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第一单元达标测评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第一单元达标测评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09: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尚奇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再次,《史记》从《离骚》中汲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虽然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有着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荡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的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荡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性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歌》;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了这一点。楚汉文化(至少在文艺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汲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由《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纪传”,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4分)
5.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芟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船上的杜甫
徐海蛟
离开的想法早就萌生了,只是一拖再拖。去往何处 困扰着杜甫。到了五十五岁,他仍未洞悉天命,①仍未将家安定下来,像不断迁徙的候鸟流离于异乡的天空下,焦虑和沮丧似必然降临的夜色,一再侵袭他。
夔州居于长江瞿塘峡口,山高谷深,地气冷湿,寒风刀子般凛冽。病痛伴随衰老接踵而至,五十五岁的杜甫不可阻挡地进入了晚年。连年的颠沛用旧了身体,骨骼僵硬得生出锈迹。眼睛花了,看花看树,均模糊成一个梗概。自行采集的草药,好比节节败退的小卒,挡不住压境的大军。
秋天时,弟弟杜观的第三封信辗转捎到杜甫手中,弟弟在信里再次提及让兄长出峡,由夔州顺江南下,或许日后可回长安、洛阳。第三封信制造出一丁点儿温暖的期许,促使杜甫做了决定。
公元768年正月中旬,杜甫择了一个宜出行的日子。在白帝城放船,那种木帆船,并不大。一根桅杆竖立船尾,用来升挂布帆。对于船,杜甫有着天然的感情。他这一生,二十岁乘船离开洛阳,漫游于吴越间,坐着船穿过钱塘江,坐着船到达越州天姥山下。随后,又无数次乘船远行,江河与舟楫构成他生命里的另一块版图。船是远行者的白马,亦是漂泊者的陆地,是困厄里的人的最后一丁点儿念想。杜甫喜欢船,船连接着出发与到达,连接着远方与故乡。这些年,岁月像一个筛子,筛去了一切物质的念想,筛去了一切生活的积余,到头来空空如也。也不允许更多行头占用船上空间,毕竟那样小的一只船,空间得留给人。
一家人的日常衣物,一箱书,半麻袋草药,一点碎银子,差不多是全部行李,再加一张小几案,叫乌皮几——从故地河南随身带到成都,又从成都带到夔州,外面裹着一层乌羔皮的套子。经年辗转,这张乌皮几算难得的旧物件了,实用,又令人遥想起洛阳的旧光景。
杜甫替艄公解开缆绳,回头望向云雾深处的白帝城,长长吁出一口气。
船出瞿塘峡,布帆升起。一路风疾猿啸,小船穿过高耸欲倾的巫峡,穿过惨淡的浓云。出峡的水路,惊险无比。船儿有时被送上浪尖,顷刻又从浪尖跌下;有时眼看撞上险滩巨石,又陡然峰回路转。几箱书被打湿了,一些家什也浸了水,一家子惊恐而失措。
夏末,杜甫的船泊在潭州城外。天气稍好些的日子,他就到近郊江边的野地采些药草,放到渔市摆药摊儿,他想以卖药的收入维持生计。这也是他连年逃难中,所剩无几的自救方式。②老迈的杜甫,满头白发的杜甫,斜倚在颓废的夕阳里,像江边一丛枯瘦的白菊。他偶尔会想起自己曾是大唐帝国拿过国家俸禄的官员,曾经有过一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现在他跻身于一群引车卖浆者的行列,他们是渔民、打猎的、织布的、养蚕的……但他们又有一个与杜甫相同的命运:都是在艰难时世中挣命的人。
有一回,一个叫苏涣的人来船上拜会杜甫,并拿出自己的诗作读给杜甫听。连年漂泊,已经很少有人特意拿着自己的诗呈给杜甫看。这是羁旅湖南的几年里,杜甫难得遇到的一位知音。他时常来渔市的小摊儿前和杜甫聊诗,杜甫也常常到他的茅屋里畅谈。这是珍贵的时刻,诗歌就像困厄时日里的一点光亮,让生命的冷和暗退后了一尺。
公元770年三月,杜甫在潭州城内重逢了一位故人——乐师李龟年。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某个显贵的晚宴。坐于末桌的杜甫,听到了李龟年的歌声。歌声裹挟着滚滚往事而来,刹那间将他带回稻米流脂的开元盛世,带回“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时光……杜甫忍不住老泪纵横,他的周边,那些自中原流落此地的遗老,都在歌声里落下泪来。杜甫未能想到,暮年还能有幸聆听来自故都的歌声。歌声使他想起破碎的河山。他的悲怆,连春天都无法稀释一二。
注定是不平静的春天,四月下旬的一个深夜,潭州城内喊杀声震天,湖南兵马使臧玠杀死潭州刺史崔瓘,潭州大乱,杜甫与家人再次踏上逃难路。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这是杜甫写的《逃难》诗。从夏到秋,从秋到冬,船啊,只是漂浮在湘江上。长期的水上生活,令杜甫的风痹病越来越严重。偏瘫、耳鸣、手颤、牙齿脱落……身体的痼疾和家国的愁绪交缠在一起,像海浪侵蚀泥沙堆积的堤岸,一次一次侵袭他。
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冬天深了,时日将尽。一家只剩下四口人,儿子宗武,老妻,还有他,另一个儿子流落异乡。米已越来越难见到了,终日以藜羹为食。③那只蜀地带来的乌皮几皮开肉绽,只好用草绳层层缠起来。
