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群文阅读
感时忧国 聚焦人民悲欢
选文一
(2024吉林长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狗之晨[注]
老 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嗬,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处处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快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 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回了回头,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 耳朵又微微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溜墙根往前走。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卫。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地跑。
看见了:小花,嗬,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 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地在家门口坐着,连叫也不敢叫。大黑的身份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使他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地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出出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地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 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噘着巴巴地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自己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前,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巴巴地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大黑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精神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有删改)
[注] 出自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狗之晨》。本篇小说发表于1933年,老舍感时忧国,揭露问题,透视现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黑认定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这与结尾形成呼应,同时也表明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
B.大黑对小花的爱并不是真诚坚定的,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
C.“觉得自己伟大而重要”的大黑极重视名字中的“大”字,因为这寄予了老太太对他的厚望。
D.大黑知道了门外是送信的邮差,依然做出“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其敢打敢拼,护主心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了一只狗在一个早晨的活动和心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却起伏有致,变化多端。
B.小说在描写大黑时运用对比手法,在变化着的情境中,大黑时而自鸣得意,时而尴尬难堪。
C.小说题目中的“晨”字,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
D.老舍的文字,仿佛凌空挥舞、柔韧有力的一条鞭子,可起到“刮骨疗毒,治病救人”之效。
3.文中画横线部分反映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简要分析。(4分)
4.老舍认为“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则有更高的企图。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更高企图的幽默”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选文二
(2024湖南长沙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哨探兵
李健吾
村外大道旁,石砌的斜坡上,有一个小茶馆。一天下午,两位服装不同、似乎非一样职业的人,在那里吃茶。①谁也不理谁,都不讲话。他们全疑心生暗鬼,以为谁都清楚谁的底细。其实,他们并不相识,谁也是谁的生客。屋里很静寂,只有啜吸浓茶的微响。
主人倚在门旁,眼睛向外直直地望着,他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主顾,好像在吃力地思索。
一位客人咳嗽几声,斜瞥了桌旁那位一眼,耸了耸肩,好像自语似的嗫嚅着:“唉,明天,明天还不知怎样呢。”
“是啊,我们并不是神仙。”那位搁下茶碗,不在意地答着。于是自语的客人好像不放过这个开始似的,向前移近些,不露声色地道:“先生,你何处公干 ”
那位并不以为唐突,端起茶碗,暗暗地从头到脚将邻客打量了一下,用诚实不欺而带忧愁的口气缓缓道:“不要见笑,我没有正经本事,开一间小铺子,做点小本经营。我姓郑……不敢问,你高就什么呀 ”
他立即向郑商弯了弯腰,面上透出可爱的笑容,迅忙答道:“我是外省人,姓赵,来投奔乡亲,不过那位朋友不知去了什么地方。你没有在军队当过差吗 ”
这句话吓了姓郑的一跳,心里突突不已,但是他仍旧很镇静,拘谨地摇了摇头。他一面照常喝茶,一面细察赵某的姿态。他站起来,坦然向邻客斟了碗茶,微表敬意,然后坐稳,低声道:
“不,我从来没有干过军营的差使。不是吗 打仗是很怕人的。”
赵某叹了口气:“天下事就数这残忍了。我是一个胆小鬼,就连枪声——”
屋外吹起一阵和煦的微风。从斜坡四望,似乎万物宁静,生气勃勃,做着和平的梦。而主人无精打采,头俯垂胸前,他几乎忘记了还有主顾在屋里喝茶。
这时屋里茶客全不说话了,在默然饮茶中间,都感到情绪的起落。他们以为这是一个意外的甜蜜相逢,从未有过的友谊和同情。②“他真是个老实人。”郑某这样想着。同时,赵某也想:“他实在比谁都有趣。”
“掌柜,再泡壶茶来!”
