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辞并序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为
2.之
3.以
4.寻
5.夫
6.绝
7.往
8.引
9.而
10.策
11.行
12.乘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幼稚盈室
古义: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
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
3.尝从人事
古义:
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6.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当敛裳宵逝
2.眄庭柯以怡颜
3.倚南窗以寄傲
4.园日涉以成趣
5.乐琴书以消忧
6.或棹孤舟
7.善万物之得时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遂见用于小邑。
特殊句式:
译文:
2.皆口腹自役。
特殊句式:
译文: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特殊句式:
译文:
4.情在骏奔。
特殊句式:
译文:
5.既自以心为形役。
特殊句式:
译文:
6.稚子候门。
特殊句式:
译文:
7.复驾言兮焉求
特殊句式:
译文:
8.农人告余以春及。
特殊句式:
译文:
9.将有事于西畴。
特殊句式:
译文:
10.寓形宇内复几时
特殊句式:
译文:
1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特殊句式:
译文:
12.富贵非吾愿。
特殊句式:
译文:
13.乐夫天命复奚疑!
特殊句式:
译文:
五、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学校,让迷途知返的孩子有了一个可以真正改正错误的地方。( )
2.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家乡的土房变成了一栋栋楼房,真是今是昨非啊!( )
3.十月的山间凉风习习,空气清新,在暮色笼罩下,晨光熹微,树梢都蒙上了金色的薄纱。( )
4.老爷子当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十几岁就外出闯荡,在外奔波了几十年,如今老了,倦鸟知还,决定回到家乡。( )
5.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也管不住他们,几个半大的孩子便息交绝游,每天呼朋引伴,到处闲逛。( )
6.身为父母官,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百姓的利益事与愿违。( )
7.这些正能量的网络作品描绘了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中国。( )
8.这段话不仅概括了苏轼这一阶段的人生,还反映了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
2.仲:排行第二的。古人常以孟、仲、季表示每季的三个月份,分别代表每季的第一、二、三个月,如“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 )
3.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吏。《百官公卿表上》中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的说法。( )
4.家: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尊,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兄长;家姐,称自己的姐姐;家叔,称自己的叔叔;等等。( )
5.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人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但“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借自然之景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借羁鸟、池鱼两个意象寄托了自己的归隐情怀,而在《归去来兮辞并序》的“ , ”两句中也用“鸟”的意象表达自己无心仕途、志在归隐。
3.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赵明诚、李清照的藏书楼“归来堂”就取义于《归去来兮辞并序》,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也取自这篇文章中的“ , ”。
4.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或无心仕途时,常常会产生顺其自然、乐天安命的思想,如《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就用“ , ”表达了这种思想。
5.啸,是古人抒发情感的特殊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两句则借“啸”寄寓自己的志趣。
6.《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陶渊明自斟自酌,观赏庭中之树,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
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从侧面衬托其在乘船归家的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8.《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描写了作者有时独自外出游赏,有时拄杖除草培土的生活状态。
9.《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写自己回到家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
10.古代文人总会对自然万物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如陶渊明就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借“ , ”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与感叹。
片段阅读练
一、(2024天津河北区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苏 辙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乃欲以桑榆之末景/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其谁肯信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B.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C.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D.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二、(2024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宋书·隐逸传》,有删改)
材料二:
(子瞻)书来告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有删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I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5.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侃①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以易酒肴,乐饮极欢。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 ”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
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②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侃尝出临津就船,明日,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策谥曰桓,祠以太牢。
(选自《晋书·陶侃传》,有删改)