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他越来越乏力了,寒气交织着湿气,江水漫漫啊;他越来越恍惚了,时日将尽,音书渐绝。“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④他的世界很小,小到连腿都伸不开了,小到只剩这立锥之地了。他的惆怅很大,漫过整个帝国的黄昏。
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冬天深了,时日将尽。他写下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是杜甫的笔发出的最后一声叹息。一生的艰难和困厄都定格在他的诗里,他的心挂念着受难的人,挂念着干戈难平的中原,挂念着与他一样在大唐微弱的喘息里挣命的无望的生灵。
公元770年深冬,杜甫死在船上。他一生的远行始于船,终于船。
(选自《视野》2023年第2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作者直入杜甫内心,表现其犹豫、忐忑、焦虑与沮丧,自然引出对杜甫晚年窘迫的处境的描写,为下文写杜甫的船上生活做铺垫。
B.寓居夔州的杜甫,已然步入晚年,兼受病痛与衰老之痛,而弟弟杜观一封家信,促使杜甫下决心返回长安、洛阳寻求报国的途径。
C.杜甫的船停泊在潭州,他在此度过了一小段贫困却安宁的生活,跻身于引车卖浆者行列,感慨曾经的抱负与艰难时世中的命运。
D.文章中多处对杜甫诗句的引用,既切合他战乱期间漂泊颠沛的人生遭际,也衬托出他悲凉的心境与对家国苍生的萦怀挂念。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像不断迁徙的候鸟”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甫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与前途茫然的感受。
B.句子②中“颓废的夕阳”“一丛枯瘦的白菊”等,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生动再现了杜甫不向权贵低头的高洁品质。
C.句子③对“乌皮几”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杜甫生活的窘迫,也是对前文“令人遥想起洛阳的旧光景”的“旧物件”的呼应。
D.句子④将杜甫栖身之地之“小”与他对唐朝衰败战乱的“惆怅”之“大”进行对比,表达了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沉情感。
8.文章描写了杜甫在潭州与苏涣的交往以及与李龟年的重逢,联系全文,简要回答作者为何这样写。(4分)
9.文章末尾三次写“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 李邕:唐代书法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名、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
B.“神龙初,遁还,客巴西”与“客耒阳”的“客”含义相同。
C.“因以命之”与“因高自称道”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D.“会赦,还寻阳”与“会禄山乱”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喜欢饮酒,又才思敏捷。酒稍醒时,撰写乐章,挥笔成文,玄宗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B.李白志向高远,但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崔宗之等人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使其受辱。
C.杜甫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D.杜甫为了摆脱贫困,数上赋、颂,一方面是他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2)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14.李白与杜甫早期的人生经历何其相似,请根据材料简要归纳相似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再现柳色之可爱,以此反衬“巷陌凄凉”,语意深沉。
B.“岑寂”之时又近“寒食”,载酒寻欢也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
C.最后三句将花落春尽的忧思化作问答,“自碧”二字蕴含池水无情人多情之叹。
D.全词都是借实景遣怀,从听角看柳写起,从眼中之春到“池水自碧”,无限哀怨。
16.姜夔在写作本词和《扬州慢》(淮左名都)时都身处“空城”,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年轻时得君王信任,立志去除奸邪,推行改革,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艰险难行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桥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如“        ”展现了繁华的景象,“        ”则呈现了冷清寂寥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父亲的工具是一把木把锤子、几片錾子和几根钎子,这是父亲展示自己手艺的全部家当。锤子把不知是什么木料的,已被父亲用手磨得亮黄亮黄的,因为使用多年,锤子把底部已被他在地上磕得裂了一道缝,父亲用铁丝在锤子把底部箍了个圈。锤子头是用熟铁特制的,像是削去四角的梯形铁疙瘩,大的一头是平日里见到的锤面,小的一头中间开有一道卡槽,以便在石磨上凿制不同的纹路时,可以卡入并更换不同规格的铁錾子。錾子其实就是几个錾钢或夹钢的铁片,火柴盒大小,薄厚不等,卡在锤子的卡槽里用。钎子约拇指般粗,长长短短都有,它们原本都有一尺多长,多年来在锤子和石磨的洗礼下,钎头披上了卷发,像是戴了顶圆帽,钎子尖在生活的磨砺中被磨去铅华。
