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5.2 *边城(节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5.2 *边城(节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10: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24安徽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五凤溪古镇紧邻淮口,雄踞沱江边的王爷庙为凤头,金凤、白凤等以凤为名的五条街道为凤躯、凤翅、凤尾,再加上四周的五座山岗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展翅冲霄之凤,令人不禁感叹:五凤溪真是A       呀!①黄水河穿镇而过,汇流于在此折身向东的沱江,又紧邻简阳,当地人称“边城”。②五凤溪在汉唐年代就已成为沱江上游重要的转运点,高峰时每天有上百艘船只运载物资往返于重庆、宜宾、泸州各地,挑夫们翻山越岭往返相距五十公里的成都。③遥想旧日里大江之上桅樯林立,船号渔歌此起彼伏,街旁小溪涓涓清幽,青瓦屋舍B       ,古刹钟磬佛音缭绕。④夜幕降临,船工苦力、贩夫走卒,在半边街蜂拥而至,穿梭其中。有的卸下白天的疲惫,走进酒馆,要一碟小菜,来一碗米酒,伴随月光品味人生;有的窜入戏楼,苦中作乐于勾栏瓦舍间。岸上C       ,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江中渔火点点,仿佛天上跌落凡间的星辰,那该是怎样的市井气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一个该谁发言,请你站起来说话。
B.该你家的钱,我们一分也不会少的。
C.明天出去踏青,不下雨该有多好呀!
D.天也不早了,孩子们也都该回家了。
(2024浙江宁波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4.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薄薄的凄凉”,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请分析其妙处。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翠翠觉得缺少了什么,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忍受不住生活太平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三年模拟练
(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做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地移着,云影慢慢地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地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小男孩子,手脚齐用地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 ”
女孩子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屋顶接连屋顶,有晒衣服被单的,把竹竿撑得高高的,在微风中飘飘如旗帜。晒楼前面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像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种的有油菜,菜花黄澄澄的,如金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小孩北生望到有两匹马跑了,就狂喜地喊着:“小姨,小姨,你看!”小姨望了他一眼,用手指指楼下,这小孩子懂事,恐怕下面知道,赶忙把自己手掌掩到自己的嘴唇,望望小姨,摇了一摇那颗小小的头颅,意思像在说:“莫说,莫说。”
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糊糊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城还在被围,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 ”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地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儿,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地,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地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地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地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注]回来了。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地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姐姐说:“怎么办 北京应当来信了!”
外面传来声音:“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偏偏斜斜地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道:“谁在问谁 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 ”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有删改)
[注] 卜课:占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四段描写景色,被单飘扬、葡萄藤发芽、小河流淌……给人以清新自由与温和宁静之感。
B.北生望见马跑后狂喜叫喊,又“赶忙”掩住嘴,“望望”小姨,表明家庭处境使北生敏感而胆怯。
C.小尼姑提篮子到河边洗青菜、捣衣裳的场景,看似日常却营造出一种安闲、平和的美好意境。
D.焦灼地等待着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生病的母亲与懂事的岳珉都在努力地编造梦境,给对方以希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对小城的描绘,同作者在《边城》中写茶峒一样,都通过自然风光、人情风俗展现了现实之外的乡土生活。
B.本文叙事巧妙,情节一波三折,呈现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世界,即沉静的少年世界与苦难的成人世界。
C.本文以第三人称叙述,主要通过岳珉的有限视角,将外面世界和家中变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紧凑的整体。
D.本文结尾突转,将如旗的影子和父亲坟上的旗帜联系起来,隐含期待无望之意,增强悲剧色彩,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
3.本文多次提到“风筝”,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文中“风筝”的深层含义。(6分)
                             
                             
4.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读此文,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 请你以“《静》中的‘矛盾’”为话题,写一个发言提纲。(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边城(节选)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A名副其实 B鳞次栉比 C人声鼎沸
解析 A处,强调五凤溪的名字与当地的实际景象相符合,可填“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B处,横线所在的句子和后面的“古刹钟磬佛音缭绕”形成对仗,内容上应是形容“青瓦屋舍”密集,可填“鳞次栉比”。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C处,结合后文“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可知,此处突出岸上人声嘈杂热闹,可填“人声鼎沸”。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2.B ②处下句介绍五凤溪是沱江上游重要的转运点,与对联中的“通衢”“沱水”“码头”联系紧密。故选B。
3.C 文中加点的“该”,加强语气。A.动词,按次序等应当轮到。B.动词,欠。C.加强语气。D.助动词,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当如此。故选C。
