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8 茶馆(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24陕西铜川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于此,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或者不惜用“警告”这两个字:要成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可先别忽略了战士应有的铜筋铁臂啊。“白面”书生是含有些轻视的形容。深夜里狂吸着纸烟,或由激愤而过着浪漫的生活,以致减低了写作的能力,这岂但有欠严肃,而且近乎自杀呀!日本军人每日在各处整批地屠杀我们,①我们还要自杀么 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②笔粗拳头大,气足心才热烈。我们都该自爱自惜。成为铁血文人,在这到处是血腥与炮火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出怒吼。惭愧,我到时候非去休息不可,因为身体弱;我是怎样地期待着那大时代锻炼出来的文艺生力军,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把“白面”与“文弱”等等可耻的形容词从此扫刷了去,而以粗莽英武的姿态为新中国高唱前进的战歌呢!浪漫,为什么不可以呢 !然而我们的浪漫必是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那种磊落豪放的气概与心胸,必是坚苦卓绝,以牺牲为荣,为正义而战的那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以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项的卷发,为浪漫的象征,是死与无心肝的象征啊。
1.下列句子中的“拳头”与原文第②处画线句中的“拳头”,含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当你的拳头握得越来越紧,你能抓住的沙子就会越来越少。
B.过硬的部队,就必须有过硬的拳头。
C.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D.该项目是中国队的拳头项目,此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未曾失手。
2.有同学认为文中第①处画线句不够简练,故将其修改为下面的句子。你更欣赏原文还是修改后的句子 请简述理由。
我们不要自杀,要反抗,——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以强壮的身体支持坚定的意志。
(2024重庆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以下材料节选自《青年报》记者对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的采访稿)
记者:……文学价值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徐则臣:……我们都知道的那个观点:文学是人学。人学,人与世界之间可靠的关系,以及艺术,才是作品永葆青春的法宝。
记者:你讲得特别好。我都忘记了,你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里的高材生,理论和实践功底都非常深厚。作家里边,硕士、博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不过也有人说,当一个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关系不大,他们举出来的例子是高尔基、莫言等大家。①
徐则臣:车有车道,马有马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是学院里出来的,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这些学习和训练对我的创作大有裨益,一是给我一个宽阔和全面的文学史背景,另一个就是培养了我的问题意识。但这不是成为作家的必然途径。一个人只要足够开放、勤奋,阅读量充分,能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的路径且有所悟,② ,是不是学院派,都不重要。高尔基我不知道,莫言老师我接触比较多,就举个莫老师的例子吧。有一次我们聊年轻人的写作,我提到的几位“90后”作家莫老师都读过,莫老师提到的两位,很惭愧,他们的作品我完全不熟。别人作何感想我不清楚,当时我很震惊,前辈作家,诺奖得主,③ ,阅读范围都囊括了“90后”作家的最新创作。莫老师还把这些“90后”作家的写作跟前面几代作家进行了比较。这是个日常的小细节,我觉得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在采访活动中,采访用语有特定的要求和作用,这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所体现。请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讲得特别好”对记者接下来要说的话似乎毫无助益,可以删去吗
(2)访谈之前要了解采访对象,做好充分准备,为何《青年报》记者却说“我都忘记了”
三年模拟练
(2024辽宁大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正红旗下(节选)
老 舍
在亲友中,二哥福海到处受欢迎。他长得短小精悍,圆圆的白净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不松不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
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可是,他这个熟透了的旗人其实也就是半个。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而儿子居然学过油漆彩画,谁能说他不是半个旗人呢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他应该去当兵。可是,旗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于是福海二哥决定去学一门手艺谋生。
大哥不幸一病不起,福海二哥才有机会补上了缺。于是,到该上班的时候他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去做点油漆活儿,两不耽误。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
大姐夫觉得二哥当油漆匠不足为法。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
他很珍视这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他以为这种自由是祖宗所赐,应当传之永远。因此,他觉得福海二哥去当匠人是失去旗人的自尊心。
在我降生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大舅、大姐的公公和丈夫,都真着了急。他们都激烈地反对变法。大舅的理由很简单,最有说服力:祖宗定的法不许变!大姐公公说不出更好的道理来,只好补充了一句:要变就不行!事实上,这两位官儿都不大知道要变的是哪一些法,而只听说:一变法,旗人就要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了。
大舅已年过五十,小辫儿须续上不少假头发才勉强够尺寸,而且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看起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
大姐的公公很硬朗,腰板很直,满面红光。他每天一清早就去遛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尽管他这么硬朗,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他找了我大舅去。
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虽然变法是大事,但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
“云翁!”他听说此地无猫,把鸟笼放好,有点急切地说:“云翁!”
大舅听出客人的语气急切,却不便马上动问。他先去看鸟,而且相当内行地夸赞了几句。直到大姐公公又叫了两声“云翁”,他才开始说正经话:“正翁!我也有点不安!真要是自力更生,您看,我五十多了,可叫我干什么去呢 这不是什么变法,是要我的老命!”
