得圆圆的,真像《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你再看,他还有一个挺直的鼻子,一张灵巧的小嘴巴,而那一口犹如贝壳般洁白发亮的牙齿,则让他显得更帅气了。
抓顺序: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
抓特征
课后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