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9.2 *项脊轩志(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9.2 *项脊轩志(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09:5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顾
2.得
3.过
4.置
5.去
6.然
7.殆
8.而
9.所
10.之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室仅方丈
古义: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古义:                             
今义:已经(跟“未”相对)。
3.吾妻来归
古义: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雨泽下注    
2.使不上漏    
3.前辟四窗    
4.垣墙周庭    
5.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6.内外多置小门墙    
7.东犬西吠    
8.乳二世    
9.时至轩中    
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特殊句式:                             
译文:                           
3.以当南日。
特殊句式:                             
译文: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特殊句式:                             
译文:                           
5.明月半墙。
特殊句式:                             
译文:                           
6.鸡栖于厅。
特殊句式:                             
译文: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特殊句式:                             
译文:                           
8.妪,先大母婢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室西连于中闺。
特殊句式:                             
译文:                           
10.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特殊句式:                             
译文:                           
1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特殊句式:                             
译文:                           
12.其制稍异于前。
特殊句式:                             
译文:                           
1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特殊句式:                             
译文:                           
五、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河里摇橹船往来穿梭,沿岸古樟树亭亭如盖,老建筑门前的红灯笼随风轻摇。(  )
2.伴随着闪闪电光和轰隆隆的雷声,雨泽下注,天地之间仿佛挂上了一道水做的帘幕,很快地面的低洼处便积满了水。(  )
3.夜幕降临,整个村子像是玩了一天累得疲惫不堪的孩子,已经沉沉地睡去。偶尔鸡犬不宁,不显嘈杂,反而更衬出一丝安静。(  )
4.平淡无奇的树,树荫,人行横道。小小的商店冥然兀坐。(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礼记》中记载:“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称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
2.古代称女子出嫁为“归”,如《诗经·周南·桃夭》中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和《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中的“归”都是这个意思。(  )
3.笏,朝笏,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
4.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代指成童。束发可指男子十五岁,而女子十五岁可被称为“豆蔻年华”。(  )
5.闺,一般指上圆下方的圭形小门或外室。“闺”字通常和女子有关,没有结婚的女子通常称“闺女”,女子的卧室称“闺房”。(  )
6.牖,窗。古代院落由外而内依次是门、庭、堂、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的窗子叫“牖”,室的北面的窗子叫“向”。“窗”在上古时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后泛指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
7.古人在称谓前加“大”,表示再长一辈的人,比如大父、大母等。“大父”就是父亲的父亲。(  )
8.轩,指有栏杆的长廊或者殿堂前屋檐下的平台。轩也指供大夫以上的官员乘坐的车。(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作者修葺项脊轩,然后“          ”,所种花草都是彰显君子节操的品类;庭院环境清幽,小鸟常来觅食,且“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项脊轩志》中,“     ,      ”两句,描写了月光将桂树的影子映在墙上,树影随风摇曳的景象。
3.《项脊轩志》中,写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又写“       ,      ”,表现了分家后的凌乱。
4.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到祖母时,用“      ”和“      ”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
5.《周髀算经》说:“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项脊轩志》中的“      ,      ”两句,也涉及光线反射的原理。
6.《项脊轩志》中,“     ,        ”两句,写出了归有光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时思念与悲痛交织的心情。
7.《项脊轩志》中,作者善于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      ”描写了庭院、阶前静悄悄的情状,用“        ”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8.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述自己在项脊轩中读书、安居、休息、长啸的句子是“     ,      ”。
9.人们在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
10.《项脊轩志》中,项脊轩作为百年老屋,光线昏暗,归有光采取了“      ,      ”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筠溪翁传
归有光
①余居安亭。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见翁颀然皙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余谢而还。久之,遂不相闻。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与书,未尝不思翁也。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澥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②噫,余见翁时,岁暮,天风憭栗[注],野草枯黄。日将晡,余循去径还家。妻子以远客至,具酒。见余挟书还,则皆喜。一二年,妻儿皆亡。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
(有删改)
  [注] 憭栗:凄怆。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西卿状翁貌(  )  (2)具酒(  )
2.结合文意,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1)每劳人问死生(  )
A.每次  B.每当  C.常常  D.每逢
(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  )
A.早早   B.突然
C.意外    D.令人伤心
3.把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翁颀然皙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二、(2024福建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嘉靖中,余妻曾大父王翁致谦曾孙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②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 ①粥:同“鬻”,卖。②呰空窳:懒惰。③遘悯:遭遇忧患。
(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
                             
                             
(2)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
                             
                             
6.从文中看,归有光创作《世美堂后记》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嘉靖戊戌之春,予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①。吾昆之马鞍山②,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③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往。意其间有仙人居也。
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
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予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
(节选自归有光《野鹤轩壁记》,有删改)
  [注] ①野鹤轩:在昆山县境内。②昆之马鞍山:马鞍山在昆山县西北。昆,昆山县。③刘龙洲: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作品风格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
7.下列对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
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赞叹了其官品和才华。
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刘龙洲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
8.本文为题写于野鹤轩壁上的短文,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和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
                             
                             
                             
