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材料题专训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材料题专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9 17:57:33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材料题专训
阅卷人 一、材料分析题
得分
1.(2025七上·阳山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1)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指出①处跟④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方面,说说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异同。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
【答案】(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早期人类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生活着北京人、山顶洞人;④处生活着元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打制石器、木棒等。
(2)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面部特征,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相同点都属于远古人类;不同点是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山顶洞人的头骨与现代人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用火的情况。据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知,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是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故答案为:
(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024七上·禅城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三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武帝记》
材料四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感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出秦朝建立者在治理国家中还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材料三、材料四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有以下观点: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第二种,汉武帝有暴秦之恶而没遇到亡秦之祸。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亦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
措施: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任答两点即可)
(2)问题: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
措施:推恩令。
(3)观点: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理由: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综上所述,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展示了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中央集权制。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治理国家的措施可从经济、文化和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如: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问题: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人口和封国辖郡都大大超过了中央,所以反映的问题是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实力下降,解决了王国问题。
(3)示例:首先,材料三、材料四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有以下观点: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第二种,汉武帝有暴秦之恶而没遇到亡秦之祸。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可选择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得出观点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可从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和军事上总结归纳汉武帝的举措,如: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最后,简单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故答案为:(1)制度:中央集权制。
措施: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任答两点即可)
(2)问题: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
措施:推恩令。
(3)观点: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理由: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综上所述,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
(1)制度: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展示了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中央集权制。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治理国家的措施可从经济、文化和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如: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问题: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人口和封国辖郡都大大超过了中央,所以反映的问题是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实力下降,解决了王国问题。
(3)示例:首先,材料三、材料四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有以下观点: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第二种,汉武帝有暴秦之恶而没遇到亡秦之祸。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可选择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得出观点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可从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和军事上总结归纳汉武帝的举措,如: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最后,简单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3.(2024七上·天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下图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材料四 及至(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明秦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答案】(1)时间:公元前221年。制度:郡县制。
(2)措施:统一文字。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范围: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4.(2024七上·桥西期中)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图示中A秦朝的建立者指的是谁?在何时建立?
(2)图示中B处涉及的是哪一制度?
(3)图示中C处统一使用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的统一有何意义?
(4)图示中D处统一后货币的名称是什么?货币的统一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建立者:秦始皇(嬴政)。时间:公元前221年。
(2)制度:郡县制。
(3)文字:小篆。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狱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4)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积极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知识点】秦灭六国
5.(2024七上·桥西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1)材料一中的“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的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人类应该邀履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事物自由发展。
(2)材料二中的主张属于哪一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材料三 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郯、梁等国,慷慨陈词,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
——樊树志《国史概要》
(3)材料三中的“两种社会现象”是哪一个思想局面的表现?根据材料分析“诸子百家”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能照抄原文)
【答案】(1) 学派:儒家。
(2) 学派:道家。创始人:老子。
(3) 思想局面: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影响治国政策制定;给后世留下了精神财富。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6.(2024七上·剑阁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兼并战争
(3)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两项重要技术: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生产力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少。
(3)事件: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述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现象: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是百家争鸣;联系:根据材料四“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材料二中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促使思想的发展,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1) 铁制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 兼并战争
(3) 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 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1)两项重要技术: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生产力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少。
(3)事件: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述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现象: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是百家争鸣;联系:根据材料四“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材料二中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促使思想的发展,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雄关漫道】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 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请将材料一 中 ▲ 补充完整,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迁都的原因。
(2)【革故鼎新】
材料二:
材料二依次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3)【今非昔比】
材料三:成书于6世纪中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
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4)【以史为鉴】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代鲜卑服
(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是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材料二“《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可知,以汉服代鲜卑服。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三“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
(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鲜卑服。
(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江南产生巨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历史解释江南何以开发】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 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东晋时,区田法(原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种法)已传入南方,并已 使用粪肥……。
——许辉《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联系材料三、四,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及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本题考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9.(重庆市合川区初中“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材料二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时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三 秦朝的制度创新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请结合上述图示,将①②处的“制度”名称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
A商朝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松散的方国联盟。
B西周时期新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没有独立性。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西周进行创新的新制度是什么 并指出此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4)请完善材料三中的“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在A、B处填入恰当的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5)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 并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所起的作用?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①禅让制 ; ②世袭制。
(2)A正确;B错误。
(3)制度: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通过宗法礼制形成稳定的政治格局。
(4)A丞相,B地方政府;制度:郡县制。
(5)学派:法家;作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则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基础,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认识:制度创新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部落联盟时期的禅让制到夏朝的世袭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这些制度的演变稳定了国家形势,也反映了政治管理的不断进步。
【知识点】大禹治水;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10.(2024七上·迁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 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 诸子学官一时并罢; 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 元朔五年, 开办太学, 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 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答案】(1) 政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 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政治: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结构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治措施是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汉对地方诸侯封地的分割,可知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根据材料一“李斯建议天下有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管辖。名称:根据材料二“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此“设官”为西域都护;含义: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历史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 政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西域的管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材料题专训
阅卷人 一、材料分析题
得分
1.(2025七上·阳山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1)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指出①处跟④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方面,说说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异同。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
2.(2024七上·禅城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三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武帝记》
材料四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感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出秦朝建立者在治理国家中还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材料三、材料四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有以下观点: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第二种,汉武帝有暴秦之恶而没遇到亡秦之祸。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亦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3.(2024七上·天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下图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材料四 及至(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明秦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4.(2024七上·桥西期中)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图示中A秦朝的建立者指的是谁?在何时建立?
