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12*石钟山记(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12*石钟山记(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10: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 *石钟山记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焉
2.鼓
3.搏
4.始
5.得
6.而
7.余
8.自
9.然
10.之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余方心动欲还
古义:                             
今义:心跳;内心有所触动;动心,产生做某事的欲望。
2.空中而多窍
古义:                             
今义:天空中;属性词,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
3.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古义:                             
今义:水军。
4.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微风鼓浪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而此独以钟名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5.大石侧立千尺   
6.噌吰如钟鼓不绝   
7.不知其浅深   
8.事不目见耳闻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特殊句式:                             
译文:                           
2.得双石于潭上。
特殊句式:                             
译文:                           
3.石之铿然有声者。
特殊句式:                             
译文:                           
4.磔磔云霄间。
特殊句式:                             
译文:                           
5.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特殊句式:                             
译文:                           
6.而大声发于水上。
特殊句式:                             
译文:                           
7.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特殊句式:                             
译文:                           
8.古之人不余欺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特殊句式:                             
译文:                           
10.此世所以不传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1.余是以记之。
特殊句式:                             
译文:                           
六、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门头沟雷声轰隆,声如洪钟,不久暴雨便倾泻而下。(  )
2.我硬着头皮读完全稿,似觉明白了许多,上交审读意见时,又想表现一下,竟不知深浅,胡乱提了不少修改建议。(  )
3.我从乡下来到首都,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在这期间,我目见耳闻了不少国家大事。(  )
4.在现代史学训练中,讲述如何进行历史学术写作的课程和论著所在皆是。(  )
5.小朱与同学们相处总是自以为是,同学们都说他卓尔不群。(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散文新的风格。(  )
2.元丰七年,是庙号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古时常用的纪年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石钟山记》不只是游记,在作者登山临水的兴致中,文章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文中“        ,        ”两句总结事理,然后再加以反问,语气强烈,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心得。
2.《石钟山记》中,苏轼泛舟绝壁下,见到侧立千尺的大石,用比喻的手法刻画石头的怪异形状,渲染恐怖气氛的句子是“      ,      ”。
3.《石钟山记》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钟山,在其“心动欲还”的时候,“        ,        ”,使“舟人大恐”。
4.《石钟山记》中,苏轼乘小舟将进入港口时,发现水中大石能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        ,        ”。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李渤在潭上找到了两块石头,然后就“     ”;他认为李渤这样通过敲击石头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        ”,实在是见识短浅,让人觉得可笑。
6.《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      ,      ”,并由此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7.《石钟山记》中“        ,        ”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东游记·十四
袁中道
泊湖口,远望石钟、幞头诸山,所谓真山作假山者,恨不得游也。石钟二:一曰上钟,一曰下钟。叩之铿然生韵,自成宫商,迥异常石,故以钟名。而子瞻直谓水石相搏之声,此肣臆语①耳。及后自海南归,为人跋其所作《石钟记》云:“钱塘自灵隐至上、下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声。乃知庄生天籁,无所不在。”则亦自知其语之误矣。虽然,误赤壁而得一赋,误石钟而得一记,淋漓一时,芳润千古,其误何可及也!
以过珰关,尼②一日,看诸山出云幻甚。日暮,步柳林,入古庙,一叟煮茗共坐,说年来事,如天宝父老也。
(有删改)
  [注] ①肣臆语:主观臆断的观点。②尼:阻止,停止。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钟山得名由来与敲击石头所发出的声音有关。
B.作者并不认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得出的观点。
C.苏轼创作《石钟山记》时的状态是酣畅淋漓的。
D.苏轼两度作文失误,后继的作者都应引以为戒。
2.分析材料第二段画横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二、(2024黑龙江哈尔滨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①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 ①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②瀹(yuè):煮。
3.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指舍弃,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的“去”意思不同。
B.登,指五谷成熟,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登东皋以舒啸”中的“登”意思不同。
C.苟全,指苟且求全,“苟”字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苟有能反是者”中的“苟”意思不同。
D.适,指到……去,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适”意思相同。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6.材料中,苏轼有哪些具体做法能够体现出庄子超然于物外的思想
                             
