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第一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第一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09: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群文阅读
徜徉诗词的国度
选文一
(2024陕西渭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③,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星芒: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在此绘十一位功臣像。④霍嫖姚:霍去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首联通过描写骏马奔驰,既表现了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生动体现了战士们出征时的迅速与激昂。
B.颔联布局简洁,笔法洗练,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对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
C.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在赞扬将士们的献身精神之余,“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D.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写破敌时的艰难。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
2.结合全诗的意境与情感,谈谈你对诗中“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的理解和认识。(6分)
                             
                             
选文二
(2024河北承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黄 草①
杜 甫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②下行人稀。
秦中③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注] ①黄草:峡谷名,指黄草峡。②赤甲山: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③秦中:京师长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乘船下黄草峡,眼前所见都是荒凉的景象。
B.诗人所乘之船无法靠岸停泊的情形,表现出旅途的艰难和行船的惊险。
C.本诗颈联中的“谁家”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谁家”意思一致。
D.尾联与颔联相呼应,诗人再写时局,于层层迭进中表达深重的忧虑。
4.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 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
                             
                             
                             
                             
选文三
(2023河南周口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河 传
柳 永
淮岸。向晚。圆荷向背,芙蓉深浅。仙娥①画舸②,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曲终人不见。
[注] ①娥:美女,此处指采莲女。②画舸:饰有图案彩纹的船。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词押韵和谐,开头两句“岸”“晚”二字押韵,两句四字交代了时间、地点。
B.夕阳中荷叶迎风摇曳,荷叶背对着人,而荷花红白相间,色彩对比非常鲜明。
C.荷花花团带露,与美人的粉面互相映衬,使人眼花缭乱,花面、人面难以分辨。
D.词的上片描绘了江淮水乡采莲女的美丽、可爱,下片写她们满载而归的喜悦。
6.有评论认为这首词的下片颇有画面感,正所谓“诗中有画”。请根据这首词下片的内容,试着概括并描绘三幅画面。(6分)
                             
                             
                             
                             
选文四
(2024湖北名校联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诠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双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里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的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在这个世界上是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梯坎那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扬。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沸腾。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了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唱,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质朴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冷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述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绳子,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和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诗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
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C.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
淋漓:饱含深情的
D.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
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第⑩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在内容上写作者参加完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深化了主题。
9.请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4分)
                             
                             
                             
10.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6分)
                             
                             
                             