中国人做事讲究(A)心平、气和、稳重,锻磨也是一样,(B)磨要稳,面要平,齿要直。锻磨时,一手握稳钎子,一手持锤子敲击。锻磨掌握的是力道,用力过大会敲破齿牙,用力过小不出活儿,而且不同的位置也要把握好不同的力道。铁锤敲击着铁钎,在坚硬的齿牙上一道一道地划过,不时溅起一束束火花。开凿到磨芯细小的齿牙时,必须一锤紧贴一锤地凿,力度要一致,其严格的程度到了在同一个地方容不下两锤的击打。
人们都说    ,父亲学会的手艺很多,榨油、建油坊、酿酒、做豆腐……这么多的手艺却并没有改变他贫穷的人生。石磨渐渐被机械加工代替,锤子的作用也逐渐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它们如同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工具一样,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后,消亡于机械和电子时代。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艺高人胆大    B.艺多人不穷
C.艺多不压身    D.工多出巧艺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亮黄亮黄”“长长短短”这两个重叠形式的表达效果。(4分)
21.文中A、B两处句子内容都表示并列,但分别用了顿号和逗号,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2.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和渔父的一番对话,他们似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坚持自我,决不妥协,这样的人生态度通常被认为是正确的,但这样的人生往往容易令人失望;一种是随俗俯仰,顺应社会,这样的人生态度是自洽的,这样的人生也更容易获得快乐。
你更赞同哪种人生态度 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1.C 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两人的精神追求是相通的。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汲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汲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
2.B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错误,根据材料一“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于文无据。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性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原文只是强调楚辞的作品抒情畅快淋漓,想象丰富奇异,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并未提及其“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错误,根据材料二“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
3.A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故该选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说的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C.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说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二者之间的继承性。
4.答案 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与丑恶势力、黑暗现实相对抗,最终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屈原列传》寄寓了司马迁的悲愤之情,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的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解析 ①根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司马迁的《史记》同样……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与丑恶势力、黑暗现实相对抗,最终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
②根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屈原列传》寄寓了司马迁的悲愤之情,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③根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汲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的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5.答案 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逸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浪漫的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解析 “《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芟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是说《史记》中有怪事、逸闻的记载。