“是!”正翁轻咳了两下,几乎完全没有音乐性。“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 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 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 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 应该!”
“咱们哥儿们没做过一件过分的事!”
“是嘛!真要是不再发钱粮,叫我下街去卖……”正翁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眼中含着泪,声音凄楚,“赛梨耶,辣来换!我,我……”他说不下去了。
老哥俩又讨论了许久,毫无办法。于是就一同到天泰轩去,要了一斤黄酒,几个小烧(烧子盖与炸鹿尾之类),吃喝得相当满意。吃完,谁也没带着钱,于是都争取记在自己的账上,让了有半个多钟头。
可是,在我降生的时候,变法之议已经完全作罢,云翁与正翁这才又安下心去,常在天泰轩会面。每逢他们听到卖萝卜的“赛梨耶,辣来换!”的呼声,都有点怪不好意思。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
大姐夫,在变法浪潮来得正猛的时节,佩服了福海二哥。他非常严肃地跟大姐讨论:“福海二哥真有先见之明!我看咱们也得想个法!”
“你有主意,就说说吧!”大姐说。
大姐夫惨笑了几声,说:“现而今,当瓦匠、厨子什么的,都有咱们旗人。”
“你打算……”大姐微笑地问。
“我看哪,我就当鸽贩子去,准行!甭多了,每月我只做那么一两号买卖,就够咱们俩吃几十天的!”
“那多么好啊!”大姐信心不大地鼓舞着。
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他没敢再和大姐商议,就偷偷撤销了贩卖鸽子的决定。
变法的浪潮过去了,他横眉立目地满街走,倒仿佛那些维新派是他亲手消灭了似的。同时,他觉得二哥是脚踩两只船,有钱粮就当兵,没有钱粮就当油漆匠,实在不能算个地道的旗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观察、反映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中写到了福海二哥做活时的种种表现,意在塑造一个从旧秩序中寻找出路的人物形象。
C.小说写到正翁等人受变法影响,不得不做出改变,如学小贩吆喝等,旨在突出旗人已开始自谋出路。
D.小说中人物性格鲜明,二哥和正翁等人面对时代浪潮的不同选择,揭露了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
2.关于本文和课文《茶馆》(节选)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个故事都以维新运动为背景,都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大姐的公公和松二爷都十分喜欢养鸟,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是清朝晚期没落旗人的典型。
C.本文以旗人为切入点,剖析了他们的生存状况;课文《茶馆》(节选)讲述了各色人物的生活变化,旗人只是其一。
D.本文侧重以描写和议论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茶馆》(节选)主要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
3.小说开头细致描写了二哥福海请安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4分)
4.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理解并赏析句子
(2024新课标Ⅰ,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 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 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 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鳃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2.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4分)
4.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8 茶馆(节选)
基础过关练
1.B 文中第②处画线句和B项的“拳头”含义最为接近,都用了比喻义,比喻本领、实力、战斗力等。A.指手指向内弯曲合拢的手,没有涉及比喻义。C.指手指向内弯曲合拢的手,没有涉及比喻义。D.比喻某个项目具有优势、竞争力强,与原文中的“拳头”的含义有所不同。故选B。
2.答案 (示例)我更欣赏原文。①原文中用了五个“我们”,更显亲近,更有助于在情感上团结“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②原文以相同的结构,强调“强壮的身体”“坚定的意志”与“我们”的从属关系,表明它们同等重要。③原文的语句更加顿挫有力,具有感召力与鼓动性。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如“我更欣赏原文”,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原文“我们还要自杀么 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中用了五个“我们”,更显亲近,上文说“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可见“我们”包括“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用五个“我们”更有助于在情感上团结“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而修改后的句子只用了一个“我们”,在情感表达上不如原文亲近。
原文中“强壮的身体”“坚定的意志”结构相同,并且与“我们”是从属关系,表明“身体”“意志”同等重要;而修改后的句子体现不出这种从属关系。
原文多用“我们”,语句更加顿挫有力,具有感召力与鼓动性;而修改后的句子感召力与鼓动性不如原文。
3.答案 ①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②有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是不是高学历) ③竟然有这么大的阅读量
解析 ①处,记者就“作家里边,硕士、博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不过也有人说,当一个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关系不大”的现实问题向徐则臣提问,后文“车有车道,马有马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徐则臣的回答,由此可知,记者是在询问徐则臣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故此处可填“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之类的内容。
②处,前面谈到“作家里边,硕士、博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此处横线后面“是不是学院派”对应“学院派”,那么横线处应对应“高学历”,故可填“有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是不是高学历”之类的内容。
③处,由前文“莫老师提到的两位,很惭愧,他们的作品我完全不熟”和后文“阅读范围都囊括了‘90后’作家的最新创作”可知,让徐则臣震惊的是莫言的阅读量之大,故可填“竟然有这么大的阅读量”之类的内容。
4.答案 (1)不可以删去。在访谈中,采访者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并随时给予积极回应。“你讲得特别好”就是对前文徐则臣所表达的看法给予积极回应,从而使访谈气氛更融洽,使接下来的交流更自然。
(2)此处“我都忘记了”不是真的忘记了,而是作为独立的插入语,转换话题,引起受访人注意,使交流更加自然顺畅。
解析 (1)不可以删去。“你讲得特别好”貌似对记者接下来要说的话毫无助益,但它对营造谈话的氛围有帮助,对顺利谈话有积极作用。因为在访谈中,采访者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并随时给予积极回应。“你讲得特别好”就是对前文徐则臣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从而使访谈气氛更融洽,使接下来的交流更自然。
(2)“我都忘记了”后面,先说的是“你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里的高材生,理论和实践功底都非常深厚”,然后自然引出下面的话题“作家里边,硕士、博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不过也有人说,当一个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关系不大……”。可见此处“我都忘记了”不是真的忘记了,而是作为独立的插入语,转换话题,引起受访人注意,使交流更加自然顺畅。
