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一)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下·乐昌期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先后经过七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其中包括500多名政协代表分组讨论两次,起草小组讨论三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两次,再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据此可知,《共同纲领》的制定(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C.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 D.推进了祖国统一步伐
2.(2024八下·重庆市期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这段材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政权 B.实现了祖国的完全统一
C.打击了美国霸权 D.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3.(2024八下·越秀期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D.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2023八下·泸县期中)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2023八下·清远期末)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B.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
C.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的理性情感
6.(2021八下·昆明期中)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7.好的歌曲能够唱出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几句歌词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8.(2024八下·宁江期末)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下列与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直接关联的时代流行语是( )
A.中国人站起来了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9.(2024八下·罗江期中)下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地位 B.中国大陆已经获得全部解放
C.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毁 D.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0.(2024八下·怀宁期末)文艺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李华同学搜集了1949—1953 年期间中国流行的部分文艺作品(如下),它们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诗歌:(国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歌曲:《歌唱祖国》《中苏友好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小说:《上甘岭》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 D.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
11.(2024八下·广州月考)不同的革命阶段,共产党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从“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到“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种调整是基于( )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共产国际的影响 D.革命形势的变化
12.(2024八下·樊城期末)“它通过解决农村耕地占有不均问题来改变整个农村的社会秩序。所以,土地改革的政治意义其实更加突出。”下列选项属于土地改革政治意义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C.助推新中国的工业化 D.实现农村土地公有化
13.(2024八下·大兴期末)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推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推动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4.(2024八下·舞钢期末)革命精神代代传。我军形成的“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是指哪一伟大精神(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15.(2024八下·神木月考)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6.(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对于“人身自由”的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所不同〈如下)由此可知,我国1954年颁布的宪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 身……的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 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
A.保障并完善了公民权利 B.体现了过渡时期的要求
C.借鉴了他国的宪法经验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17.(2024八下·玉田期末)《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 )
①是指抗美援朝
②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2024八下·天桥期末)下列历史图片呈现了1950-1953年的若干重大事件,它们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政权的巩固
C.经济的建设 D.艰难的探索
19.(2024八下·天桥期末)《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记载:“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
A.朝鲜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军的战斗力下降
C.中国取得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D.朝鲜战争后美中双方走向合作
20.(2024八下·宽城期末)“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对歌词中“中国命运自己主宰”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开始当家做主
C.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洗刷民族耻辱
D.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2024八下·喀什期末)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纪念碑底座浮雕主题的定位是,要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展现纪念碑的主题思想。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8个历史题材。
-摘编自贾英廷《六百年间天安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民英雄”的含义。
(2)从材料二所列四个历史题材“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中,任选一个阐明其被兴建委员会“选用”的两点理由。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要意义。
22.(2024八下·益阳期末)七十五载笔路蓝缕,七十五年峥嵘岁月。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更好地了解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小馨收集以下图文材料,请您与她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战争的胜利,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分量。中国的东北边疆得到巩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材料一中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结合所学识,分析图二所反映事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战争的胜利”指的是哪场战争?根据材料一、回答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土地改革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2.【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3.【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
4.【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符合题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后,于1912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目的是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革命成果,A不符合题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文献,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5.【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涌现出了无数英雄的人物,电影《长津湖》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6.【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在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7.【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应朝鲜政府请求,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B项正确;
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A项;
决战平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排除C项;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结束了国民党对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排除D项。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属基础题。重点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9.【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0.【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1.【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从'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到“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调动地主阶级的抗战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政策调整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激发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政策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因此材料所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变化,D项正确;
材料所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A项;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
材料所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共产国际的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13.【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14.【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15.【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
16.【答案】A
【知识点】“共同纲领”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对于“人身自由”的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表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身……的自由权”;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所不同的表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这表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并完善了公民权利,A项正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属于过渡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借鉴他国的宪法经验,排除C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而材料时间为1954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18.【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19.【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20.【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1.【答案】(1)含义: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
(2)理由:任选一个历史题材并正确阐述“选用”理由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武昌起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胜利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意义: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她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
【知识点】五四运动;林则徐禁烟运动;渡江战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分析可知,“人民英雄”指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讯而动,相继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
故答案为:
(1) 含义: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