[注] ①陶侃:东晋时期名将,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②阃(kǔn)外:指统兵在外的将帅。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重情重义。虽家境贫寒,但是范逵到访的时候,陶侃的母亲剪了头发换钱买了美酒和菜肴热情招待来客。客人走的时候,陶侃一直送了很远。
B.陶侃知恩图报。太守张夔的妻子病了,陶侃不顾雨雪交加的寒冷天气,前去迎接医生,以报答庐江太守张夔的知遇之恩。
C.陶侃为官勤恳,尽职尽责。虽然军中有很多事务,但他从未有过遗漏;并且远近之人的来信,他都会亲笔答复。
D.范逵向太守张夔推荐了陶侃,张夔就任命陶侃做了督邮,并让他兼任枞阳令。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2)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三年模拟练
(2024陕西渭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余以元康①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有删改)
材料二: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②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选自陶渊明《游斜川并序》,有删改)
[注] ①元康,西晋惠帝年号。②南阜,南山,指庐山。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余以元康六年——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2.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圣心备焉(《劝学》)
3.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并序》)
4.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5.凡三十人——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
6.临长流,望曾城——执策而临之(《马说》)
习题演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I屡迁其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列坐水滨”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中“列”字的含义相同。
B.“遂各赋诗以叙中怀”与“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不同。
C.“凡三十人”与“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中“凡”字的含义相同。
D.皋,水边向阳的高地,与“登东皋以舒啸”(《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都写到了天地山川之美、群贤聚会之乐,更有琴、瑟等乐器相伴,登高赋诗,语言淡雅生动,又不失朴素自然,颇具雅趣。
B.材料一和《兰亭集序》都体现了时人的生命观,前者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后者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C.材料二以“风物闲美”为文眼,总领全文,概括了斜川山水风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斜川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D.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在聚会赏景之余,皆赋诗述怀,且为诗集作序,其中情感转承,由“乐”而“悲”,可谓一脉相承。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
(2)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5.请根据两则材料,从写作内容、艺术手法、写作目的三个方面总结诗序的基本特征。(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024新课标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 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 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担任,充当 ②当作,作为 ③制作,制造 ④介词,被 ⑤介词,替,给 ⑥认为 ⑦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2.①代词,代指“长吏” ②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助词,相当于“的” ④往,到……去
3.①介词,因为 ②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③连词,表示修饰 ④连词,表示并列 ⑤介词,把 ⑥认为 ⑦在 ⑧同“已”,已经
4.①不久 ②循着 ③寻觅,寻求 ④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5.①成年男子的统称 ②语气词,用于句中,起缓冲语气的作用 ③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 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个”
6.①断绝 ②横渡 ③与人世隔绝 ④副词,极,非常
7.①过去,从前 ②去,到(某地) ③以后
8.①举,拿 ②疏导使流 ③拉,牵拉 ④称引 ⑤延长
9.①连词,表示并列 ②连词,表示修饰 ③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④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⑤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10.①拄着 ②马鞭子 ③政策 ④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⑤记录
11.①将要 ②遵行 ③行为 ④前往 ⑤行走 ⑥德行,品行 ⑦辈 ⑧古诗的一种体裁
12.①顺应 ②登上 ③趁着 ④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⑤驾驭
二、
1.小孩。
2.战乱。
3.指做官。
4.感叹。
5.内外亲属。
6.知心话。
三、
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3.形容词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4.名词作状语,每天
5.均为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6.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7.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四、
1.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于是我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自”置于动词“役”之前。正常语序为“皆口腹役自”。
译文: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武昌)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寻程氏妹于武昌丧”。
译文: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4.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余)情在骏奔”。
译文:(我)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
5.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既然自己使精神被形体役使。
6.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被省略的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门)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稚子(于)门候”。
译文:小儿子在家门口等候。
