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 *孔雀东南飞并序
基础过关练
(2024山东德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②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③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④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1.下列各项中,和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刘兰芝辞别婆婆,足见其知书达礼,与“怒不止”的婆婆形成对比。
B.②段两个“誓”字表白心迹,表现出焦仲卿态度坚定,对爱情忠贞不渝。
C.③段“感君区区怀”后的感叹号改为句号,不能更好地体现刘兰芝此时的感动。
D.③段中加点的“见”字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字意义不同。
3.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2023安徽安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常常借助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因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的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② 。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结尾的祝颂之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③ 。如,《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别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三年模拟练
一、(2024吉林通化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行行重行行[注]
[汉]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 本诗是作于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作者不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行行重行行”极言其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道路阻且长”承上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
C.“胡马”“越鸟”两句运用拟人手法,传达出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表达了思妇对远行之人深沉的相思之情。
D.诗中两次出现“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强调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别离时间之长,匠心独具。
2.这首诗表达了对远行之人的思念,诗人以女性口吻来书写有什么好处 请联系时代背景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 ①蘼芜:香草名,叶子风干后可以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浅黄,素贵缣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弃妇、“故夫”和“新人”三人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各自的苦衷,人物对答富有感情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女主人公见到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关切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
C.“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故夫”明确告诉弃妇,新妻虽然不错,但他觉得“故人”更好,说明其有悔恨之意。
D.本诗借鉴了《诗经》《楚辞》的比兴手法,“上山采蘼芜”,用香草“蘼芜”比喻弃妇的美德,委婉含蓄地批评了“故夫”的有眼无珠。
4.比较《上山采蘼芜》《氓》《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简要分析她们有什么不同点。(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结发为夫妻①
无名氏
结发②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③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④,起视夜何其⑤。
参辰⑥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 ①这首诗是组诗《旧题苏武诗四首》的第三首,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②结发: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③嬿婉:和顺的样子。④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⑤夜何其: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⑥参(shēn)辰:二星名,泛指星宿。
5.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两句,笔锋陡转,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中。
B.“去去从此辞”中“去去”两字相叠,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
C.“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两句,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两句不同,前者没有后者情深。
D.“恩爱两不疑”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这对年轻夫妻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6.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都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各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主题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2 *孔雀东南飞并序
基础过关练
1.B 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焦仲卿比作磐石,将自己(刘兰芝)比作蒲苇。
A.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并且引出后文对世间女子的劝告。
B.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朝露,意思是生命如朝露般易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D.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青黑色的山背着雪,赋予静态的“苍山”以人的动态,是拟人;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将雪比作蜡烛,是比喻。
故选B。
2.A A.“足见其知书达礼”错误。①段写刘兰芝辞别婆婆,体现的是刘兰芝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B.正确。C.正确。D.正确。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被。故选A。
3.答案 ①运用铺陈(赋/铺叙/铺排)的手法;②写出了刘兰芝的聪颖贤惠和刘母对刘兰芝被遣的不理解,也表现了焦母的专横无理;③与诗歌开头刘兰芝的自述相照应。
解析 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刘母对刘兰芝的教导过程,从十三岁写起,一直写到十七岁刘兰芝嫁到焦家,运用了铺陈(赋/铺叙/铺排)的手法,写刘兰芝十三岁学会织布,十四岁学会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各种礼仪,表现了刘兰芝的聪颖贤惠。女儿被休是刘母没有想到的,这段话也体现了刘母对刘兰芝被遣的不理解。