①根据材料一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逸闻。
②根据材料二原文“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至少在文艺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等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浪漫的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6.B “促使杜甫下决心返回长安、洛阳寻求报国的途径”错误,根据原文“弟弟在信里再次提及让兄长出峡,由夔州顺江南下,或许日后可回长安、洛阳。第三封信制造出一丁点儿温暖的期许,促使杜甫做了决定”可知,弟弟杜观的信促使杜甫下决心南下,而不是返回长安、洛阳寻求报国的途径。
7.B “象征、比喻等手法”错误,应是“拟人、比喻等手法”,句子②没有运用象征;“生动再现了杜甫不向权贵低头的高洁品质”过度解读,句子②只是对杜甫老迈形象生动具体地描绘。
8.答案 ①苏涣是杜甫羁旅湖南期间的知音,给杜甫的困厄时光带来一点光亮,反衬出杜甫的羁旅流浪之苦。
②描写杜甫与李龟年重逢的场景,表达了杜甫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与悲愤之情。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分别梳理出文中杜甫在潭州与苏涣交往和与李龟年重逢的相关内容,然后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思考其作用。与苏涣交往:“这是羁旅湖南的几年里,杜甫难得遇到的一位知音”“诗歌就像困厄时日里的一点光亮,让生命的冷和暗退后了一尺”,杜甫把此时能与之一起谈诗的苏涣看成知音,在那个最难熬的时期,是苏涣给杜甫带来了一丝光亮和温暖,让杜甫找到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反衬出杜甫的羁旅漂泊之苦。与李龟年重逢:“歌声裹挟着滚滚往事而来,刹那间将他带回稻米流脂的开元盛世”写出了杜甫对开元盛世的追怀,“歌声使他想起破碎的河山”则表达出杜甫对朝廷陷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现状的痛惜与悲愤之情,而这种情感是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来体现的。
9.答案 ①这是用反复的手法对杜甫流离动荡生活的形象描绘,也是对杜甫生命最后时光羁留于湖南的生动再现。②是对文章标题“船上的杜甫”的呼应与深化。③是对文章结尾“始于船,终于船”的铺垫与照应。④是对杜甫与船的天然感情的深情描绘,船与江河是杜甫生命里的一块版图,船是漂泊者杜甫的陆地与念想,船连接着杜甫的远方与故乡。⑤是对杜甫的生命及唐朝国运轨迹的勾画与隐喻,象征着杜甫与唐王朝起伏不定、动荡难测的命运。
解析 ①三次写“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运用反复的手法,是对杜甫流离动荡生活的形象描绘,也是对杜甫生命最后时光羁留于湖南的生动再现。
②“船在湘江上走着”表明此时杜甫在船上,且此三段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结合题目“船上的杜甫”可知,三次写“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是对文章标题的呼应与深化。
③结合“公元770年深冬,杜甫死在船上。他一生的远行始于船,终于船”可知,三次写“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是对文章结尾“始于船,终于船”的铺垫与照应。
④结合“对于船,杜甫有着天然的感情……江河与舟楫构成他生命里的另一块版图。船是远行者的白马,亦是漂泊者的陆地,是困厄里的人的最后一丁点儿念想。杜甫喜欢船,船连接着出发与到达,连接着远方与故乡”可知,三次写“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是对杜甫与船的天然感情的深情描绘,船与江河是杜甫生命里的一块版图,船是漂泊者杜甫的陆地与念想,船连接着杜甫的远方与故乡。
⑤文章主要写的是船上的杜甫的境况,他是因形势所迫才不得不在船上的,虽然文中提到“对于船,杜甫有着天然的感情”等内容,但是试想,哪一个人又真的愿意放弃平静无虞的生活去水上漂泊半生甚至一生呢 他的无数次乘船远行有喜有忧,但确实如文中所说“江河与舟楫构成他生命里的另一块版图”,那么这样一来,这样的一艘船不正象征了杜甫自己吗 他的命运就是这样,一生漂泊,起伏不定。而杜甫又是一个从盛唐走过来的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唐王朝就像那艘漂泊不定的船,动荡难测。因此,三次写“船在湘江上走着,青天在上,水在下”,是对杜甫的生命及唐朝国运轨迹的勾画与隐喻,象征着杜甫与唐王朝的起伏不定、动荡难测的命运。
10.答案 FJP
解析 “甫又善陈时事”,主谓宾结构完整,宾语“时事”后F处断开;“律切精深”,主谓结构,句意完整,J处断开;“世号诗史”,主谓宾结构,主语“世”前P处断开。
11.D B.正确。“客”,都是客居、暂住的意思。C.正确。“因”,都是于是的意思。D.错误。“会”,都是恰巧、适逢的意思。
12.B “不屑与高力士、崔宗之等人为伍”错误,根据原文“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可知,李白并没有不屑与崔宗之为伍。
13.答案 (1)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以此为耻,(于是)挑出他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
(2)杜甫多次经历贼寇作乱,坚持自己的节操没有被玷污。
解析 (1)“素”,一向,平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擿”,挑剔。
(2)“尝”,经历;“挺节”,坚守节操;“无所污”,没有被玷污。
14.答案 ①年轻时都因才学被当时名人推重。②都受到唐玄宗的看重,留在长安做官。③仕途都不顺畅。
