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1 氓(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1 氓(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09: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 氓
基础过关练
(2024四川达州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         ,这是摆在每个诗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诗歌创新,认识要拔高: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要站在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的高度,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来理解诗歌的创新实践。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②传统文化博大精深。③外来文化对中国非常包容,兼收并蓄,不断求新求变。正是因为求新求变,才出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出现灿烂的汉唐文化,出现各个朝代相应的特色文化;正是因为求新求变,才保证了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让中华文化傲然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②         、推陈出新。
诗歌创新,生活要深挖:要深入生活,扎根民众,要从民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中去鞭苔假恶丑、颂扬真善美;④同时,感受时代的磅礴力量,提振国家和民族精神。当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这就需要我们创作出符合当代精神的新《诗经》。要创作出新《诗经》,一是必须在传统文化上再深入发力。坚定文化自信,诗歌才有出路。二是要敢于“喜新厌旧”,扬弃传统文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带来很多新行业新领域,更需要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三是诗人要洞察未来。事实上,很多诗人都是预言家,引领人类文明的方向。
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并进行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明珠”在该句中用了比喻手法,是喻体。
B.“血脉”中的“血”的读音应为“xuě”。
C.“鞭苔”应写作“鞭笞”,在该句中作谓语。
D.“喜新厌旧”一词在该句中属于贬词褒用。
(2024广东东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显露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 ① )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 ② )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 ③ )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儿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 ④ )万物的形体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4.“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蟀蟋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这几句诗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体现了汉语用词灵活、重视形象的特点,请对此简要说明。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年模拟练
一、(2024河南洛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桃 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形象塑造生动。用鲜艳的桃花来比喻女子的美丽,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女子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B.体现美学精神。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C.写法讲究。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由“花”到“实”再到“叶”,实际上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D.反映审美理念。女子既“尽美”又“尽善”,不仅有桃花般的美貌,还有“宜室”“宜家”的内在品质。
2.本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6分)
                             
                             
                             
                             
                             
二、(2024辽宁朝阳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①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②之。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④!秋风肃肃晨风⑤飔,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 ①问遗(wèi):馈赠。②绍缭:缠绕。③拉杂:折断,打碎。④妃呼豨(xī):叹息声,或以为表声文字。⑤晨风:鸟,或以为雉。⑥高(hào):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通过赠送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B.“拉杂”“摧烧”“扬”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的情感态度。
C.“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D.本诗通过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
4.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根据两首诗的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遵大路
《诗经·郑风》
  遵大路兮,掺①执子之袪②兮。无我恶兮,不寁③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④兮,不寁好也!
[注] ①掺(shǎn):执,持。②袪(qū):袖口。泛指衣袖。③寁(zǎn):召,招呼。④魗(chóu):嫌弃,抛弃。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无首无尾,诗人只选择了男子离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个小镜头。
B.诗中的女子呼唤着男子,不停地哭诉着“不要嫌恶丢弃我!”“多年相爱不能说断就断!”仿佛自己的一切辛酸、痛苦、挣扎、希望都凝聚在这两句话中了。
C.诗中虽然没有点明男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没有交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但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断定,男子和女子结婚多年,男子厌倦了女子。
D.本诗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诗人运用了呼告、反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古代平常而习见的画面,但却是活灵活现的。
6.联系《氓》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有何区别 (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一单元
1 氓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③中国对外来文化非常包容,兼收并蓄,不断求新求变。
解析 ①句,搭配不当。“中国”和“民族”主宾不搭配,应将“民族”改为“国度”。
③句,主客颠倒。结合上下文可知,本句的主体应为“中国”,客体应为“外来文化”,应将“外来文化对中国非常包容”改为“中国对外来文化非常包容”。
2.答案 ①诗歌如何创新 ②也需要与时俱进
解析 ①处,此处位于段首,为本段乃至全文的中心。结合下文“诗歌创新,认识要拔高”“诗歌创新,生活要深挖”可知,本文的论述对象是诗歌创新。再结合横线后面的“是……重要课题”可知,此处应填写带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故可填“诗歌如何创新”之类的内容。
②处,上文提到“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即需要传承中华文化。根据下文的“推陈出新”可知,此处在内容上应与上文形成递进,并和“推陈出新”的意思一致,即中华文化在新时代要有新的发展;在形式上应与上文的关联词语“既”相照应,与“既需要……”的句式一致,即也要填四字词语。故可填“也需要与时俱进”之类的内容。
3.B “读音应为‘xuě’”错误。“血”字有两个读音,即“xuè”和“xiě”。“xuè”多用于书面语,“xiě”多用于口语。本文中“血脉”属于书面语,故“血”的读音应为“xuè”。A.正确。“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把“诗歌”比喻为“明珠”,“诗歌”是本体,“明珠”是喻体。C.正确。“鞭苔”应写作“鞭笞”,在句中作谓语,“假恶丑”是其宾语。D.正确。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该词在文中指的是诗歌创作要“扬弃传统文化”,是对这一做法的肯定,属于贬词褒用。故选B。
4.C  诗句的意思是“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九月里它怕冷进了屋,十月里它躲到床下不再走”,写蟋蟀在不同月份里空间的转变。根据③处后文“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于幕后走向台前”可知,“蛐蛐儿”在移动变化,所以这几句诗出现在③处最恰当。
5.答案 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显春、夏两个季节色彩鲜明的特征。
解析 从语法上看,“堆红叠绿”中有两个字是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意为“红花”“绿叶”,这样的用法体现了汉语用词灵活的特点;同时,“红”“绿”二字主要从感官角度上凸显了春、夏两个季节色彩鲜明的特征,“红花”和“绿叶”簇拥在一起,形象突出。
6.答案 通感(比喻)。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解析 画波浪线的部分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这是运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感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使抽象的“虫声”变得清晰可感;同时,这也运用了比喻手法,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将虫声蔓延在整个“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氛围体现了出来。
所以,通感(比喻)手法的运用,恰当且巧妙,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三年模拟练
1.C “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错误,应是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
2.答案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树的花、果、叶的描写,赞美新娘的美丽贤淑,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从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出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
第二章表达对新娘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由此可知,这首诗三章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同时以桃设比,借助桃树生长的不同阶段来赞美、祝福新娘,联想巧妙而且形象鲜明。
3.C “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误。“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意思是: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引起鸡鸣狗吠,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 对兄嫂又如何解释 由此可见,这两句写的是女子的顾虑和动摇。
4.答案 本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由气愤到伤感到无奈。
《氓》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先怨恨,后悲伤,最终释怀。
解析 先看本诗,“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女主人公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后,爱的柔情化作恨的力量,愤然折断、砸碎、烧毁信物,表达了愤激、决绝的态度。“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愤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唏嘘长叹。
再看《氓》,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老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抛弃后的愤恨、决绝,内心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生。回忆往事,对照今天,当初的“信誓旦旦”被氓一手推翻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最终释怀。
5.C “但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断定,男子和女子结婚多年,男子厌倦了女子”说法绝对。诗的结尾戛然而止,留下了一大片画面空白,容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去创造、去丰富,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设想,绘出不同结果的精彩画面。
6.答案 ①本诗写出了女子的执着、痴情,刻画了女子依依惜别的情态。②《氓》中的女子则是自尊自爱、清醒且坚强的,她前期虽沉溺在爱情中,但在认识到男子的无情、善变之后便转身离去。
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与男子分别时依依惜别的复杂心境。结合这首诗的意思“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可知,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是执着、痴情的。
《氓》中的女主人公则是自尊自爱、清醒且坚强的。此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语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抛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