                             
                             
                             
                             
三年模拟练
(2024辽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 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 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选自欧阳修《菱溪石记》,有删改)
  材料二: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氵贲,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选自苏洵《木假山记》,有删改)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行密俱起合淝——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2.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奇木异草与此石称——称心如意   
4.乃以三牛曳置幽谷——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5.又索其小者——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促织》)   
6.刘金者虽不足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7.何可胜数——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习题演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I此石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编民,意思是编入户籍的平民,说明刘氏之后已经没落,失去“富贵者”身份。
B.负,指靠着,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中的“负”词义不相同。
C.斧斤,泛指各种斧子,以斧子砍削,与《石钟山记》“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斧斤”意思相同。
D.理,指命运,与《六国论》“存亡之理”中的“理”意思不同,与现在的“道理”也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篇文章均借物说理,第一篇叙述了与奇石有关的事件表达感慨,第二篇借木假山的遭遇表达感慨。第一篇观点直露,第二篇含蓄委婉。
B.欧阳修认为刘金虽是武夫健卒,却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爱好斯文雅致,可能是因为功成志满、过于富贵、骄奢安逸才产生了如此雅兴。
C.欧阳修感慨人事兴废无常,怜惜石头令人喜爱却遭遗弃,于是将两石分别立在丰乐亭南北,以便滁州百姓游玩观赏,表现出其与民共赏的情怀。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逃脱了种种不幸的命运,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历水冲虫蛀形成山峰形状的木头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2)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5.材料一中的石头、材料二中的木,都有为人所取的现象,两位作者对于人“取”物的看法有何不同 (3分)
                             
                             
                             
单元群文阅读
以至情至性洗礼精神
选文一
(2024浙江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甲)
陈情表(节选)
李 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乙)
陈情表
简祖英
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以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①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于石、苞之殉国②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虏悉婴铁锧,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羝乌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邪!陛下又复甄录③,寄以民社④,此正臣陨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而匹夫无不获之愿。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愿,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
今臣年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益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有删改)
  [注] ①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在今广东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②石、苞之殉国:石指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苞指赵苞,鲜卑侵汉,把汉将赵苞的母亲、妻子作为人质,赵苞仍按时进击,他的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人杀害,鲜卑破后,赵苞葬母事毕,呕血而死。③甄录:甄别录用。④民社:此指人民和社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B.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C.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D.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伏,敬辞,用在动词前表示恭敬,如“伏惟”。伏惟,俯伏思量,多用于臣对君奏言。
B.拔擢,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语,指提拔、擢升。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改等,表示降职的词语有左迁、迁谪、除、逐等。
C.古代父亲去世叫“失怙”,母亲去世叫“失恃”,父母双亡则称作“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可婉称“见背”。
D.罔极,旧时用以颂扬父母养育子女无穷无尽的恩德,与《氓》中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中“罔极”的意义不相同。
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段(甲)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文段(甲)中句式工整,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文段(乙)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隐忍苟活的惭愧,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D.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年老衰颓,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
                             
                             
5.两文在陈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以选文(乙)第三段为例,分析简祖英是怎样陈情的。(3分)
                             
                             
                             