主人为叫声唤醒,四面张望,以为听错了。他应了一声,一步一步挨到茶桌前,慢慢地换了壶茶,那苍白的稀发如蓬草一样。
“真快要开仗了吗 ”主人忽然想起一件大事似的,冲口问两位茶客。
那两位茶客一齐折转身,诧异地望着主人,显然这个触动了他们的隐怀。
“是,快开战了。”赵某回道。
主人摇了摇头,只低低地、颤索地长叹一声。
这立刻引起茶客们的好奇心来,不觉全注意于这奇怪而有胆力的老人。高岗以外,无论村镇,无论贫富,好像全在狮爪下嘶咽,慌慌忙忙地躲避厄运,唯独他,还开着茶馆,多么不可思议!客人重新向屋子各处观察着,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很静寂。
“你为什么不远避 有什么丢不开吗 ”
老人似乎很难受,闭住下陷的眼睛,点了点头。他右手指着窗外,从苍白的嘴唇里发出悲咽的细声:“我舍不下这些地方。”
窗外金波似的麦穗,一望无涯。靠近麦田有棵娇小的松树,树影下是一座新坟头。
“那是我儿子的新坟,啊,前天我亲自埋的。他是让恶棍打死的,没有向我说半句离别的话。为什么我要逃走呢 我舍不下麦子……去年我孩子帮我种的……孩子……”
两位茶客坐不住了,眼光闪闪,强忍住火爆的性情,看着那可怜的老人。
“看,那恶棍来啦!”主人忽然哆嗦着站了起来,喘吁不已。
进一个人来,骄戾地直挺挺立在屋子的中心,似乎谁也没有看进眼中。他挤了挤眼,摇摆到茶客中间,故意失足踩在他们的脚上,摆出一副得意的模样,端茶就喝,尽性哈哈大笑。③两位茶客不言语,彼此会意地望了望。他们几乎同时解松衣扣。
老人蜷在墙角,好像失去知觉的样子。这种待救的衰弱的呼吸,似乎有力地挑动着茶客的沸血。他们静静的,等待动手的机会。
恶棍刚要转向老人,突然茶客们扔掉外褂,像飞鸟似的,直扑向恶棍。但是恶棍毫不容让他们,两臂平平将他们推开,预备伸拳还敬。赵某往后一闪,从腰间拔出手枪,瞄准了恶棍的咽喉。此时郑某的手枪也飞快地擎到手中。
恶棍大惊,半步不敢前行。忽然,他灵机一动,微微惊讶地呼道:
“哈,你们不是仇敌吗 ”
两位义愤的兄弟愣住了,彼此警醒地凝视起来。就在这时,恶棍纵步跳出,飞奔而逃,隐隐还可听见他得意的笑声。
阳光从窗户射进来,映照得两位茶客军服的铜扣、肩章都闪闪发光。
两人各自将手枪装插原处。回到桌前,你望一望我,我望一望你,默默无语。他们不同式不同色的军服都很刺目,原来一个是这边的哨探兵,一个是那边的哨探兵。
老人从暗陬爬起,重新泡了壶热茶,向他们道谢,又拾起外褂,拍去灰尘,送到他们桌前。④他们各自穿起掩饰军服的外褂,脸色通红,谁也不好意思抬头看谁一眼,茶桌中间仿佛有条十分显明的界线。这无形的界线是什么 谁也说不明白,可是中间的确有些东西隔着。
屋外的风大起来,好像吹醒了两个茶客。他们几乎同时站起来,付清了茶钱。
他们仍旧不相识的模样,不前不后地走出茶馆。老人送出馆门,高声祝道:“愿你们打胜仗,打胜仗。”
两位哨探兵走下土坡。不久,一个转身向东,一个径往西去。
一九二四年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乱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很难得。这两个哨探兵为了任务而来到茶馆,两人都显示出了机警而且善于伪装的一面。
B.茶馆主人不顾战火燎原之势,忍受恶棍的剥削,固守在茶馆不愿搬离,原因之一是他的儿子被恶棍打死后埋在了这里。
C.随着恶棍揭开真相,两位士兵看似亲近的关系也突变为敌对关系,两人一时被投入尴尬、无奈而又痛苦的境地。
D.小说两次写屋子里“很静寂”,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哨探兵的主观感受,表现出他们的慌张、警惕。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一线一事,情节单一,场景固定。故事全程发生于一个茶馆,以茶馆主人的所见所闻串起发生在两位哨探兵身上的情节,使作品更具真实感。
B.小说中两位哨探兵互相试探的过程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斜瞥”“不在意地答着”“不露声色地道”“暗暗地……打量”等使分别伪装成商人和投奔乡亲未果的外省人的两位哨探兵的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中作者通过设置舞台化的“茶馆”空间,以精练的人物互动和事件发展,集中展示了不同的小人物在战争之下的遭际和不同的心理状态。
D.小说在结尾设置悬念。同样是行走,看似是走向各自的阵营,但事实上,未来究竟如何,作者在结尾留下悬念,提升了文本整体的叙事效果,丰富了故事发展的可能性。
7.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两位哨探兵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心理活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8.有评论家认为《哨探兵》这篇小说是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富有“戏剧味儿”的有思想价值的作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评论家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选文三
(2024天津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2分)
从山峦到海洋(节选)[注]
迟子建
①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
②《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