(2)理由:任选一个历史题材并正确阐述“选用”理由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武昌起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胜利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 意义: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她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2.【答案】(1)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历史意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影响: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了东北边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可知,图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再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图二信息“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可知,图二反映了和平解放西藏,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可知,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战争的胜利,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据材料二“中国的东北边疆得到不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知,巩固了东北边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推毁了我国存在2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新中国的成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等相关史实分析归纳。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一)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下·乐昌期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先后经过七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其中包括500多名政协代表分组讨论两次,起草小组讨论三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两次,再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据此可知,《共同纲领》的制定(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C.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 D.推进了祖国统一步伐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2.(2024八下·重庆市期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这段材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政权 B.实现了祖国的完全统一
C.打击了美国霸权 D.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3.(2024八下·越秀期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D.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
4.(2023八下·泸县期中)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符合题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后,于1912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目的是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革命成果,A不符合题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文献,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5.(2023八下·清远期末)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B.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
C.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的理性情感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涌现出了无数英雄的人物,电影《长津湖》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6.(2021八下·昆明期中)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在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7.好的歌曲能够唱出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几句歌词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应朝鲜政府请求,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B项正确;
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A项;
决战平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排除C项;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结束了国民党对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排除D项。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属基础题。重点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
8.(2024八下·宁江期末)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下列与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直接关联的时代流行语是( )
A.中国人站起来了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9.(2024八下·罗江期中)下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地位 B.中国大陆已经获得全部解放
C.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毁 D.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0.(2024八下·怀宁期末)文艺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李华同学搜集了1949—1953 年期间中国流行的部分文艺作品(如下),它们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诗歌:(国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歌曲:《歌唱祖国》《中苏友好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小说:《上甘岭》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 D.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1.(2024八下·广州月考)不同的革命阶段,共产党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从“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到“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种调整是基于( )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共产国际的影响 D.革命形势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从'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到“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调动地主阶级的抗战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政策调整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激发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政策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因此材料所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变化,D项正确;
材料所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A项;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
材料所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共产国际的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2024八下·樊城期末)“它通过解决农村耕地占有不均问题来改变整个农村的社会秩序。所以,土地改革的政治意义其实更加突出。”下列选项属于土地改革政治意义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C.助推新中国的工业化 D.实现农村土地公有化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13.(2024八下·大兴期末)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推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推动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14.(2024八下·舞钢期末)革命精神代代传。我军形成的“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是指哪一伟大精神(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15.(2024八下·神木月考)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
16.(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对于“人身自由”的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所不同〈如下)由此可知,我国1954年颁布的宪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 身……的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 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
A.保障并完善了公民权利 B.体现了过渡时期的要求
C.借鉴了他国的宪法经验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知识点】“共同纲领”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对于“人身自由”的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表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身……的自由权”;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所不同的表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这表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并完善了公民权利,A项正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属于过渡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借鉴他国的宪法经验,排除C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而材料时间为1954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八下·玉田期末)《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 )
①是指抗美援朝
②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18.(2024八下·天桥期末)下列历史图片呈现了1950-1953年的若干重大事件,它们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政权的巩固
C.经济的建设 D.艰难的探索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19.(2024八下·天桥期末)《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记载:“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
A.朝鲜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军的战斗力下降
C.中国取得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D.朝鲜战争后美中双方走向合作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20.(2024八下·宽城期末)“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对歌词中“中国命运自己主宰”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开始当家做主
C.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洗刷民族耻辱
D.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2024八下·喀什期末)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纪念碑底座浮雕主题的定位是,要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展现纪念碑的主题思想。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8个历史题材。
-摘编自贾英廷《六百年间天安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民英雄”的含义。
(2)从材料二所列四个历史题材“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中,任选一个阐明其被兴建委员会“选用”的两点理由。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要意义。
【答案】(1)含义: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
(2)理由:任选一个历史题材并正确阐述“选用”理由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武昌起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胜利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意义: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她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
【知识点】五四运动;林则徐禁烟运动;渡江战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分析可知,“人民英雄”指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讯而动,相继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
故答案为:
(1) 含义: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
(2)理由:任选一个历史题材并正确阐述“选用”理由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武昌起义: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胜利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 意义: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她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2.(2024八下·益阳期末)七十五载笔路蓝缕,七十五年峥嵘岁月。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更好地了解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小馨收集以下图文材料,请您与她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战争的胜利,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分量。中国的东北边疆得到巩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材料一中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结合所学识,分析图二所反映事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战争的胜利”指的是哪场战争?根据材料一、回答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土地改革的意义。
【答案】(1)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历史意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影响: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了东北边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可知,图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再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图二信息“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可知,图二反映了和平解放西藏,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可知,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战争的胜利,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据材料二“中国的东北边疆得到不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知,巩固了东北边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推毁了我国存在2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新中国的成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等相关史实分析归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