解析 ①结合材料一“十岁通诗书……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和材料二“李邕奇其材”可概括出,年轻时都因才学被当时名人推重。
②结合材料一“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有诏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见”和材料二“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可概括出,都受到唐玄宗的看重,留在长安做官。
③结合材料一“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和材料二“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擢河西尉,不拜……数上赋颂”等可概括出,仕途都不顺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李白的先人于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了太白星,于是以“太白”作为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于岷山。州里因他有德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颋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此子天赋超群,才智杰出,稍加学习,便可以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天宝初年,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您是谪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时事,(李白)献上一篇赋颂。玄宗赐给李白美食,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供奉翰林。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李白谱写乐章,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稍醒,拿笔给(他),(他)下笔成文,(辞章)婉转华丽,精要贴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欣赏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他。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以此为耻,(于是)挑出他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加以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玄宗的亲近的人所容忍,愈加桀骜放纵,不自我约束。(李白)恳求引退回山,玄宗就赐给他钱财让他回去。李白漫游四方,曾与崔宗之一起乘月色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锦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当初,李白游并州,见到郭子仪,认为他不一般。郭子仪曾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等到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请求解除官职来赎李白之罪,朝廷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道经寻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多岁。
材料二: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惊叹他的才学,前去见他。(杜甫)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在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到太清宫举行朝献典礼,并到南郊祭天,杜甫进奏三篇赋。玄宗读了大为惊奇,让他待制集贤院,命令宰相考试他写文章,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命,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于是过高地称道自己。
适逢安禄山叛乱,皇帝到了蜀地,杜甫逃往三川。唐肃宗即位,杜甫衣衫破烂,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临时驻地,被贼寇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谒见唐肃宗,被授任右拾遗。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有贼寇抢掠,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终年生活艰难贫困,幼弱的人甚至被饿死,因此(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前去鄜州探亲。(杜甫)跟从(肃宗)回到京师,出任华州司功参军。恰好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往投靠。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上表朝廷让杜甫做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中探望。严武去世,崔旰等人叛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暂住在耒阳,县令曾送(杜甫)烤牛肉、白酒,(杜甫)喝得大醉,一个晚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阔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和李白齐名,当时号称“李杜”。(杜甫)多次经历贼寇作乱,坚持自己的节操没有被玷污。写诗歌,感伤时局衰败,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惜他的忠心。杜甫又善于陈述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字,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文章给予许可的评价非常慎重,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所说的。
