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1 06:3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
三、诵读,寻愁
《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
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
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
“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中,多用“东篱”意象,如“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幽香盈袖”。李清照笔下的“东篱”,已基本局限于重九之菊。与陶渊明和白居易不同的是,李清照笔下的“东篱”,既无“悠然”,也无“悲苦”,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一份相思的惆怅。重九之时,正是与家人团圆、与友人登高的好时节,可李清照所思之人却远在他乡,她独自对着菊花,又怎能不睹物思人?
(2)“酒”
酒有愁绪。“借酒浇愁愁更愁”“呼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潦倒新停浊酒杯”“酒入愁肠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有闲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酒有豪放。“白日放歌须纵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黄花
“黄花”即 菊花,以其淡雅的外表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傲霜的特性,当仁不让地成为高洁之士最佳的精神寄托。对菊的喜爱,尚可追溯到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了陶渊明这里,菊开始有了隐逸的含义。晋以后,“东篱菊”已然成为一种典故,被那些有归隐之意的诗人们信手拈来。
(4)“雁”
触发乡情、亲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代指书信、音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比拟自身孤苦落寞。“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渲染悲壮凄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5)“梧桐”
孤然傲立,品行高洁。“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伉俪情深。“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愁闷苦思。“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无言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二)叠词
叠词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也是愁思的集中体现处。可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效果。(就此完成“析愁”目标)
吴承恩评价《声声慢》: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 http: / / www.21cnjy.com )惨惨戚戚”“点点滴滴”九个叠词既有一种整饬的形式美和玲珑的节奏美。又分别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怅然若失的动作,孑然一身的环境,孤独寂寞的心理,点点滴滴滴流不尽的泪水。
五、比较鉴赏,比愁
在“析愁”基础上联系背景探究“为何而愁?”并进一步比较两词“愁”之不同(比愁)。
《醉花阴》是李清照婚后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青州所作,独自一人孤单,思念一个人更孤单,故作此词,抒发重阳佳节思夫念夫的愁情。愁情较为单纯,属南渡前“闲愁”之作。
创作《声声慢》时的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亡夫之痛,各味杂陈。靖康之变是那个时代每个个体灵魂里抹不去的腐朽的刺青。人的情意可无期,但人的寿命却有限,丈夫赵明诚不幸病逝,时光一莞尔,便是物是人非。夫妻琴瑟相和的二三事就稳稳当当的躺在她的记忆里,在时光流转中永不褪色。当美好在孤单的湖水中荡漾,个中滋味唯有心知。这个女子的愁怨渗进了骨子里,再一点点从她的视线里流淌开。《声声慢》就溢满了情感孤寂之愁、南渡漂泊之愁、国运不堪之愁——是为“家国之愁”。(由此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两首词”一切因愁而起,一切为愁而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丝丝缕缕,绵延不绝;翻江倒海,汹涌澎湃。相思之愁、国运之愁,种种“愁”绪诉诸笔端,营造了一种凄迷之美。李清照就有这种“化愁为美”的神奇能力。
六、拓展延伸
为便于同学们系统掌握李清照不同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词风,用背投出示李清照的《如梦令》《点绛唇》和《一剪梅》作为拓展延伸,让学生推测背景、体会情感,教师点拨补充。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少女时代正是北宋后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虽危机四伏,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流连于山川美景,词风轻快活泼,《如梦令》正是绝佳代表。《点绛唇》则把一位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情窦初开、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描绘地活灵活现。《一剪梅》创作于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离家在外,闺中少妇思夫之情挥之不去。
经历是季节的冷暖交替,文字是情感的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花落,由拓展延伸让学生更系统把握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更深切体会“文学即人生”的内涵。李清照擅长将情意杂糅进她眼中的一花一草,深情流转却又不动声色,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感一伤、一叹一吸都会在她的文字中流淌,让1000多年后的我们和她一起笑语盈盈,一同黯然神伤。
七、课堂小结
李清照的“愁”氤氲在《醉花阴》与《声声慢》中不可散去,剪不断,理还乱。汪国真说:悲观是瘟疫,乐观是甘霖;悲观是一种毁灭,乐观是一种拯救。
请同学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劝慰深陷愁思的李清照。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达。以此作为八、课下作业——“劝愁”
即使西风凄紧、众芳摇落,但来年仍是群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春、姹紫嫣红、莺歌燕舞。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正如杨万里所说: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板书设计:
酒意诗情谁与共
——《李清照词两首》
寻愁——析愁——比愁——劝愁
文学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