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世上疮痰,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话圣著千秋。 -朱德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苹堂犹是
杜陵春。 -成都草堂对联
叫嚣隳突吏何怒
牺牲幽咽民何苦
杜 甫
石壕吏
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
2.通过朗读与体会,深入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公元712 - 770),字子美,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_现实主义_诗人,他的诗 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 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 史”,他本人 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 圣"
以诗话境,以苦话圣
走进诗人
公元758年的冬天,大唐帝国正经历着 一 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 — 安史之乱。这 场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引发的叛乱,如同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中原。唐军在邺城(今河 南安阳)围攻安庆绪,胜利似乎触手可及。然而,史思明的援军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唐军 的胜利梦,使得唐军在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郭子仪等将领不得不退守河阳(今河南 孟 州 ) , 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从洛阳出发,踏上了前往华州的路途。他历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一 路上所见所闻,无不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景象 。 他的心,被这 一 路上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深深触动。
《 新安吏 》 《 潼关吏 》 《 石壕吏 》
《 新婚别 》 《 垂老别 》
《 无家别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讲述了安史之乱时期,作者目睹 官吏在石壕村民家强行征兵 的 故 事 。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叙事诗。说说这首诗写了 一件什么事
妇人随军做饭
官吏妇人
时间
地点
事 件
结 果
妇人家
晚上
抓壮丁
人 物
请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写作顺序,找到叙事线索。
暮 ——投 宿——有吏夜捉人
夜久 请从吏夜归
天明——启 程—— 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夜 ——住 宿—— 听妇前致词
时 间 顺 序
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有何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强 调
吏出场的态
度和反应
两个“一何”
品妇之苦
妇出场的态度 和反应
对 比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男二死,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境困难,困窘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晚景凄凉应征之苦
品妇之苦
苦 老妇人“苦”在何处
就诗文来看,主体是老妇,为何诗名《石壕吏》,而非《石壕妇》
藏 问 于 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
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
明写老妇,暗写差役。
请根据老妇“致辞”的内容,设想出差吏的问话。
石 壕 吏 :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
石壕吏 :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何人室内啼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令其母来
老 妪 :必要交一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为老妇一家而哭
为天下百姓而哭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1.表明差役凶狠残暴,老妇凄凉苦楚的句子是: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2.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句子是:
老妪力虽衰,二男新战死 ,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O
3.表明家无男丁,凄婉可怜的诗句是: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4.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 请从吏夜归。
5.暗示老妇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全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
封建统治者的凶狠残暴 ,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 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评:《石壕吏》以其简洁、洗炼的笔墨,在较短的篇幅内,在惊 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诗人对人 民忍辱负重爱国精神的赞许,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