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陆变迁
【素养目标】
1.能运用实例说明地球海洋和陆地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与火山地震的关系。
4.查阅相关资料,学会应对地震灾害的防范保护措施,树立防震减灾意识。
【重点】
知道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
能够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现象,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自主预习】
地表形态变化
1.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_____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_____________。
大陆漂移假说
2.提出时间及人物:20世纪初,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提出。
3.主要内容:大约两亿年以前,_____________开始破裂,“碎块”经漂移,于距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面貌。
板块构造学说
4.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若干小板块。
5.几乎全部由海洋构成的板块是_____________,阿拉伯半岛位于_____________。
6.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______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_____________。
火山与地震
7.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大多集中在地球板块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地带。
8.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二是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
9.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1.海洋 高山
知识点二
2.魏格纳
3.泛大陆
知识点三
4.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5.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6.稳定 活跃
知识点四
7.张裂 碰撞挤压
8.环太平洋 地中海 喜马拉雅
9.印度尼西亚
【合作探究】
1.地表形态的变化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②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2)地表形态的变化按发展速度可以分为缓慢的和短期的,请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分别列举两种发展速度的“海陆变迁”的实例。
2.游戏
目的:体验科学家魏格纳的灵感与创新思维。
准备:两人一组,每人在纸上画一幅自己最喜爱的画或一个图形(如动物等)。
过程:将画好的画或图形从中间任意撕成两半,然后两位同学互换,并尽量把对方已撕成两半的图形拼合在一起,看看会是什么结果。
3.探究板块运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组分工合作,组内成员分别收集世界著名火山、高大山脉以及近十年来大地震发生的位置,将它们的位置绘制在世界板块分布图上进行对照。
①观察位置,说说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
②通过位置对比,说说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主要山脉带的分布有什么联系。
③有人预言:若干年以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而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你认为可能吗 说出你的理由。
4.学以致用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当地震来临时,你如果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1.(1)喜马拉雅山以前是海洋,现在成为山地。台湾岛以前与大陆相连,后连接处被海洋淹没,成为岛屿。启示:海陆不断变迁。
(2)长期: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山脉、云南石林。
短期:地震、火山喷发、荷兰围海造陆。
3.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世界著名火山、高大山脉、重大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可能。由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欧洲与非洲的距离不断缩小,地中海也将不断缩小,最终消失。而红海两侧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彼此远离,红海不断扩大,最终将成为新的大洋。
4.教师点拨:重点就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室内,要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发生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