15.D “都是借实景遣怀”错误,词中有虚拟之景。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
16.答案 ①《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空城”荠麦青青,池塘废弃,乔木残存,黄昏时分,角声凄寒,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派荒凉萧条,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词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今日山河残破的悲痛之情。②本词中,词人客居“空城”,晓角凄凉,柳色依依,加之异乡逢节日,抒发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解析 ①《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是对“空城”的具体描写,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城,而今却是“尽荠麦青青”,废弃的池塘和残存的乔木也在控诉着对战争的厌倦,黄昏到来,凄寒的角声奏响。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派荒凉萧条,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词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今日山河残破的悲痛之情。
②本词中,“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空城”先给人以荒凉寂寞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兀,如空谷猿鸣,哀婉不绝,像是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之客,更觉悲凉;柳色依依,让人想起离情,加上“明朝又寒食”,异乡逢节日,倍增对亲人的思念,抒发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17.答案 (1)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2)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烟柳画桥(二十四桥明月夜) 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驿外断桥边/人迹板桥霜/小桥流水人家/朱雀桥边野草花)
18.B 根据后文列举的“榨油、建油坊、酿酒、做豆腐……”诸多技艺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艺多”,而B项中的“人不穷”正与文中“这么多的手艺却并没有改变他贫穷的人生”相对应,由此可知这里说的是“艺多人不穷”。
19.答案 由几个錾钢或夹钢的铁片组成、火柴盒大小、薄厚不等的錾子可以卡在锤子的卡槽里用。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中,主语是“錾子”,“錾子其实就是几个錾钢或夹钢的铁片”介绍了錾子的主要成分,其后“火柴盒大小,薄厚不等”展现了錾子的形态,最后“卡在锤子的卡槽里用”则介绍了錾子的主要用途。因此,在改写成长单句时,可以将前面介绍錾子的主要成分、形态的内容转化为“錾子”这一主语的修饰成分,说明“……的錾子可以卡在锤子的卡槽里用”。故句子可修改为:由几个錾钢或夹钢的铁片组成、火柴盒大小、薄厚不等的錾子可以卡在锤子的卡槽里用。
20.答案 “亮黄亮黄”充分强调锤子把被父亲的手磨得亮黄的程度之深、面积大;“长长短短”说明钎子数量之多、长短不一形式丰富,充分展现了父亲劳作的艰辛。
解析 “亮黄亮黄”的重叠形式,一方面可以表现锤子把被磨的面积大,使人感觉似乎处处都被磨得亮黄;另一方面则可以说明锤子把被磨得亮黄的程度很深。因此,这里的重叠形式起到了充分强调的作用。“长长短短”这一重叠形式,联系后面“它们原本都有一尺多长……”可知,这说明父亲并不是只有一两把钎子,但即使父亲有如此多的钎子,这些钎子也都在父亲长年累月的劳作中全都变换了样貌,有的长,有的短。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劳作的艰辛。
21.答案 A处,并列成分是较短的词语,三者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状态,适合用顿号。B处,并列成分是三个短句,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语意间隔较长,适合用逗号。
解析 A处,作者在这里说明中国人做事讲究“心平、气和、稳重”。一方面,此处的并列成分是三个二字词语,适合用顿号;另一方面,“心平、气和、稳重”在这里是一个整体,表明中国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只有把这些要求都做到了,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因此用语意间隔较短的顿号更为合适。B处,“磨要稳”“面要平”“齿要直”是三个短句,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语意间隔较长,故更适合用逗号。