选文五
(2024安徽合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
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是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被直接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能充分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使其有节奏性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存在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因此省略掉这些虚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如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其“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
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烦琐的技巧形式上的讲求,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上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它,才能使其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诗的国度与诗的语言》)
  材料二:
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
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就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
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强调的是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
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
余江:诗词创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
品其意、传其神》)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小说和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
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能够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人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出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
D.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1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的诗歌语言发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见省略掉语法中存在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
B.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借鉴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新诗作者不能不加以消化、吸收就使用古典诗歌的语言。
C.古典诗词凝结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
D.《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3分)(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南山倏然映入眼帘,不期然地面对面,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
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终声寂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山色更加苍翠迷人。
C.“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时的兴奋之情。
14.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进行对比,指出诗歌能够让我们借鉴的只有诗的语言,将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
B.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来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新诗中“的”字不能完全不用为例,来论证古典诗歌语言的成熟性。
C.材料一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艺术上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它,才能使其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
D.材料一最后一段还运用了类比论证,用人体消化、吸收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典诗歌的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语言。
15.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单元写作任务 撰写鉴赏文章
  基于鉴赏文章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可将其分为三步进行。
步骤一:聚焦一点,选取角度。
写作鉴赏诗词的文章,要先考虑鉴赏的角度。在选择鉴赏角度的时候要注意,“鉴赏”,不是对作品的一般性理解,而是进入鉴定、欣赏的层次。除了切口小之外,还要兼顾自己的兴趣,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材料能够支持展开行文。我们可以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词,梳理诗词鉴赏的常见角度,并从中选择自己的鉴赏角度。如:《氓》的抒情艺术鉴赏。
步骤二:集中笔墨,纵向开掘。
先逐字逐句逐段地细读《氓》,然后梳理自己的审美感受。如:首先,善用对比,绵里藏针;其次……;最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既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
步骤三:左右勾连,横向展开。
围绕鉴赏角度,我们在纵向深入开掘的基础上已经构建了一定的骨架。这里提醒大家一下,构成这个骨架的分论点(理由)要尽量在文章内部找到支撑。下面尝试在每一个层次的横向上展开,写成片段。如分析“善用对比,绵里藏针”这一感受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第一章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和“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看出男子的自私、暴躁与女子的善良、善解人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文本细读,还可以引入材料,这样我们的审美感受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撑。比如在分析《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何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找不到倾听对象时,可以引入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氓》这首诗的相关评论,从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请你借鉴上述思路,完成下面的作文。
学校首届校园诗歌节系列活动之“古典诗词鉴赏大赛”即将拉开序幕,评委会将根据大家的投稿,评选出优秀的鉴赏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展示。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的7首古诗词和单元研习任务推荐的5首古诗词中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
译文: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写作任务
例文
《氓》的抒情艺术鉴赏
《氓》是一首弃妇诗,诗歌以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桩不幸的婚姻,展露了女主人公悲苦激愤的内心世界。虽然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严格来说,在那个男权社会,她是没有倾听者的倾诉者,而穿越时空,我却深深地被她这种自我剖白式的叙述打动。
首先,善用对比,绵里藏针。诗歌第一章女主人公通过氓的行为观察到其“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主人公语气活泼,足见其聪明、率直的个性,但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来看,氓对女子没有立即答应嫁给自己充满怨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子的自私、暴躁,这与女子的善良、善解人意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婚后生活中“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却“夙兴夜寐”,操持家务;特别是男子在追求女子时“抱布贸丝”“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信任和好感,但是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氓忠厚的外表下隐藏的无感情、无信义、自私自利的内心。同时,我们也对女主人公倍加怜惜。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使人不易排斥她的讲述,还能更好地与她共情。
其次,借助意象,含蓄蕴藉。先看“淇水”。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见证了女主人公感情变化的整个过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相恋的时光多么美好而甜蜜。而“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在“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婚后生活中,男子却“士贰其行”,谁曾料想到,当再次见到淇水的时候,已是在被弃回娘家的归途中,女主人公内心的悲愤可想而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不少人认为,这是女子在指责男子的心意无常,她活在怨恨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但我觉得它更是女子经过漫长的心理痛苦期之后的清醒认知。河岸是有边界的,万事都是有限度的,不能让自己在悲苦、怨恨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她要实现自我的救赎,从悲苦中走出来,于是愤然说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除此之外,还有“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不仅象征着女主人公美好年华的逝去,更是爱情由甜蜜到凋零的见证,一场绚丽的爱情最终如黄叶般走向衰败的结局。通过“淇水”和“桑叶”的自然界生命之语诠释了人的情感之旅,让人动容。
最后,叙中有议,增强抒情意味。倾诉中议论的加入,既是章法的变化,也强化了人物形象刻画的力度。“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既是在反思中成长,养成挺拔的人格之姿,同时也是警示其他女性要学会坚强,对爱情保持理性态度,莫要沉溺其中。这彰显着女主人公自立自强的品性,也是对当时社会中的女性的呐喊,在当今时代也仍然值得深思。“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揭露了氓在婚姻中的丑恶行径。“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深刻揭示了世人的凉薄以及女主人公心中的孤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则是与氓彻底断绝的呼喊。议论的加入,既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加强了对氓控诉的力度。
“诉说”是人类痛苦、忧闷心情的排解方式,是弱者对于不幸命运的终极需求,比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遭受失去儿子的沉痛打击后也四处寻找诉说对象。可是,在女主人公所在的男尊女卑的时代,她的倾听对象在哪里 朱熹在《诗集传》中评说《氓》这首诗:“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夫既与之谋而不遂往,又责所无以难其事,再为之约,以坚其志,此其计亦狡矣。以御蚩蚩之氓,宜其有余,而不免于见弃。盖一失其身,人所贱恶。始虽以欲而迷,后必有时而悟,是以无往而不困耳。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 可不戒哉!”朱熹这段话充满了对女子的鄙视与憎恶,并把她作为君子修身立德的反面予以告诫。几千年来,封建道德观只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这无疑使女主人公的心声无人倾听。
今天,穿过历史,我们不仅倾听到了那个时代的女子传来的呼喊,也感受到了《氓》这首经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