7.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焉”置于动词“求”之前。正常语序为“复驾言兮求焉”。
译文:(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8.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春及)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
译文: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西畴)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将于西畴有事”。
译文: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10.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译文: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之”之前。正常语序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译文: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12.特殊句式:判断句,“非”表示否定判断。
译文:享受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
1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奚”置于动词“疑”之前。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
译文:乐安天命,还疑虑什么呢
五、
1.√ 迷途知返:迷失了路途知道返回重新走。比喻做错了事知道改正。
2. 今是昨非:形容人觉悟过来,悔恨以前的错误。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 晨光熹微:指早上天色微明。用在此处,与“暮色笼罩”矛盾。
4.√ 倦鸟知还: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5. 息交绝游:形容避开俗世,过隐居的生活。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6. 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跟主观愿望相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7.√ 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
8.√ 乐天知命: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命运支配,于是安于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忧虑。
六、
1.√
2.√
3.√
4. “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尊”,称自己的父亲。
5.√
七、
1.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2.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3.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4.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5.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6.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7.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8.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
9.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10.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片段阅读练
1.B A.介词,由于,为了/介词,替、给。B.都是连词,表递进。C.副词,竟然/指示代词,这样。D.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他的。故选B。
2.D “辙诗有古人之风”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两项。“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C项。
[参考译文]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饰衣冠系上腰带去拜见乡里小人;但子瞻做官三十多年,被狱吏折挫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从陶渊明那里寻求精神寄托,那谁能相信呢 虽然如此,子瞻做官,他入朝、出任,升职、降职,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一定能够公正地评价他。孔子说:“传述前人观点而不随便创作,信奉而且喜爱古代的行为准则,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子、彭祖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细小的事迹,大概不足以用来议论读书人的。
我小时候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有古人之风,我自以为比不上古人,但是自从他被贬谪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日益进步,(才思)充沛如大河之水般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杜甫、李白的还好,于是就与陶渊明相比。我虽奋力追赶他,却常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3.答案 BGMQU
解析 “每往”是说颜延之每次去陶潜住处,意思完整,其后B处可断开;“酣饮致醉”的主语是“颜延之”,句意完整,故G处断开;“弘欲邀延之坐”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M处断开;“延之临去”中,“延之”是主语,其前断开,故Q处断开;“留二万钱与潜”的主语仍是“延之”,语意完整,其前断开,故U处断开。故应在B、G、M、Q、U处断开。
4.答案 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解析 “造”,拜访;“辄”,就。
5.答案 ①天真直率;②文采斐然;③性情刚烈,不合世俗。
解析 材料一的结尾部分“其真率如此”,直接点出陶渊明“天真直率”。
材料二中,由“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可知,苏轼将陶渊明的诗与多位诗人进行比较,并进行评价,可看出陶渊明文采斐然;由“渊明临终,疏告俨等:‘……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可知,陶渊明性情刚烈,和他物多有抵触,不合世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此之前,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陶渊明情意融洽。后来治理始安郡,经过寻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每次去,都要畅饮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渐次去取酒喝。曾经在九月九日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了很久,遇上王弘前来送酒,随即就喝,喝醉后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储藏了一张素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就弹奏一番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离开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材料二:
(子瞻)来信告知我说:“对于诗人,我没有非常喜爱的,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质朴而实际精美,表面清瘦而实际丰腴,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也都赶不上他……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告诉陶俨等人说:‘我小时候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他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此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俗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长处的原因。”
6.答案 BDF
解析 “夔妻有疾”语意完整,应在“疾”后B处断开;“于数百里”是“迎医”的后置状语,应在其后D处断开;“诸纲纪皆难之”中,“诸纲纪”是主语,其前应断开,故F处断开。
7.B “雨雪交加”错误。“时正寒雪”意为当时天气正寒冷,下着雪。故选B。
8.答案 (1)他整天收起双膝端坐,统兵在外的将帅事务繁多,千头万绪,他没有一点疏漏。
(2)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把毁害别人的稻谷当成游戏!”(于是)命人抓住并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解析 (1)终日,整天;危,端正;罔,没有。
(2)田,名词作动词,种田;贼,害;是以,因此;农殖,农耕养殖。
[参考译文]
陶侃,字士行,原是鄱阳人。吴国被(西晋)平定后,陶侃就把家迁移到庐江郡寻阳县。陶侃年幼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鄱阳郡的孝廉范逵曾经前去探访陶侃,当时仓促间陶侃家没有东西招待宾客,陶侃的母亲就截断头发来换取酒食,(于是他们)畅快饮酒极尽欢娱。等到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着送了百余里。范逵说:“你想在郡里做官吗 ”陶侃说:“想,只是苦于没有门路罢了。”范逵去拜访庐江太守张夔,称赞陶侃。张夔就召陶侃做了督邮,并兼任枞阳县令。(一次,)张夔的妻子生病,将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去接医生。当时天气正寒冷,下着雪,众属官都对这件事感到为难,只有陶侃请求前去(接医生)。人们都佩服他的义气。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为官勤恳,恭敬有礼,敬老爱幼。他整天收起双膝端坐,统兵在外的将帅事务繁多,千头万绪,他没有一点疏漏。远近的人来信,他没有不亲笔写信回复的,文笔如流,不曾有一点不畅。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 ”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抓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把毁害别人的稻谷当成游戏!”(于是)命人抓住并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陶侃曾经从临津坐船出行,第二天,却死在了樊溪,时年七十六岁。朝廷下诏赠予他谥号为桓,并允许用太牢祭祀他。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在
2.具备
3.有时
4.详细
5.总共,共
6.面对
习题演练
1.答案 DGI
解析 “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作主语,“还”作谓语,“长安”作宾语,主谓宾齐全,故D处断开;“昼夜”作状语,修饰“游宴”,“昼夜游宴”前后应该断开,故G、I处断开。故在D、G、I处断开。
2.C “含义相同”错误。总共,共/凡是。
3.A “更有琴、瑟等乐器相伴”错误,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有琴、瑟等乐器相伴。
4.答案 (1)(金谷涧)距城十里地,(地势)有的高峻,有的低缓,有清澈的泉水和茂密的树林,各种果树、竹子、柏树、草药之类的,没有不齐备的。
(2)(我)对岁月一去不返感到悲痛,对我的生命不能停留感到悲伤。
解析 (1)“去”,距离;“或”,有的;“属”,类。
(2)“悲”,对……感到悲痛;“遂往”,一去不返;“悼”,对……感到悲伤。
5.答案 ①从写作内容上看,两篇诗序都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及相关内容。②从艺术手法看,两篇诗序都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③从写作目的看,两篇诗序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解析 根据材料一“时征西大将军……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和材料二“辛酉正月五日……同游斜川”“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可知,从写作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交代了写作缘起及相关内容。
材料一主要记叙了“我”与众贤的游宴活动,借以抒发心中感怀,感慨生命的短暂;材料二主要记叙了“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的活动,游览之余即兴赋诗,抒发情怀,悲叹岁月流逝、生命老去。所以,从艺术手法看,两篇文章都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
根据材料一“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知,作者感慨生命的短暂;根据材料二“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可知,作者悲痛岁月一去不返,生命不能停留。所以,从写作目的看,两篇文章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在元康六年,由太仆卿外任为使者,持节监青、徐诸军事,担任征虏将军。有另一处住所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金谷涧)距城十里地,(地势)有的高峻,有的低缓,有清澈的泉水和茂密的树林,各种果树、竹子、柏树、草药之类的,没有不齐备的。又有(加工粮食的)水碓、鱼池、土窟等,那些用来赏心悦目的事物也都具备了。
当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起送他到涧中去,白天黑夜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坐着的地方。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当时把琴、瑟、笙、筑一起载于车中,众人在路上一起演奏。等到了住所,让他们与鼓吹依次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慨,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感慨生命的短暂,恐惧死亡没有一定期限。因此详细列出当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并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
参加游宴的一共有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五十岁,是其中为首者。
材料二:
正月初五辛丑日,天空明净,天气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长河,眺望曾城山,黄昏将至,鲂鱼、鲤鱼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翻飞。那南面的庐山的美名与佳景我已熟知,不想再为它感叹;至于曾城山,不依傍、连接其他山陵,秀丽地独立于水中高地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灵山,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高兴地观赏曾城山,尚不足以尽兴,于是一同即兴赋诗。(我)对岁月一去不返感到悲痛,对我的生命不能停留感到悲伤。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五年高考练
1.参考答案 A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找到原文,根据语境理解大致意思;然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文言虚词、固定结构等,准确点断;最后通读验证。本句意思: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为将而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A处点断。由“虽”可知,后面是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欲浣涤其污”是一个省略主语的独立句子,D处点断。第二个“而”是连词,与前面的“虽”呼应,表示转折,“已缁之素不可复白”是完整独立的主谓句,F处点断。
