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5 阿Q正传(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24云南曲靖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花树映发、风景如画、游人熙攘的绍兴街巷,不时“邂逅”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他们是一个个、一组组① 的雕像:臂挎竹篮、身形佝偻、悲苦羞怯的祥林嫂;头戴破毡帽、弯腰驼背、拘谨麻木的老年闰土;身着破长衫、一脸落魄迂执、身形高大的孔乙己;表情张狂、愚憨狡黠无赖的阿Q、阿D们……每次猝然相遇,总会让人出神良久。那一刻,你会② 地想起小说里的那些场景,那些故事。在一次次的出神与回味里,你也会不断感念鲁迅先生的伟大。感念他用如椽巨笔,透过这一个个永恒的人物典型,记录下了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的影像,写下了另一种“无韵之《离骚》”。
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是穿透时空的。百年过去,在他的故乡,鲁迅文学的魅力化为游客的别样体验——既有回望过往的感叹唏嘘,又有乐赏今时的轻松惬意。这种抚今追昔、逸兴遄飞的丰厚沉潜的旅游体验感,或许是别处难以拥有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加点的词语“如椽巨笔”,如果换成“神来之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24广东六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心浮气躁之余,除了听听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以外,唯靠读书静心。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八篇小说,是鲁迅辗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四地而作。用时十四年左右。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太爱惜身体……在我看来,他并非厌世,而是身不由己。
一个将古书读透的人,写起拟古之作,可谓驾轻就熟。巧妙的架构,灵气飞溅的对话体,每读一遍,便激赏一次,让人爱不释手。
《故事新编》的脉络,分明是鲁迅的心迹。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非攻》篇,借墨子这潭深水,倒映出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再然后,以《出关》《起死》,涂抹出人生与社会的苍凉。
调皮的文笔、始终蓬勃着的少年气及沉浸式的浪漫,让这个早已故去、也曾壮怀激烈过的人,依然是我们的恩师和益友。如今,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仰仗他的冷峻和深远,让酷热笼罩的心头又一次享受清凉。
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太爱惜身体……”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C.“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D.“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着结构混乱、语意不通等问题,请加以修改,使之变成结构完整、表达流畅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三年模拟练
(2024浙江浙东北联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甲)
夜 颂①
鲁 迅
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②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有删改)
[注] ①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申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②“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
(乙)
阿Q正传(节选)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 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第二段叙述了夜给人带来的好处,像是覆盖在人身上的“天衣”,使人放松,使人获得温暖和安心。
B.“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一句中,“惊人”“真”“大”三个定语突出黑暗、残酷的程度之深重,体现了作者对黑夜无比憎恨的感情。
C.“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一句中,“光明”应为反语,即“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眼睛更加明亮的意思。
D.乙文选自《阿Q正传》“续优胜记略”一章,表现了阿Q欺软怕硬、畏强凌弱、猥琐无赖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在修辞上非常有特色:比喻精准形象,使人拍案叫绝;排比概括性极强,使文章简洁利落,掷地有声。
B.“一夜已尽……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此处突出凡俗的热闹、喧嚣,反衬下文“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C.甲文以全新的视角来构思全文,用“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来发现,透过黑暗却能获得真实的光明,反而光明中处处透露出虚伪和粉饰。
D.鲁迅的小说用词准确精当,“九分”一词准确勾勒出阿Q麻木、愚昧的嘴脸,意蕴深刻,尽收讽刺之效。
3.品味甲文写摩登女郎的手法与乙文写阿Q的手法,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概括。(4分)
4.有人说,《阿Q正传》是“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分析“喜剧性”和“悲剧性”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教材考点 疑难破P224 T1
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
(1)依据类型,寻找角度 喜剧性 表现 手法 语言 、 ,善于运用 、 、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挖苦。比如阿Q和别人发生口角、被人打、调戏尼姑后被骂等场景,大都运用了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方法,令读者不禁哑然失笑。
人物 阿Q本来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却偏偏有许多看不惯的人,可是他的每一次挑衅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不是遭受一顿毒打,就是遭到谩骂,自己则以“精神胜利法”得胜而归。小说中讲述了阿Q多次受到侮辱,然后用“精神胜利法”取胜,重获快乐。他的 、蛮横霸道、敏感禁忌、 等都使他显得可笑又荒谬。
情节 ,如他忌讳别人说他的癞头疮、摸小尼姑的头等情节,充满戏谑和讽刺意味。
悲剧性 人物 从阿Q的思想性格来看,他应该是被否定的;但是从他的社会地位和遭遇来看,他又是值得人们同情的。阿Q是黑暗年代里贫苦农民的代表,没有一个温馨稳定的家,没有接受过任何文化教育,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经济地位,没有受人尊重的资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氏,只是社会上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一生悲惨,正是那个时代 、奴性十足的国民的代表。
