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A(“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错误,材料一说的是“普
遍采用五言形式”,而非“都采用”。)
2.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错误,材料二强调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
同时注重用辞和文采,其核心是反映时代、写实传情、表达理想等,用辞和文采只是其特点
之一。)
3. B(材料二第三段观点强调建安文学反映时代现实,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
鸡鸣”批判军阀混战,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该观点。A 项《白马篇》主要表达建功立业愿
望,未突出反映时代现实;C 项《杂诗》主要体现诗人与友人情谊,与反映时代现实关系不
大;D项《赠从弟》通过赞美松柏表达个人高洁志向,对时代现实反映不明显。)
4.①举例论证:列举曹操《龟虽寿》、王粲《七哀诗》、曹操《观沧海》等作品,论证建
安文学具有“建安风骨”的特点,如曹操《龟虽寿》体现诗人积极向上精神,王粲《七哀诗》
反映时代现实等。②引用论证:引用古人“文学亦写实亦传情”的观点,论证建安作者通过
诗歌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尽显“建安风骨”。③对比论证:将建安文学与汉代诗人及词赋家
对比,如建安文学反映生活面更广,在艺术手法上继承并发展乐府民歌,加强词句色泽光彩,
论证建安文学的进步与创新,体现“建安风骨”。
5.①文风清峻:《短歌行》语言简洁明快,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句,利落大方地表
达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贤才的渴望。②通达脱俗:诗人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在诗
中既表达对时光易逝的忧思,又有渴望建功立业、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不拘小节。
③气盛词壮:诗中情感激昂慷慨,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体现出诗人自信豪迈,渴望
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畅所欲言。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曹操有感于当时社会动荡、人
才难得,在诗中表达对贤才的渴慕,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如“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借对贤才的思念抒发自己的情感,反映社会现
实。⑤刚健清峻、质朴有力:整首诗用词刚健有力,不事雕琢,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以朝露比喻人生短暂,质朴而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具有强烈感染力。
6. D(“胡阿秀哭泣表明她有同情心,而‘不敢留’则意在突出她的思想落后”错误,“不敢留”
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恶劣,敌人势力强大,她害怕受到牵连,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思想落后。)
7. C(“预示他们将找不到父母”过度解读,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孩子的艰难处境和坚定
决心,没有预示他们找不到父母的意思。)
8.①交代故事背景:通过妈妈和爸爸的对话,如“今天有些古怪。隔壁陈家忽然来了远亲,
傍晚时,又有一个‘黄牛’跑到门口来卖银圆”,暗示当时社会局势紧张,为下文爸爸被捕等情
节埋下伏笔。②引出下文情节:妈妈让爸爸停两天,而爸爸说“在这种时候,怎么能停”,
引出了爸爸坚持工作以及随后被捕的情节,推动了故事发展。③塑造人物形象:从妈妈的“急
促”和爸爸的“温和”对话中,初步展现出妈妈的机警和爸爸的坚定,为后文他们面对敌人时
的表现做铺垫。④设置悬念:对话中提到的奇怪现象和爸爸不能停止的事情,引起读者好
奇心,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9.①以小见大:选取普通家庭孩子米米和小小的经历为切入点,通过他们在父母被捕后的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他们找父母的过程、对敌人的反抗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
民对光明的渴望,以小家庭的遭遇展现大时代的特征。②角度新颖:从孩子的视角展开叙
述,孩子天真无邪的眼光和纯真的情感,如小小对爸爸是好人却被抓的疑问,使故事更具感
染力和冲击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对普通家庭的影响。③情节集中:围绕父母被捕这
一核心事件选材,情节紧凑,如米米和小小醒来目睹父母被捕、他们的反抗、寻找父母等情
节,不枝不蔓,突出了主题,展现了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长。
10. ADF(“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结构相同,分别断开。)
11. A(“希”在材料一中“希胜于人而取于人邪”中是“希望”的意思,“希至于古之立言者”中是
“接近”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
12. B(“写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错误,韩愈认为在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
等之后,还要避免文章内容杂乱,经过一系列过程后才能达到文思奔涌的境界。)
13. (1)被任用就在社会上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弟子,把它写
在文章里而成为后世的准则。(“施”,推行,1 分;“垂”,流传,1 分;句子大意 1 分)(2)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
长,如此罢了。(“不必”,不一定,1 分;“贤于弟子”,比学生贤能,1 分;“术业”,学问技
艺,1 分;句子大意 1 分)(3)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
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有”,通“又”,1 分;“槁暴”,晒干,1 分;“然”,这样,
1 分)
14.①树立高远目标:学习应追求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不能急于求成,不受势利诱惑。
②广泛阅读经典:阅读三代两汉之书,学习圣人之志,积累知识,培养品德。③注重独立
思考:写作时去除陈言,独立思考,追求创新,不随波逐流。④端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
乐,不把学习当作谋求名利的手段。⑤善于学习借鉴:以他人为师,学习他人长处,不论
对方贤能与否,只要有可学之处就学习。
15. D(“劝解诗人要与日月争光,照亮自己”错误,“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是说野老教会
诗人与世俗混同,不彰显自己,而不是与日月争光。)
16.①事:诗中叙述诗人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以及与野老交往、答应参加荔枝社活动
等事情,如“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展现诗人谪居生活的片
段。②景:“霜飙散氛祲,廓然似朝旭”描绘了霜飙吹散雾气,天空明朗如朝阳的景象,营
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③情: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场景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向往之情,如“不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借商山翁衬托野老,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满足;同时也有被贬谪后的旷达心境,如“霜飙散氛祲,廓然似朝旭”,借景抒情,表达
自己在困境中的豁达。④理:“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蕴含着诗人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即应与世俗混同,不显露锋芒,体现出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感悟与思考。
17.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4)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8. B(A 项“不”通“否”;C 项“列”通“裂”;D项“”通“宴”。)
19. C(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乃”是“竟然”的意思;④“而致千里”中“致”是“到达”的意思;
⑥“弩马十驾”中“驾”是“一天的行程”的意思;⑧“而绝江河”中“绝”是“渡过”的意思。)
20. D(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A 项是定语后置句,正
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B 项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C 项是宾语前
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D 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21. A(“你看到的每一个字”中的“你”泛指读者,A 项“你声”中的“你”也是泛指,用法相同;B
项“红烛啊!你”中的“你”指红烛;C 项“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中的“你”指云雀;D 项“你问什
么不行呀”中的“你”具体指说话对象。)
22.①读书无关环境②读书是一种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