选文二
(2024辽宁沈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材料二: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有删改)
  材料三:
嗟乎!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士即负旷世逸才不得云海荡胸无以发其嶔崎历落之思飞扬跋扈之气。至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携惊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顾亦有时运不相值者。读书之子,闭置一室,目极千里,虽丘陵培,如蓬莱方丈,几望见之而已。山水无缘,文章有命,则奈之何。
(节选自尤侗《<天下名山游记>序》,有删改)
6.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士即负旷世A逸才B不得C云海荡胸D无以发E其嶔崎F历落之思G飞扬跋扈之气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绝,意为极,与《赤壁赋》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绝”含义不同。
B.形容,指形状,古今异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C.曾,意为竟,与《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含义相同。
D.生,同“性”,本性,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的“生”含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陵峡航道曲折、水流湍急、行舟惊险,世人多以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相告诫,而没有提及山水之美。
B.材料二以问答的方式揭示了水能滋养万物、随物赋形,虽百折千回但必定东流入海的特性。
C.尤侗认为才华出众者亲近山水可以激扬情思,借此创作的文章流传久远,反之则“行而不远”。
D.三则材料的作者都通过眼前之实景赞美自然,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生命思考。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2)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
                             
                             
10.柳宗元认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事物不能自彰其美,只有凭借人去发现与创造才可以真正获得美的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自然之美如何“因人而彰”。(3分)
                             
                             
                             
选文三
(2024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会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形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学习和背诵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开阔眼界、培养志气、修养品格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维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吃饱穿暖后,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某平台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该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次,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有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近5万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之情。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 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有感而发的,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过个困难,并最终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光明日报》2022年6月22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因此产生了功利思想,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B.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C.现存的唐诗,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及他的豪迈自信。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进行了有力的答复。
C.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D.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其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1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著名学者顾随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4分)
                             
                             
                             
15.学校将举行“走进唐诗”系列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6分)
                             
                             
                             
                             
选文四
(2024天津北辰区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2分)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秋风徐徐,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爿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①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辋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 此时此刻,我似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篇辞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作者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止不折腰 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坦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文假,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自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他被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怎么就不曾崩溃过 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一片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 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 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你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 岂会报答不了陌生人一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 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 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②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其内心的“漠漠然”相契合。
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渊明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C.陶潜精神上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E.文中①②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解说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潜的高度赞美。
1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8.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 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19.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 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20.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的含意 (4分)
                             
                             
                             