如此贤惠的刘兰芝,却被婆婆休弃,也表现了焦母的专横无理。
文章开篇部分有刘兰芝的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画波浪线部分与诗歌开头刘兰芝的自述相照应。
4.答案 ①“信”指使者 ②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 ③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
解析 ①处,前文说“书”和“信”有区别,“书”指信件,根据后文举的例子“自可断来信”中的“信”指“说媒的使者”可知,此处可填“‘信’指使者”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后文举的例子“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哪里有空格,等等”可知,此处说的是书信的格式,故可填“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之类的内容。③处,语境说的是汉魏六朝的书札上下款格式与明清以来书信常见的格式不同,前一分句有“但”,此处应该用“却”呼应;再根据“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和后文举的例子可知,此处可填“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之类的内容。
5.答案 ①第一段:古代的书信文化十分讲究礼仪。②第二段:古代“书”“信”的区别,书信格式的不同。③第三段:古代书信的别称。
解析 第一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是说古人注重礼仪,第二句是说受礼仪影响我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书信文化,据此可概括出:古代的书信文化十分讲究礼仪。第二段中,前两句讲的是“书”和“信”的区别,后面的句子讲的是书信格式的发展变化,据此可概括出:古代“书”“信”的区别,书信格式的不同。第三段中,根据“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可概括出:古代书信的别称。
三年模拟练
1.C “‘胡马’‘越鸟’两句运用拟人手法”错,“胡马”“越鸟”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借飞禽走兽眷恋故乡暗喻思妇对远行之人的爱恋与相思。
2.答案 ①女性情感更为深婉细腻,以女性口吻来书写有利于表达丰富真实的内心感受。
②当时的女性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相对狭小、封闭,离别的生活往往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咀嚼相思之苦,以女性口吻来书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③女性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以女性口吻来书写更有利于赋予生活中的寻常事物真实细腻的情感,丰富诗歌的意蕴。
解析 ①“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行行”即行了又行,走个不停;“生别离”就是活生生地分离。 这里连续用了四个“行”字,不仅表现了出行之远(空间),而且表现了出行之久(时间),叠词的运用,契合女性深婉细腻的情感的流露。作者借女性口吻,将相思之情表现得形象鲜明,表达了女主人公丰富真实的内心感受。
②“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意思是说,分离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日渐消瘦,衣带也愈来愈宽松了。本诗作于东汉末年的动荡岁月,当时的女性受限于种种社会规范,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相对狭小、封闭。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别成为她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面对离别,她们只能在孤独中咀嚼相思之苦。诗人用女性口吻,将这份难以言表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读者为之动容。
③“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鸟兽尚且眷恋故土,何况人呢 女性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尤为敏锐,诗中的思妇捕捉到生活中的“胡马”“越鸟”眷恋故土的细节,赋予那些看似寻常的事物强烈的情感色彩,同时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3.A “通过弃妇、‘故夫’和‘新人’三人的对话”错误。应是“通过弃妇和‘故夫’两人的对话”。
4.答案 《氓》中的女主人公面对男子的反复无常,表现出果敢决绝的一面;《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刘兰芝面对婆婆的刁难,表现出勇敢、清醒且敢于反抗的一面;本诗中的女主人公面对“故夫”的喜新厌旧,则显得温和软弱。
解析 《氓》第三章,女主人公现身说法,规劝年轻女子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并指出爱情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女主人公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并指出这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氓反复无常;第六章,女主人公叙述幼年的相亲相爱和今日的离心,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氓》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孔雀东南飞并序》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和他们的反抗精神。“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等写出了刘兰芝对自己的婚姻有清醒的认识,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上山采蘼芜》是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等写弃妇关切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相较于前两首诗而言,本诗的女主人公则显得更加温和、软弱,没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5.C “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两句不同,前者没有后者情深”错误。“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两句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两句异曲同工,都显示了青年男女离别时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心情。
6.答案 两首诗都表现了夫妻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
本诗中“恩爱两不疑”一句为全诗的诗眼,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中夫妻的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孔雀东南飞并序》主要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表现二人的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
解析 解答本题,应结合两首诗所写的内容,通过相关诗句分析其主题及表现主题的方法。
两首诗都是爱情诗,都表现了夫妻之间的恩爱和他们对爱情的忠贞。《结发为夫妻》中,“恩爱两不疑”一句为全诗的诗眼,直抒胸臆,“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叮咛,表现出夫妻的恩爱与对爱情的忠贞。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其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尤其能表现人物形象,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等,以及二人殉情的行为,表现了二人的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