2.C C项,“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意思是“他没有赴死,应当是想寻找合适的机会报答汉室的恩德吧”,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同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者用法相同。故选C。
3.C C项对应原文“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意思是“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掩饰过错,又喋喋不休地称道其祖父李广,以赞颂其家族的世代勋业(来保全李陵)”。王夫之认为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解,又称道其祖父李广,是想让武帝念及其世代功勋而宽恕他,并没有所谓“担心损害李广的声誉”的意思。“若不及”表示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辩白,怕辩解的力度不够不能打动汉武帝,而不是“不及时”的意思。故该项曲解文意。
4.参考答案 (1)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当”“毋”“乡”各1分,大意1分)
(2)李陵说“我是想得到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为自己辩解罢了。(“得当”“愧”“辞”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句子放到文本中,根据上下文语境,明确所要翻译语句提到的相关人物、事件等,明确大致意思;然后争取字字落实,准确翻译出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特殊句式等,采准得分点;最后修饰答案语句,做到语句通顺。
(1)“当”,率领,掌管;“毋”,不;“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这里指对付。
(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惭愧,对……感到惭愧;“辞”,辩解。
5.参考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多日。(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的意思;然后找到材料一中的相关语句,简要概括可以支持王夫之观点的事实。由“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可以概括出“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由“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可以概括出“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由“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可以概括出“率领大军追击汉军多日”。
答题技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步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精通骑马射箭之术。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骑马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带领的这些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之地的勇士、奇才、剑客。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率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的王庭。”武帝认为他气节豪壮便答应了他。李陵到了浚稽山,与单于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匈奴军败撤退,逃跑上山,汉军追击,杀敌数千。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徒步与他们在树林中打斗,又杀死匈奴几千人。李陵被围困在山谷中,匈奴的军队在山上,从四面八方射击,箭如雨般射下来。很多士兵死了,不能行进。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呀!”于是投降了。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汉武帝就此问询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申说:“李陵对父母孝顺,对士兵讲信义,常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急难,他平素所积累的品行,有国士的风范。况且李陵带领不满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抵挡敌人数万军队。虽然自身失败而陷于敌手,但是他所摧毁创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扬威于天下。他没有赴死,应当是想寻找合适的机会报答汉室的恩德吧。”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信口胡说,便对司马迁施以腐刑。过了很久,武帝后悔当初没有派兵救李陵。汉武帝派遣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腹地去接李陵,公孙敖的军队无功而返,便上奏说:“据擒获的匈奴俘虏说,李陵教单于训练军队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将李陵家灭族。不久听说,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所为,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刺杀李绪,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在北方。直到大阏氏死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他与卫律都受到尊重,并握有权力。卫律经常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王庭之外,有大事才到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七万人从五原郡出塞,进攻匈奴。匈奴方面派遣大将与李陵一起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辗转作战九天。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显著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军奋战没有后援,可是率领五千步兵出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汉武帝下命令而他无法推辞。李陵家被灭族,将罪过推到李绪身上;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辗转作战九天,这也要将罪过归于李绪吗 如果说李陵是受到匈奴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汉军、四处转战,难道匈奴就没有其他可信之人了吗 假如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那么单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委以重兵,让他深入腹地与汉军将领相持呢 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掩饰过错,又喋喋不休地称道其祖父李广,以赞颂其家族的世代勋业(来保全李陵)。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经沦丧,那么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得到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为自己辩解罢了。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掩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