主题 阿Q挨打,本来阿Q是无辜的,大家认定就是阿Q的错,反而仿佛格外尊敬他。这是何缘故呢 一则怕他真是赵太爷本家,二则也如孔庙里祭祀用的太牢一般,虽与猪羊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正是这种迷信心理,使人们认为赵太爷必不会错。从这里,鲁迅先生便把社会上趋炎附势者的荒谬深刻地揭露出来了。鲁迅先生又由阿Q打了小尼姑而写到女人,更用反语“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来抨击男尊女卑的传统封建思想,寄寓了作者对 命运的深刻忧思。
情节 比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而打他嘴巴的情节,表面上看是一个喜剧性十足的场面,但实质上却是 的,说明阿Q地位之低下;又如最后写阿Q的结局时,虽然是用喜剧的手法写出,却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味,因为阿Q的一生是悲惨的,下场更是令人唏嘘。
环境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写了未庄贫穷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的故事。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毒害下形成的中国国民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顺受、自尊自大等劣根性,阿Q的悲剧是时代和 造成的。
(2)整合内容,规范作答
五年高考练
小说阅读之赏析叙述艺术
(2024新课标Ⅱ,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 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 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 这放了多久呀 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3.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
5 阿Q正传(节选)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惟妙惟肖 ②情不自禁
解析 ①处,“雕像”后的冒号标示提示下文,后文“臂挎竹篮、身形佝偻、悲苦羞怯的祥林嫂……表情张狂、愚憨狡黠无赖的阿Q、阿D们”举例说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描写得非常逼真,故此处可填“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②处,根据前文“每次猝然相遇,总会让人出神良久”和后文“想起小说里的那些场景,那些故事。在一次次的出神与回味里,你也会不断感念鲁迅先生的伟大”可知,此处是强调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给人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让人不禁想起小说里的场景、故事,故此处可填写“不由自主”。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2.答案 ①“如椽巨笔”用来称颂别人气势宏大的文章或杰出的写作才能;“神来之笔”指绝妙的文思或词句。前者更能强调笔力雄健,有分量。②鲁迅先生文笔犀利,通过典型人物记录国家和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椽巨笔”更能体现其思想之深刻。③“如椽巨笔”更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念和敬佩之情。
解析 如椽巨笔:像椽子一样的大笔。用来称颂别人气势宏大的文章或杰出的写作才能。强调文章的气势宏大或作者写作才能杰出。神来之笔:指绝妙的文思或词句。强调文思或词句的极巧妙。
根据原文“你也会不断感念鲁迅先生的伟大”“透过这一个个永恒的人物典型,记录下了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的影像,写下了另一种‘无韵之《离骚》’”“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是穿透时空的”可知,文中赞叹鲁迅先生的作品通过刻画典型人物来记录国家和民族的深重灾难,具有穿透时空的魅力,侧重于表现鲁迅先生的文章气势宏大、文笔犀利,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念和敬佩之情,而不是评价他的文思或词句。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3.C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标示语意未尽。A.标示引文的省略。B.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C.标示语意未尽。D.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故选C。
4.答案 《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句子中结构混乱、语意不通的地方。“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结构混乱,“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的主语应是“《补天》”,故应将“他写”删掉;“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缺少主语,应加上“他”,并与前面句子结构一致,可改成“《铸剑》篇,则是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然后整理句子,将其写成一个结构完整、表达流畅的整句。散句变整句,要先选定一个句子的句式作为基准句式,做到句式整齐。“《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两个句子句式相同,故可将“……篇,……他……”作为基准句式。然后按照基准句式进行变换,可以把“《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改为“《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把“《铸剑》篇,则是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改为“《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
5.答案 修辞手法:比喻。
构成: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里吹空调。
表达效果:①与开头“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唯靠读书静心”相呼应。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读鲁迅先生的书,仰仗他的冷峻和深远给予浮躁的自己精神上的镇静与愉悦。
解析 修辞手法:比喻。
构成:结合“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让酷热笼罩的心头又一次享受清凉”分析可知,画横线的句子本体是“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喻体是“在酷热的天气里吹空调”。
表达效果:结构上,呼应了开头“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唯靠读书静心”;内容上,吹空调在酷夏带给人的愉悦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而读鲁迅的作品也能让浮躁的内心沉静下来,带来精神上的镇静与愉悦,比喻修辞的运用,使这种抽象的感受更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三年模拟练
1.B “体现了作者对黑夜无比憎恨的感情”错误。根据原文“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可知,此处从相反的角度点明在白天反而“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白天不过是“黑暗的装饰”,是一切虚伪、遮掩、捣鬼和粉饰的代言人,而夜却是诚实的,是真实和本质的体现,选项曲解文意。
2.D “‘九分’一词准确勾勒出阿Q麻木、愚昧的嘴脸”错误。根据原文“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可知,这里的“九分”是相对于前文阿Q的“十分”而言的。结合原文可知,阿Q调戏小尼姑,欺负了比他更弱小的人,感到“十分得意”,而酒店里的人没有亲自动手,但也很“得意”,只是比阿Q的得意少了一分。作者用“九分”这个词语有力地讽刺了当时人们麻木、愚昧的状态,以及缺乏对弱小者的同情心的看客心理。
