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情境导学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这样一位著名作家,因患病瘫坐在轮椅上而显得独具一格,你知道他是谁吗?
他双腿不便,是什么给了他登顶文坛的勇气与动力呢?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21岁时双腿瘫痪,1979年开始创作,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作者简介
二、浅探独学
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他的第6个年头,年仅49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背景链接
我们要探寻史铁生文学成功的秘密,离不开我们对其作品的研读,请你根据课前预习,完成本篇文章的字词检测。
任务二:字词积累,畅读文章
瘫痪 絮叨
侍弄 整宿
憔悴 诀别
捶打 仿膳
淡雅 翻来覆去
(tān huàn)
(xù dao)
(shì)
(xiǔ)
(qiáo cuì)
(jué)
(chuí)
(shàn)
(yǎ)
(fù)
( )扁舟
多音字
( ) 住宿
( ) 一宿
( ) 悄然
宿
悄
( ) 星宿
( ) 悄悄
预习检查
sù
xiǔ
xiù
qiǎo
qiāo
( )踩扁
扁
biǎn
piān
词语解释
文中指经营照管。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来回翻身。
【侍弄】
【憔悴】
【烂漫】
【诀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翻来覆去】
如果我们穿越到史铁生双腿瘫痪的早期时光,准备对史铁生患病早期时光做记录,你认为二十出头的史铁生会接受我们的访问吗?请同学们用黑笔圈画,找一找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有什么表现?
任务三:初读课文,体会“他”的境遇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暴躁、怨恨、愤怒、绝望......
感情通过文字来传达,请和老师配合,朗读下面的语句,注意思考,怎样才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恨和愤怒?
老师读画横线内容,同学们读后半段: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
·
三、深究群学
当史铁生跌到人生低谷、陷入绝望时,是谁拼尽全力将他拉出深渊?是谁给他带去了重新振作、涅槃重生的勇气?
圈画出描写母亲的词句,选择文中感受最深的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用“____(句子),______(描写手法、词语等分析),我读出了________的母亲(特点)”的句式回答。
任务一:细节探究,感受“她”的付出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1“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双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
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朗读提示:第1段对话中,“我”极端痛苦、绝望、暴躁,母亲则是强忍悲痛,好语相慰;第3段对话中,母亲是喜出望外、激动难耐,以至于“絮絮叨叨”,“我”则是勉强应付。
任务二:角色朗读,再现母子隔阂
这样一位为瘫痪儿子坚忍付出的母亲却因为疾病而未能与儿子好好告别。你觉得史铁生母亲临终前最想给史铁生说的话是什么呢?请补写母亲临终前想说给儿子的话。
四、提炼促学
示例:
我最亲爱的儿子,很遗憾妈妈不能陪你走完人生路了,请原谅妈妈对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因为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你再为我担心了。
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看怒放的菊花吧,深秋时节,菊花开得那么绚烂,让人看着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妈妈相信你能够好好儿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妈妈永远爱你!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拓展探究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拓展探究
第一段对话中,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②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③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花?
我在看花中情绪有何变化?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母亲的话)
(母亲的话)
合作探究
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
“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悲观、绝望
坚强、重生
①“不,我不去!”
②“什么时候?”
③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课文结尾处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有什么深意?
白色的花高洁
黄色的花淡雅
紫红色的花
热烈而深沉
结尾运用排比,表面上是写北海菊花的绚丽,实际上是运用象征手法,“各色菊花”象征着“各色人生”,同时也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表明“我”已经懂得了母亲生前没有说完的话——无论什么样的人生,都要勇敢地面对,坚强地生活。“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结尾重复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有何深意?
· ·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 ·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
·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 ·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 ·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
·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思考探究
题目的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