单元写作任务 说真话,抒真情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重要的选择,比如选择什么高考科目、未来从事什么职业等。请就你的未来发展,给你的父母写一段话,谈谈你自己的选择及理由。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150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时代,我们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选择。比如小明就纠结着,他刚接到入伍通知书,他想到军营的熔炉里锤炼自己,争取未来在国防事业上报效国家。可是他妈妈却想让小明考上大学,毕业后回到她身边工作,她说:“我的年纪是不大,我只有一个想法——养儿防老。”小明再三思忖,特别是学过了《陈情表》后,不再纠结,作出了选择。
请结合材料,以小明的身份给他妈妈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2 *石钟山记
基础过关练
一、
含糊 模糊不清
二、
1.①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 ②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③语气词,无实义 ④从哪里 ⑤于是
2.①激荡,掀动 ②击鼓 ③特指击鼓进攻 ④弹奏
3.①击,拍 ②攻击
4.①副词,才 ②最初,当初 ③开始,开端
5.①得到,获得 ②能,可能 ③得当,合适 ④同“德”,感恩、感激 ⑤满足 ⑥应当
6.①连词,表示顺承 ②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③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④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7.①剩余,多余 ②我 ③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
8.①自己,自身 ②介词,从 ③原来,本来 ④自然 ⑤连词,假如,若
9.①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 ②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③指示代词,这样
10.①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指示代词,指代前文所说的声音 ③助词,相当于“的” ④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三、
1.内心惊恐。
2.中间是空的。
3.船夫。
4.两个词,其,代词,指代石钟山得名由来;实,事实,这里指事情的真相。
四、
1.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
2.使动用法,使……发声
3.名词作动词,命名
4.名词作状语,乘着船
5.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6.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
7.形容词作名词,深浅的程度
8.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9.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五、
1.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们)发声,何况是石头呢!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潭上)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
译文:在潭边得到了两块石头。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铿然有声”置于名词“石”之后。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石”。
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
4.特殊句式:省略句,“云霄间”前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云霄间)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于)云霄间磔磔”。
译文:(在)云霄间发出磔磔的声响。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山谷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
译文: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笑的声音。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水上)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而大声于水上发”。
译文:但是(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7.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那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声音;那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的声音。
8.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余”置于动词“欺”之前。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译文: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9.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译文:士大夫始终不愿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绝壁的下面。
10.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是”置于介词“以”之前。正常语序为“余以是记之”。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次的经历。
六、
1.  声如洪钟:说话声音洪亮,其响如大钟。此处用错对象。
2.√ 不知深浅:形容做事分不清主次,不明事理,行为冒昧。
3.√ 目见耳闻:亲眼看见的,亲耳听到的。
4.√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5.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后面的“卓尔不群”矛盾,不合语境。
七、
1.√
2.  “庙号纪年法”错,应是“年号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错,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神宗是其庙号。
八、
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2.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3.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
4.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
5.扣而聆之 自以为得之矣
6.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7.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片段阅读练
1.D “后继的作者都应引以为戒”错。由“淋漓一时,芳润千古,其误何可及也”可知,作者并没有告诫后人的意思,而是称赞苏轼的两次失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2.答案 运用一连串动词,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写出了作者行程受阻后在当地的一系列悠闲活动,写了作者所看到的诸山风云变幻的景观,以及在古庙中与老人煮茶共坐、谈古论今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景人文的喜爱之情,也抒发了作者的闲适自得之意。
解析 画横线部分用了“过”“尼”“看”“步”“入”“坐”“说”等一连串动词,“尼一日”“步柳树”“入古庙”等短句与“看诸山出云幻甚”“一叟煮茗共坐”“如天宝父老也”等长句组合在一起,使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这些动词连在一起,将作者在珰关受阻之后,在当地的一系列悠闲活动简洁明快地记述下来,景美、人雅、谈吐不凡,作者对当地风景人文的喜爱之情和闲适自得之意,洋溢在字里行间。
[参考译文]
停泊在湖口,远望石钟、幞头各山,所谓的真山叫作假山的那座山,遗憾没能够前去游玩。石钟山有两座:一座叫上钟山,一座叫下钟山。敲击山石,发出响亮的声音,产生韵律,自然形成音乐,与寻常的石头很不一样,因此用钟来命名。但苏轼直接说是水与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这是主观臆断的观点。等到从海南回来后,给别人所写的《石钟记》写跋,说道:“钱塘江自灵隐流到上、下天竺,流经两山之间,巨大的山石众多委积,状如牛羊,它们发出的声音空荡荡的,真像钟发出的声音。这才知道庄子笔下的天籁之声,无处不在。”于是也知道自己所说是错误的了。虽然这样,误认赤壁写成了一篇赋,错识石钟写成了一篇游记,一时间酣畅淋漓,流芳百世,润泽千古,但他的失误有谁能比得上呢
因为经过珰关,被阻拦了一天,看众山冒出的云彩特别奇幻。傍晚,走进柳林,进入古庙,一个老者正在煮茶,与他坐在一起,说起以前的事,那老者如同天宝年间的长者。
3.答案 BEG 
解析 “处之期年”省略主语“余”,作谓语;且“而”是连词,引出下文,应位于句首,故“而”前B处断开。“貌”是“加丰”的主语,“发”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故E处断开。“者”一般放在句末,故G处断开。故应在B、E、G三处断开。