4.答案 这两处“薄薄的凄凉”体现了语言诗意化的表达。
①化无形为有形。“凄凉”是翠翠的情绪,本是无形的,而以“薄薄的”修饰,把无形的情绪有形化。
②体现了情景的交融统一。第一处“薄薄的凄凉”,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视觉、听觉、嗅觉交融,祖父忙碌,无暇陪伴,让翠翠感觉到淡淡的孤独,而“桃花色的薄云”、杜鹃的叫声、空气中的“泥土气味”“草木气味”“甲虫类气味”等也都是淡淡薄薄的,与翠翠隐约、朦胧的孤独感是统一的。
③体现了情景的矛盾反差。第二处“薄薄的凄凉”与照样温柔、美丽、平静的黄昏形成反差。黄昏“照样温柔,美丽,平静”,日益成熟的翠翠面对这熟悉的景象,感到寂寞和惆怅,在矛盾与反差中折射了翠翠内心隐约的期待和憧憬,然而事实却始终如一,有凄凉的意味。
解析 联系上下文可知,祖父“忙个不息”,无暇陪伴翠翠,面对“照样”的“黄昏”,一成不变的“日子”,翠翠感受到淡淡的孤独与悲凉。“凄凉”是翠翠的情绪,“薄薄的凄凉”将无形的情感有形化,用“薄薄的”来形容“凄凉”,让这种情绪跃然纸上。这种表现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不仅准确地传达了翠翠的情绪,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情绪。
情景的交融统一。第一处“薄薄的凄凉”,将翠翠内心的孤独与外在的视觉、听觉、嗅觉紧密结合。祖父“忙个不息”,无暇陪伴,让翠翠感受到了淡淡的孤独,文中有“桃花色的薄云”“只杜鹃叫个不息”“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等,与翠翠隐约、朦胧的孤独感相交融,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情景的矛盾反差。“黄昏照样温柔,美丽,平静”,这些景物、声音、气味也都是淡淡薄薄的,翠翠面对这熟悉的景色,却感到“薄薄的凄凉”,她的内心隐约期待着什么,希望那个人能来改变这一切,让她的生活不再那么单调。然而,事实却始终如一,黄昏还是那个黄昏,凄凉也依旧凄凉。这种反差,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失落。在这种矛盾与反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翠翠内心隐约的期待和憧憬,以及其无法实现的无奈和失落,有凄凉的意味。
化虚为实、情景交融,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作者在这里用两处“薄薄的凄凉”,展现了其文章语言的诗意化特征。
5.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文中的三个“好像”强调了这是翠翠的内心感受,是一种不确定的、隐约的感觉。
②原文是三个独立的句子,句子内部短句居多,使得句子层次更丰富,更能体现翠翠复杂、朦胧的心绪;原文的行文节奏是缓慢的,与语段的整体风格更为一致。
③原文中,“好像眼见到……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都是先陈述具体的情况,再陈述结果,结构一致,更为协调。
解析 原文使用了三个“好像”来强化翠翠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不确定的、隐约的感觉,既像是她对过去的回忆,又像是她对未来的憧憬。在这种不确定中,读者感受到了翠翠内心的柔软与细腻。这种手法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深入了解翠翠的内心世界和她所经历的情感波折。
原文是三个独立的句子,句内运用了“但不成”“忍受不住”等短句,丰富了句子层次,进一步体现出翠翠复杂、朦胧的内心世界;三个“好像”缓缓地展现出翠翠的内心活动,与整个语段节奏缓慢的行文风格更为一致。
原文后两个句子都采用了“好像……,……”的句式,先陈述具体的情况,再陈述结果,结构一致,更为协调。
三年模拟练
1.B “表明家庭处境使北生敏感而胆怯”错误。由原文第六段“小姨望了他一眼,用手指指楼下,这小孩子懂事,恐怕下面知道,赶忙把自己手掌掩到自己的嘴唇,望望小姨,摇了一摇那颗小小的头颅,意思像在说:‘莫说,莫说。’”可知,应是表明北生懂事,担心惊扰到楼下的病人,而非“敏感而胆怯”。
2.B “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小说淡化情节,以主人公岳珉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描写,尤其是展现出的宁谧祥和的田园风光,使文章富有散文韵味。
3.答案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①脱线风筝不知从何处来,坠往何处,象征岳珉一家人无依无靠、不知何去何从的处境。②飘摇不定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即父亲死去,等待没有结果。③偏偏斜斜地滑过去的风筝象征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饱受离乱之苦。
解析 由“多次提到”“富有意味”可知,“风筝”是本文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风筝的特点,联系文本内容分析“风筝”的深层含义。
①结合“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地移着,云影慢慢地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可知,脱线风筝不知从何处来,坠往何处,象征岳珉一家人无依无靠、不知何去何从的处境。
②结合“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地溜过去”可知,飘摇不定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即父亲死去,等待没有结果。
③结合“女孩岳珉抬起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偏偏斜斜地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可知,偏偏斜斜地滑过去的风筝象征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饱受离乱之苦。
4.答案 ①诗意的田园和丑陋的战争。小说中风景暂时沉静、清新怡人,但农村的和平静穆必然会被战乱毁掉。②家庭的期盼与失望。战争中,几个女人热切期盼家人的帮助从而避难,却不知父亲已亡,希望落空,前途难卜。③家庭的温馨与母亲病重的悲惨命运。母亲卧病,家人相互体谅、温情关怀,但终究抵不过命运,母亲即将走向死亡。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描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其实是对农村生活的理想化刻画,表达出现实中战争对原来和谐生活的破坏,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拨弄。
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汪曾祺对《边城》的评价来理解“《静》中的‘矛盾’”,也就是分析作品带给人的“温暖”和“悲剧感”,二者是同时存在的。
①诗意的田园和丑陋的战争。结合“屋顶接连屋顶,有晒衣服被单的,把竹竿撑得高高的,在微风中飘飘如旗帜。晒楼前面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等内容可知,小说中描写楼顶所见景色,即被单飘扬、葡萄藤发芽、小河流淌、绿草如茵、花朵缤纷,给人以清新自由与温和宁静之感,但这种美是暂时的,因为战争的存在,农村的和平静穆必然会被战乱毁掉。
②家庭的期盼与失望。结合“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地笑着……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等内容可知,战争中,几个女人热切期盼家人的帮助从而避难,在焦灼地等待着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生病的母亲与懂事的岳珉都在努力地编造梦境,给对方以希望,却不知父亲已亡,希望落空,前途难卜。
③家庭的温馨与母亲病重的悲惨命运。结合“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地笑着……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等内容可知,母亲卧病,家人相互体谅、温情关怀,但终究抵不过命运,母亲即将走向死亡。
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结合“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等内容可知,将如旗的影子和父亲坟上的旗帜联系起来,隐含期待无望之意,增强悲剧色彩。作者描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其实是对农村生活的理想化刻画,表达出现实中战争对原来和谐生活的破坏,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拨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