三年模拟练
(2024浙江联盟学校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有删改)
  材料二: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燬,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注]《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节选自归有光《花史馆记》,有删改)
  [注] 庋(ɡuǐ):收藏。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此园不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淮左名都)]   
2.尝登姑苏之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3.钱镠因乱攘窃——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永垂不朽   
5.独子问以余言为然——不以为然   
6.会其堂燬——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7.当无营于世也——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8.夫四时之花木——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9.其渐积岂有异哉——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习题演练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I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构,文中指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与成语“向壁虚构”中的“构”字用法不同。
B.经营,即规划治理,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不同。
C.相与,文中是共同、一起的意思,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意思不同。
D.视,文中指相对、相比,与《核舟记》中“其人视端容寂”的“视”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的苏子美在当年孙承佑修建的园子中建造了沧浪亭,后来,沧浪亭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寺庙,二百年后,和尚文瑛又在此地重建沧浪亭。
B.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遥望五湖群山,遥想历史上的几多功业,感叹它们最终都已消失,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
C.归有光与他的妹夫子问,都喜欢《史记》,都认为自班超之后就没有完全能理解《史记》的人了。他们见面之后,谈论的话题就是《史记》。
D.归有光超然于事外,冷静地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感悟到万事万物就像在我们面前开开败败的四季之花一样,进而提出了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2)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5.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的用意何在 (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项脊轩志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回头,回头看 ②拜访 ③理会,考虑 ④但
2.①得到,获得 ②能 ③同“德”,感恩、感激 ④得当,合适
3.①过去 ②经过 ③超过,胜过 ④过错 ⑤过分
4.①放置 ②设置 ③放弃,丢下 ④备办
5.①离开 ②距,距离 ③同“弆”,收藏 ④前往 ⑤过去的
6.①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②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 ③同“燃”,燃烧 ④指示代词,这样 ⑤认为正确
7.①恐怕,可能 ②危险 ③近,接近 ④疑惑
8.①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②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③人称代词,你的 ④连词,表示并列 ⑤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⑥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9.①处所,地方 ②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③与介词“自”“由”“从”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④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10.①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③助词,相当于“的” ④代词,代指“妪” ⑤往,到……去 ⑥定语后置的标志 ⑦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
1.一丈见方。
2.不久后。
3.出嫁,嫁。
三、
1.名词作状语,往下
2.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名词作状语,在前面,这里指在阁子北面
4.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5.数词作名词,一体
6.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7.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
8.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9.名词作状语,时常
10.名词作状语,亲手
四、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
译文:我稍稍修缮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3.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以(之)当南日”。
译文: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译文: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
5.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明月(照)半墙”。
译文: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厅)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鸡于厅栖”。
译文:鸡在厅堂里歇宿。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代词(此)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家有老妪,尝于此居”。
译文:家中有位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8.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闺)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室西于中闺连”。
译文: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10.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被省略的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轩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余自束发(于)轩中读书”。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11.特殊句式:被动句,“焚”有被动的意味。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1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
译文:它的形制跟过去稍有不同。
1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
五、
1.√ 亭亭如盖:树木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2.√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流。
3.  鸡犬不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搅扰得很厉害。不合语境。
4.  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使用对象错误。
六、
1.√
2.√
3.√
4.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5.  “外室”错,应为“内室”。
6.√
7.√
8.√
七、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人至不去
2.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3.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4.以手阖门 持一象笏至
5.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6.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
7.庭阶寂寂 今已亭亭如盖矣
8.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9.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10.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1)描绘,陈述 (2)准备
解析 (1)“西卿”指张西卿,在句中作主语;“翁貌”指筠溪翁的样貌,在句中作宾语;“状”本是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意为“描绘,陈述”。
(2)“具”后是名词“酒”,结合上文“妻子以远客至”可知,这里的“具”意为“准备”。
2.答案 (1)C (2)B
解析 (1)上文“翁与余别”说明“我”和筠溪翁已经分别,下文“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表明“我”经常想念筠溪翁,常常向他人询问筠溪翁的情况,故此处的“每”应译为“常常”。
(2)“溘”,忽然,突然;“……然”,一般译为“……的样子”。故此处的“溘然”应理解为“突然”。
3.答案 (我)见到了筠溪翁,他身材修长、皮肤白皙,他邀请我坐下,煮茶来让我喝,拿来架子上的书,都送给我,大概有几百卷。
解析 “颀”,修长的样子;“延”,邀请;“悉”,都;“瀹茗”,煮茶;“殆”,大概。
[参考译文]
我住在安亭。有一天,有人来告诉我说:“向北五六里的溪水边,有三四间草屋,有一个叫筠溪翁的人住在那里。他每天吟诵诗句,有几个童子侍奉左右,他的脚从未到过户外。”我前去探望他。(我)见到了筠溪翁,他身材修长、皮肤白皙,他邀请我坐下,煮茶来让我喝,拿来架子上的书,都送给我,大概有几百卷。我向他道谢后返回。过了很久,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但是我逢人就问筠溪翁在哪里。有见到他的人,都说筠溪翁平安。我每次打开他送给我的书,未尝不想念他。今年春天,张西卿从江上来访,说筠溪翁住在南澥浦,年龄已经七十,精神越来越清爽,编辑文集的工作也几乎不离手。张西卿描绘筠溪翁的样貌,比我十年前见到的更加年轻,也真是神奇啊!