22.答案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父亲的钎子的钎头因长年累月地被锤子和石磨打磨而产生的卷边形象,减少了读者对陌生事物的疏离感,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劳作的辛苦。
解析 语句的描写对象是“钎头”这一物体,而作者却说它“披上了卷发”,这显然是以人的动作行为来形容“钎头”因被父亲常年使用而产生卷边,可见这里用了拟人。而后半句中,作者用了“像是”这一比喻词,把钎头的卷边不断卷曲堆叠的状貌比喻成一顶帽子,可见这里用了比喻手法。钎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无缘得见,因此对于这一物体的样貌,或许很多人无法想象。但作者在这里用大多数人都亲眼见过的帽子等来比喻被常年捶打的钎头的特殊状貌,减少了读者对陌生事物的疏离感,表达也就更生动形象了。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记载的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引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中,屈原所代表的是坚持自我、决不妥协的人生态度,即“坚持自我”材料指出这样的人生态度通常被认为是正确的,但这样的人生注定坎坷,而且往往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世事复杂,并非所有事都能如自己所愿,所以坚持这样的人生态度的人更容易失望。
而渔父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则截然不同,当事态发展不那么符合自己的期待时,能做到跟现实和解,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即“圆融变通”。这样的人生态度,看似圆滑,却是自洽的体现。正因能够随机应变,所以不容易遇到那么多的挫折,因此这样的人生往往更容易获得快乐。
试题引导语中的“你更赞同哪种人生态度 ”也说明,写作议论文时应当选择自己认可的一种人生态度展开分析,比如可选择坚持自我,我们应当坚守底线,不忘初心,守得内心澄明;也可以认同以圆融变通为处世之道,灵活处世,随机应变,助力自身发展;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提出第三种人生观,即“智欲圆而行欲方”,从而说明一个人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要懂得圆融变通,而在行动上则要坚守原则。
[参考立意]
①坚持自我,不忘初心;
②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③我们应达到圆融与坚持的平衡。
[例文]
坚持自我
世事纷扰,有人赞赏屈原的坚持自我,有人认同渔父那般顺应社会。对此,我想起曾听过的一句话:“坚持是一种本能。”在求索的道路上,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坚持自我,朝既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才对得起自己,才能获得真正而长久的快乐。
随俗俯仰之后,或许能有一时之乐,但是,若那些举动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也违背了社会良俗,那么这种快乐,如何让人心安 如何长久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持自我,捍卫自己的人格,纵然有时难免会失望,但总归能对得起自己。“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殷浩此语,正道出为人的真谛。
坚持自我之人,往往获得尊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伟大诗人李白面对黑暗的官场发出的呐喊。初入仕途的李白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去适应那黑暗腐朽的官场,而是清醒地坚持了自我。因此李白的高尚品格和优美的诗文一直被后世景仰。试问,如果李白不坚持自我,而是去适应那黑暗腐朽的官场生活,他还能写出那些千古绝唱吗 他还能被后世景仰吗
坚持自我之人,往往“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南宋著名诗人、伟大的政治家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时,所发出的仰天长啸。刚强不屈的他,没有向敌人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人格。他不仅仅坚持了自我,更重要的是,他挺直了精神的脊梁,因而他的事迹被后世盛赞,流芳千古。
坚持自我,往往让自己脱颖而出。青青蒿草,呦呦鹿鸣。屠呦呦与青蒿一生结缘,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科研事业中。在极为恶劣的科研条件下,她攻坚克难,永不言弃;在前进遭遇阻碍时,她翻阅各类书籍,坚持不懈;在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的情况下,她力排众议,以身试药。坚持自我,让屠呦呦及其团队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因此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
不坚持自我,终会遭到历史的唾弃。卖国求荣的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曾经为了正义去刺杀清朝要员,而后来却背叛祖国,给日本人当走狗,为世人所不齿。如果他坚持自我,也许他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当今社会,是一个众声喧哗的社会,每个人都是行走的传声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这让很多青年迷失了自我。面对杂乱的社会和并不清洁的环境,坚持自我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坚持自我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