(2)图示中B处涉及的是哪一制度?
(3)图示中C处统一使用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的统一有何意义?
(4)图示中D处统一后货币的名称是什么?货币的统一有何积极影响?
5.(2024七上·桥西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1)材料一中的“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的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人类应该邀履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事物自由发展。
(2)材料二中的主张属于哪一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材料三 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郯、梁等国,慷慨陈词,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
——樊树志《国史概要》
(3)材料三中的“两种社会现象”是哪一个思想局面的表现?根据材料分析“诸子百家”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能照抄原文)
6.(2024七上·剑阁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雄关漫道】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 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请将材料一 中 ▲ 补充完整,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迁都的原因。
(2)【革故鼎新】
材料二:
材料二依次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3)【今非昔比】
材料三:成书于6世纪中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
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4)【以史为鉴】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江南产生巨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历史解释江南何以开发】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 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东晋时,区田法(原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种法)已传入南方,并已 使用粪肥……。
——许辉《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联系材料三、四,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9.(重庆市合川区初中“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材料二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时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三 秦朝的制度创新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请结合上述图示,将①②处的“制度”名称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
A商朝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松散的方国联盟。
B西周时期新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没有独立性。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西周进行创新的新制度是什么 并指出此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4)请完善材料三中的“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在A、B处填入恰当的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5)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 并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所起的作用?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0.(2024七上·迁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 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 诸子学官一时并罢; 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 元朔五年, 开办太学, 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 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早期人类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生活着北京人、山顶洞人;④处生活着元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打制石器、木棒等。
(2)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面部特征,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相同点都属于远古人类;不同点是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山顶洞人的头骨与现代人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用火的情况。据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知,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是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故答案为:
(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
措施: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任答两点即可)
(2)问题: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
措施:推恩令。
(3)观点: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理由: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综上所述,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展示了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中央集权制。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治理国家的措施可从经济、文化和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如: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问题: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人口和封国辖郡都大大超过了中央,所以反映的问题是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实力下降,解决了王国问题。
(3)示例:首先,材料三、材料四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有以下观点: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第二种,汉武帝有暴秦之恶而没遇到亡秦之祸。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可选择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得出观点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可从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和军事上总结归纳汉武帝的举措,如: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最后,简单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故答案为:(1)制度:中央集权制。
措施: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任答两点即可)
(2)问题: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
措施:推恩令。
(3)观点: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理由: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综上所述,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
(1)制度: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展示了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中央集权制。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治理国家的措施可从经济、文化和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如: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问题: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人口和封国辖郡都大大超过了中央,所以反映的问题是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实力下降,解决了王国问题。
(3)示例:首先,材料三、材料四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有以下观点: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第二种,汉武帝有暴秦之恶而没遇到亡秦之祸。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可选择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得出观点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可从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和军事上总结归纳汉武帝的举措,如: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最后,简单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
3.【答案】(1)时间:公元前221年。制度:郡县制。
(2)措施:统一文字。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范围: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4.【答案】(1)建立者:秦始皇(嬴政)。时间:公元前221年。
(2)制度:郡县制。
(3)文字:小篆。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狱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4)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积极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知识点】秦灭六国
5.【答案】(1) 学派:儒家。
(2) 学派:道家。创始人:老子。
(3) 思想局面: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影响治国政策制定;给后世留下了精神财富。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6.【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兼并战争
(3)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两项重要技术: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生产力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少。
(3)事件: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述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现象: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是百家争鸣;联系:根据材料四“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材料二中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促使思想的发展,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1) 铁制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 兼并战争
(3) 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 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1)两项重要技术: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生产力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少。
(3)事件: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述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现象: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是百家争鸣;联系:根据材料四“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材料二中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促使思想的发展,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7.【答案】(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代鲜卑服
(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是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材料二“《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可知,以汉服代鲜卑服。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三“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
(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鲜卑服。
(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8.【答案】(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及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本题考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9.【答案】(1)①禅让制 ; ②世袭制。
(2)A正确;B错误。
(3)制度: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通过宗法礼制形成稳定的政治格局。
(4)A丞相,B地方政府;制度:郡县制。
(5)学派:法家;作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则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基础,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认识:制度创新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部落联盟时期的禅让制到夏朝的世袭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这些制度的演变稳定了国家形势,也反映了政治管理的不断进步。
【知识点】大禹治水;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10.【答案】(1) 政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 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政治: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结构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治措施是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汉对地方诸侯封地的分割,可知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根据材料一“李斯建议天下有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管辖。名称:根据材料二“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此“设官”为西域都护;含义: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历史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 政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西域的管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