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板书设计:(略)《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教学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1.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2.所以,这首词的的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的。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情感了。
3.听一次朗诵
4.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四、疏通词句,串讲文意:
五、鉴赏
(一)我们刚才说过,这首词写的是作者与他心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词又分为上片和下片。思考: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
明确: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京城汴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二)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1.上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地点(长亭)和天气(大雨后)。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②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的感觉。
③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②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③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景。
——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请同学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的是怎么样的画面?
——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有千里的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有沉沉的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是否是衬托词人前途的广阔无量?(不是,表现的是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 ( http: / / www.21cnjy.com )、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念去去”几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这几句写景,又写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
2.下片: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片,说出你喜欢下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①词中有什么画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的晨风吹拂萧萧的柳树,—弯残月高挂在杨柳的梢头。)
②景中含什么情 (画面是出现在词人“酒醒”之后,他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 词人此时,昨天晚上“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现在却是前路是前路茫茫,离所爱之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③感受画面色调。 (a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b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c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④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⑤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样是写景,写离愁,这两副画面有什么不同
——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有千里的烟 ( http: / / www.21cnjy.com )波,有沉沉的暮霭,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后者就好象是工笔小画,无比清丽,有柳、风、月,点出离别的冷落、凄清。
(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前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②这首词以问句做结,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更留有无穷意味。
3.小结:
(1)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2)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实写?别时情景。哪些虚写 别后想象。
(3)再想想词中的几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