4.D A.舍弃/同“弆”,收藏。B.特指五谷成熟/上。C.苟且/假如,如果。D.“意思相同”错误。恰好/到……去。故选D。
5.答案 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
解析 “见”,表现,引申为“说明”;“所往”,到达的地方;“盖”,大概。
6.答案 苏轼叙述自己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解析 材料中“治其园圃,洁其庭宇……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曰:乐哉游乎!”等,作者叙述自己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参考译文]
我从杭州调到胶西任职,放弃了乘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居住用彩绘雕饰墙壁的华美住宅而蔽身在简陋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而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初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是,案件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形貌更加丰满,而头上的白发,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我)修整这里的花园菜圃,打扫这里的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作为苟且求全的计策。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时常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纵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 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瞰潍水,(不禁)慨然长叹,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非常安稳,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跟随我来这里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黏黄米酒,煮糙米饭吃。大家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起事,起兵
2.竟然,虽然
3.符合,相当
4.拖,拉
5.搜索,寻求
6.值得
7.尽
习题演练
1.答案 ACF 
解析 “及其后世”作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故A处断开。“至于”表示另提一事,通常置于句首,故“至于”前需要停顿,故C处断开。“子孙泯没而无闻”是主谓结构完整的句子;“况”为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一般位于句首,故“况”前需停顿,故F处断开。
2.D B.靠着/背。D.错误。文中加点的“理”与《六国论》“存亡之理”中的“理”意思相同,都指命运。故选D。
3.D “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错误。由原文“而荒江之氵贲,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可知,这些木头并不都是幸运的。
4.答案 (1)那些出奇的事物,被丢弃埋没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把它们取走。
(2)树木生长,有的刚长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就死了,幸运的长到可以作为栋梁的时候就被砍伐了。
解析 (1)“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句,应为“奇物”;“幽远”,形容词作名词,幽暗荒远之处;“耳目”,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去”,离开。
(2)“蘖”,泛指始生的草木及草木嫩芽;“殇”,未成年而死;“拱”,两手合围,表示大小粗细;“夭”,夭折。
5.答案 ①欧阳修认为不必取走,只要能够欣赏即可,希望“富贵者”不要因好奇而将石据为己有。②苏洵认为“木”能够被发现,被拿走,是一件可喜之事。表明人才被发现值得庆幸。
解析 材料一“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的意思是:能够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要取走它(而占为己有)呢 由此可知,欧阳修认为对于名石不必取走据为己有,只要能够欣赏就足够了,希望“富贵者”不要因好奇而将石头据为己有。
材料二“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的意思是:被喜爱它的人拿去,强行制成了假山,这样以后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远离遭斧子砍削的灾难了。由此可知,苏洵认为“木”在经历波折之后能够被发现,被拿走,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作者借物喻人,表明人才被发现的现象值得庆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略微小一些,但形状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其中最大的那块,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所以得以独自存留在这里。每当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传说那是昔日将领刘金的宅第,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金是伪吴政权时显贵的将军,与杨行密一道从合淝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原本是个武夫悍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骄矜于富贵之后的逸乐和欲望才这样的吗 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与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普通百姓,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感慨人事的兴废无常,又因这块大石头让人喜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用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放置。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嬉戏游乐的好去处。
那些出奇的事物,被丢弃埋没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把它们取走。啊!刘金这个人虽然不值得称道,然而也可以说是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 等到他死后,(他的宅院)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何况那些希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的人呢 这些石头的命运可以用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而那喜好珍奇之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能够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要取走它(而占为己有)呢
 材料二:
树木生长,有的刚长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就死了,幸运的长到可以作为栋梁的时候就被砍伐了。(还有)不幸的被大风拔起,被水冲走,有的被折断了,有的烂掉了。(还有)幸运的没有被折断,也没有腐烂,被人们认为是有用之材,而遭受到斧头砍削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浮沉,最终被埋没,不知道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受到水流冲击和虫子蛀蚀之后,有的形成了像山一样的形状,被喜爱它的人拿去,强行制成了假山,这样以后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远离遭斧子砍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凉的江边,像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 不被好事的人发现,而是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了的,哪能够数得过来呢 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不幸的了。
我家有一座三峰头的木假山,我每次想到它,就怀疑这中间存在一种命数。况且它在发芽的时候没死,在长成两手合围粗细的时候没死,长到可用作栋梁的时候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没有被折断,也没有有烂掉;没有被折断,也没有烂掉,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致遭受斧子砍削的灾祸;而是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没有让樵夫农民当作柴火烧了,最终到了我的手里,那么它的命运似乎不能用偶然来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