3.答案 甲文写人以勾勒为主,而乙文写人的手法多样。
甲文:运用细节描写和白描。对摩登女郎的速写虽然有走路、鼻尖冒汗、吐气等细节描写,但整体上是白描勾勒。
乙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通过阿Q挨打及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在阿Q与“假洋鬼子”、小尼姑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
解析 根据甲文“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可知,甲文写人以勾勒为主,对摩登女郎的速写虽然有走路、鼻尖冒汗、吐气等细节描写,但整体上是白描勾勒。
根据乙文“拍!拍拍!……早已有些高兴了”“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这断子绝孙的阿Q!’……阿Q十分得意的笑”可知,乙文写人的手法多样,通过阿Q挨打及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在阿Q与“假洋鬼子”、小尼姑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
4.答案 (1)幽默 诙谐 反语 夸张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喜剧性较强 落后而愚昧 国家民族 悲剧性 环境
(2)喜剧性:①表现手法方面,语言幽默、诙谐,善于运用夸张、反语、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喜剧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②人物方面,阿Q性格中的狡黠圆滑、争强好胜、自尊自大、蛮横霸道、敏感禁忌、容易满足、精神胜利等特点及其外在表现,都使人物显得可笑又荒谬。③情节方面,作品前面的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等章中,如阿Q不许别人说他的癞头疮,和王胡比虱子、摸小尼姑的头等情节,充满戏谑和讽刺意味。
悲剧性:①人物方面,阿Q是社会底层人物,地位低下、质朴愚昧、自轻自贱、忍辱屈从、保守狭隘、怯懦卑微、麻木健忘,他一生悲惨,下场更是悲剧,他正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昧、奴性十足的国民的代表。②主题方面,作者在幽默讽刺中,揭露、批判当时国民的劣根性,主题深刻,含意深远,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③情节方面,前面章节的喜剧性情节中也是悲喜交织、互相转换的,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被打的时候假想“儿子打老子”等。之后阿Q的命运越发悲惨,直至最后被杀时,悲剧意味浓厚。④环境方面,阿Q的悲剧是时代和环境造成的,辛亥革命不彻底,广大国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整个社会环境黑暗蒙昧。
解析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确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应满足以下条件:①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②选取的角度小、巧、新。如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时,可以赏析其语言特色,分析其在语言运用(用词、造句、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可以赏析其结构方面的特色,如其在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赏析其表现手法,如体会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的作用等。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紧扣文本”是指根据不同文本,进行不同的创意解读。如对于小说,要重点分析其在人物等方面的特点。“创新有‘度’”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随意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进行介绍、复述、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完整,语言简明、严谨。
五年高考练
1.D A项,“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错误,“面前”与“镜子里”的叶桃实指叶桃的两个身份,一个是陈千里熟悉的恋人,另一个是叶桃隐藏的身份。B项,“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错误,她喜欢吃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隐蔽地传递信息而刻意塑造的习惯。C项,“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错误,叶桃情绪失控是故意为之,她趁机让陈千里去找挑担小贩买桂花糖芋苗是为了传递信息。
2.C “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理解有误,他们只是因为小情侣之间闹别扭而觉得好笑,是对陈千里表示同情。
3.答案 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结合全文来看,“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不仅指叶桃先离开了上海去了南京,也指叶桃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还指叶桃因秘密工作而牺牲,先走一步。而“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不仅指虽然空间上分离,但相互牵挂的心却始终在一起;也指叶桃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但一直在影响和改造他的思想,最终引导他走上革命的道路;还指叶桃虽然牺牲了,但是她身上的革命精神会一直伴随、激励着陈千里。考生要注意从表层、深层角度回答,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内容,也要学会挖掘隐藏着的意蕴。
4.答案 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需要特别注意,从文本来看,这里的时间线索语句其实并不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而是既有叙述具体事件时的时间顺序,也有“现在想来”等当下时间,它是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不完全等同于以往的“时间线索”的作用。考生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读者感受等方面回答。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使主要故事情节脉络清晰,有层次感;时间线索也展现了陈千里逐渐知晓叶桃身份、对叶桃所从事事业的理解逐渐加深,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逐渐揭开叶桃的身份,使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且给人一种历史纵深感。
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之叙述艺术
一、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是如何展开情节的
2.小说的叙述方式是什么
3.请分析小说的叙述特色。
4.小说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二、常见答题角度
1.叙述角度/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析时加上人称的作用。
2.叙述方式/叙述手法:顺叙、插叙、倒叙、补叙、平叙。
3.叙述节奏:紧张、舒缓、集中紧凑等。
4.叙述语言:口语化、地域特色、典雅庄重等。
5.叙述技巧:看小说是否设置悬念,是否运用伏笔照应、铺垫、对比反衬、抑扬、侧面烘托等。
6.叙述安排: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