三年模拟练
1.C “不得不做出改变……旨在突出旗人已开始自谋出路”理解有误,正翁学小贩吆喝,并非真正做出改变,其实是表达若朝廷不发钱粮,自己将难以生活的心酸。
2.D “本文侧重以描写和议论塑造人物形象”错误,本文没有侧重议论,主要是以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答案 ①有助于塑造人物。“俯首急行”“双手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②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做油漆匠的行为形成反差。③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烦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旗人烦琐、独具风格的请安场景别开生面,让读者眼前一亮。
解析 结合“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可概括出第①点:有助于塑造人物。“俯首急行”“双手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
结合“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半个旗人呢 ”“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可概括出第②点: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做油漆匠的行为形成反差。
结合“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等可概括出第③点: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烦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
文本开头细致描写了二哥福海请安的场景,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旗人烦琐、独具风格的请安场景别开生面,让读者眼前一亮。由此可概括出第④点。
4.答案 ①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幽默。②反问。如“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 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 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 ”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③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
解析 结合“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可知,运用了比喻,把“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的大舅比作“断了线的风筝”,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幽默。
结合“‘是!’正翁轻咳了两下……‘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 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 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 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 应该!’”可知,运用了反问,“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 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 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 ”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
结合“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尽管他这么硬朗,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可知,语言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
五年高考练
1.B A项,“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错误。由文章第二段来看,父亲决定买牛主要是出于生产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而“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不想“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主要是“我”的想法。C项,“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与“‘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没有因果关系。D项,“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错误。文中所描写的“乱坟岗子”并未呈现出阴森怪异的氛围,由原文“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来看,“乱坟岗子”呈现的是愉悦闲适的氛围。且“有意”错,作者仅是客观陈述经历。
2.C “先抑后扬”错误。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所呈现的深刻细微的感知,同样表明“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与后文“我”的心理一致,并非“抑”。
3.参考答案 ①放牛满足了少年的“我”对英雄主义的渴望,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放松、自由,更贴近自然;②“几近”表明少年的“我”在放牛的经历中仍有些许遗憾,如雨中割草时不太好的感觉,以及“我”最终也没有成为预想中的“野孩子”。(每点2分)
解析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句话实际是指放牛对少年的“我”的重要意义。由第一段“我想和他们一样……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和最后一段“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等可知,放牛赋予了“我”放松与自由,让“我”更贴近自然和大地,融入乡野和集体。由第七段“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旁逸斜出的机会”和倒数第二段对坟地放牛、读书的记述可知,放牛满足了少年的“我”对英雄主义的渴望,让“我”忘记尘世喧嚣,沉浸于武侠小说世界,对开拓“我”的知识视野、提升“我”的文学素养、滋养“我”的精神世界等有重要作用。而“几近”一词则体现出些许遗憾:文中提到雨中割草的经历——“那感觉也不太好”;“我”本想成为和其他小伙伴一样的“野孩子”,却始终未能如愿。
4.答案 (示例1)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每点3分)
(示例2)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每点3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式题目,考生选择一个立场,给出合理理由即可。
如果选择“做到了”,可以从写作内容和写作态度的角度分析。从本文的内容来看,的确都是从少年的视角、心理出发,记录了当年的放牛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从作者流露的写作态度来看,他“就事论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欢忧乐是属于孩子的单纯的悲欢忧乐,是“意义”之外的悲欢忧乐,不对其进行拔高与美化。
如果选择“没做到”,可以从文本所属散文类型即回忆性散文出发来思考。那些在写作时被回忆筛选、过滤的少年往事,其实正是“意义”的表达。在文中作者已经或隐或显地说明了回忆中“放牛的意义”,即“规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机会”,是从上学、干农活、成为套车驾辕的“老把式”这些“规整”生活里暂时逃离,无拘无束地进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结合全文中多次出现的“现在”“当然后来我知道”“就算现在”等表述,可以读出作者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