哎!我见到筠溪翁时,正当年末,大风凄怆,野草枯黄。天将晚,我沿着去时的路回家。妻子、儿子以为有远客来到,准备了酒。见到我带着书回来,都很开心。一两年后,妻子和儿子都亡故了。而筠溪翁和我分别之后,我常常劳烦别人询问他的生死。我虽然没有见到筠溪翁,却偏偏想着筠溪翁常常在天地间,与我家忽然去世的人相比,他大概像千岁老人。
4.答案 ADG
解析 此句的主语是“吾妻”。“以余好书”表原因,作状语,故其后A处应断开。“故家有零落篇牍”中,“故家”作主语,意为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有”作谓语,“零落篇牍”作宾语,句意完整,故其后D处应断开。“辄”作状语修饰“令”,“里媪”为兼语,兼作“令”的宾语和“访求”的主语,句意完整,故“求”后G处应断开。故在A、D、G三处断开。
5.答案 (l)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安静,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
(2)只是督促仆役们去开垦荒地,在为大旱所苦的年月,只有我家的土地获得丰收。
解析 (1)“闲靓”,安静;“俗嚣”,世俗的喧哗。
(2)“僮奴”,奴婢,仆役;“岁”,年;“独”,唯独,只有。
6.答案 ①归有光对妻子情深意浓。②被父亲的话语触动。
解析 根据“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可以概括出归有光创作《世美堂后记》的原因,即归有光对妻子情深意浓和被父亲的话语触动。
[参考译文]
嘉靖年间,我的妻子已故的曾祖父王致谦的曾孙因为拖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给他人。我正巧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立刻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了这件事后,本来觉得很哀痛忧伤,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安静,可以避开世俗的喧哗。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全部偿付那些钱。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在买世美堂之前,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以此作为这样做的理由,众人没有不嘲笑我的。我对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家财的丰或薄告诉我,只是督促仆役们去开垦荒地,在为大旱所苦的年月,只有我家的土地获得丰收。每年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然后自己才敢尝酒。当收割了大麦、小麦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给公婆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然后自己才敢用它们来做饭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姐妹中孤苦无依的都来投奔,四方往来的读书人在住和吃上没有不得到恰当的安排的。有时候遇忧患感到不如意,她始终默默忍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世家大族有零散的书籍的,她就让乡里的老妇人查访寻求,于是购置的书籍大约有几千卷。
辛亥年五月最后一天,我的妻子去世了。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你的妻子啊!”我退下后,十分悲伤,于是将这些事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
7.B “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错误。原文“令能好文爱士”是说他(杨子器)喜欢读文章,关爱读书人,并不是说他喜爱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8.答案 野鹤轩在马鞍山脚下,文章先从马鞍山写起,以芳冽泉水、嶙峋山石衬托刘过墓地;然后写建造此轩的县令的美政;最后写聚会轩中的场景。从景物到人事,层次分明、章法谨严。文章借助与此轩有关的刘过、杨子器、潘士英,彰显了作者奋发有为的心志,结撰有力。
解析 由原文“吾昆之马鞍山……以宋刘过葬于此……苍碧嶙峋,不见有土”可知,文章先从马鞍山写起,并以芳冽泉水、嶙峋山石衬托刘过墓地;由原文“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今奉以为名父祠”可知,然后写建造此轩的县令的美政;由原文“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和“潘士英自嘉定来……山鬼夜号,可念也”等可知,文章写到了与此轩相关的人、事,借助与此轩有关的刘过、杨子器、潘士英,彰显了作者奋发有为的心志,结撰有力。
[参考译文]
嘉靖戊戌年的春天,我和各位友人在野鹤轩集会作文。我的家乡昆山县的马鞍山,虽然小,风景却很奇特;野鹤轩在山脚,轩旁有山泉,泉水芳香清澈可以喝。略微向东转,有很多大石头,那是山上风景最美的地方,俗称东崖,也叫刘龙洲墓,因为宋朝的刘过葬在这里。刘龙洲墓处在乱石中,站在墓地间往上看,只见(山崖)一片青绿,怪石嶙峋,看不见有土。只在石壁旁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延伸到它的上面,猜不出它会延伸到哪。我猜测在那里面有神仙居住。
最初,慈溪人杨子器,字名父,修建了野鹤轩。县令中喜欢读文章,关爱读书人,不做平庸的官吏的人,被称作名父。如今把这里奉为名父祠。唉!杨子器先生怎么会知道四十多年之后,我们这些人会在这里聚会呢
当时聚会的有六个人,后来的有两个人。潘士英从嘉定县来,取水煮茶,反而成了这里的主人。常常我们都走了,唯独士英还和他的随从留下来。遇到狂风暴雨,山崩石落,像是山鬼在夜里哭号,我们不免会牵挂他。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荒废
2.曾经
3.趁,趁机
4.流传
5.正确
6.适逢,恰巧遇到
7.求,谋求
8.季节
9.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习题演练
1.答案 CFH 
解析 “以其身”作“为己有”的状语,在C处断开;第二个“而”是连词,连接“营营”和“不知止”,“止”作“不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在其后F处断开;“观世如史”和“观史如花”结构一致,在中间H处断开。故应在C、F、H三处断开。
2.C A.正确。“向壁虚构”中的“构”是动词,意思是“结成(用于抽象事物)”,二者用法不同。B.正确。“韩魏之经营”中“经营”的意思是“金玉珍宝等物”,二者意思不同。C.“意思不同”错误。两句中的“相与”意思相同,都是“共同,一起”。D.正确。“其人视端容寂”的“视”意思是“眼睛”,二者意思不同。故选C。
3.B “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错误。根据原文“尝登姑苏之台……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来看,这一结论不是在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得出的。
4.答案 (1)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记述的是亭子的优美的景色,请您记述我修复这座亭子的缘由吧。
(2)我和子问谈到这些(观念),或许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下来写成这篇记。
解析 (1)“胜”,优美的景物;“所以”,……的缘由(原因);“为”,修复。
(2)“及”,到;“抑”,或许;“书”,记,记载。
5.答案 归有光认为历史上那些名园、功业都已经化为乌有,而苏子美及其沧浪亭却能够因记留名,可见他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是纪念苏子美,在精神上鼓舞当时和以后的士子。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理解其目的。
结合“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望五湖之渺茫……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可知,归有光认为历史上那些名园、功业都已经化为乌有,而苏子美及其沧浪亭却能够因记留名,可见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是纪念苏子美,在精神上鼓舞当时和以后的士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也就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记述的是亭子的优美的景物,请您记述我修复这座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南园,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南园的旁边修建了一个园子。到淮海纳土归宋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苏子美最初在园中建造了沧浪亭,最后和尚在这里住了下来。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古今变迁,朝代更替。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地方,子胥、文种、范蠡规划治理的地方,如今都已消失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之地,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趁势奢侈到超过自己的名分地位,广建宫馆苑囿,盛极一时;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看重。可见士人想要的垂名千载,不与世间事物一起消失,是存在的。
文瑛好读书,爱写诗,常与我们交往,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材料二:
子问住在长洲县的甫里,他是我的妹夫。我时常去探望他,我们在吴淞江上泛舟,游览白莲寺,在安隐堂休憩,想象天随先生的高风亮节,一起因感慨长叹,而子问每次出行都要带着《史记》。我年少时也爱读此书,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唯独子问认为我的话有道理。隔年不见,一旦相见都要问《史记》,不谈论其他的事。恰逢他的书室被烧毁,新修了一间书斋,名为花史馆。这是因为在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而又在书房中收藏《史记》,每天在书房里诵读,称人生如此就知足了,应该于世无所求了。
四季花草树木(的枯荣),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交替变化,其逐渐发展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人生在天地间,唯独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常常立于事情之外,而且不知停止。冷静地处于事情之外,看天地间万事万物,就像这庭中之花,在我们面前开谢罢了。自黄帝到太初年间,上下两千多年,我冷静地看待它,难道不像观看四季之花吗 而我和子问所共有的,不过百年罢了,以百年和两千多年相比,就像一瞬间,然而把身外之物占为己有,奔走钻营而不知停止,又怎么能观察世事如观察历史,观察历史犹如看花呢 我和子问谈到这些(观念),或许也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下来写成这篇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