③那片春天时会因解冻而变得泥泞、夏天时绿树成荫、秋天时堆积着缤纷落叶、冬天时白雪茫茫的土地,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少年时进山拉烧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粗壮的大树上发现怪异的头像,父亲对我说,那是山神的形象,是鄂伦春人雕刻上去的。生活在我们山镇周围的少数民族住在夜晚时可以看见星星的撮罗子里,夏天乘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皮大哈(兽皮短大衣)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猎。他们喜欢骑马,喜欢喝酒,喜欢歌唱。在那片辽阔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充满活力,同时又是那么寂寞。
④那片被世人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在没有被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持续的开发使那片原始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而受害最大的是被我们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当很多人来到根河市,想见证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我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就在这个时候,我的朋友艾真寄来一份报纸,是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命运的一篇文章,写她如何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艾真在报纸上附言:迟子,写吧,只有你能写!她对我的生活和创作非常了解,这种期待和信任令我无比温暖和感动。
⑤去年五月,有一周的时间,我是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聚集的达尔文市度过的。在海滨公园里,我相遇最多的是那些四肢枯细、肚子微腆、肤色黝黑的土著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地上饮酒歌唱。那低沉的歌声就像盘旋着的海鸥一样,在喧嚣的海涛声中若隐若现。当地人说,政府对土著人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他们有特殊的生活补贴,但他们进城以后,把那些钱都挥霍到酒馆和赌场中了。他们仍然时常回到山林的部落中,过着割舍不下的老日子。我在达尔文市的街头,看见的土著人不是坐在骄阳下的公交车站的长椅前打盹,就是席地坐在商业区的街道上,在画布上描画他们部落的图腾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更有甚者,他们有的倚靠在店铺的门窗前,向往来的游人伸出乞讨的手。
⑥在悉尼火车站宽敞的候车大厅里,我遇见一对大打出手的土著夫妻。女的又哭又叫,疯了似的一次次地扑到男人身上,用她健硕的胳膊去打那个酒气熏天的男人。他们没有一件行李,女的空着手,男的只提着一个肮脏的塑料袋,里面盛着一团软软的豆腐渣似的东西。他不躲闪,也不反抗,任女的发泄。很快,他们周围聚集了一些白人的围观,脸上呈现的大都是遗憾的神色。警察拉开了土著女人,而那个男人,已经被打得唇角出血,他蜷缩在一根柱子前,哀哀地垂着头。女的哭泣着,大声抱怨着什么,匆匆而过朝她瞥上一眼的过路人的表情都是漠然的,可她却说得那么凄切、动情。她的诉说就好像是为站台上不时传来的火车的鸣笛声融入一种和弦似的。男人站了起来,走到女人面前,递过那个塑料袋,对她说,吃一点吧。我这才明白那里面的东西是食物。女的推开他,让他走开。可男人很有耐性,又一次次地靠近她,满怀怜爱地把那个塑料袋递到她面前。
⑦这幕情景把我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觉得一阵阵心痛!他们大约是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为此而困惑和痛苦着的人!归国后,我写了一篇短文,其中的一段话表达了我内心的感触: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⑧后来,我去了根河市。城郊定居点那些崭新的白墙红顶的房子,多半已经空着。那一排排用砖红色铁丝网拦起的鹿圈,看不到一只驯鹿。驯鹿下山圈养的失败和老一辈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使猎民一批批地回归。我追踪他们的足迹,连续两天来到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那歌声听上去是沉郁而苍凉的,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在那无比珍贵的两天时间中,我在鄂温克营地喝着他们煮的驯鹿奶茶,看那些觅食归来的驯鹿悠闲地卧在笼着烟的林地上,心也跟着那丝丝缕缕升起的淡蓝色烟霭一样,变得迷茫起来。由于森林植被被破坏,如今驯鹿可食的苔藓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们虽然回到山林了,但搬迁频繁。他们和驯鹿最终会往何处去呢
⑨回到根河,我去探望因腰伤住院的画家柳芭的母亲。我不敢对躺在病床上的虚弱的她过多地提起柳芭,只想静静地看看养育了一位优秀画家的母亲。当我快要离开的时候,她突然用手蒙住眼睛,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柳芭太爱画画了,她那天去河边,还带了一瓶水,她没想着去死啊。是啊,柳芭可能并没想到要去死,可她确实是随着水流消逝了,连同她热爱的那些绚丽的油彩。我的眼前突然出现了在悉尼火车站所看到的土著男人一次次地把食物送到妻子面前的情景,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我无比动情,以至于在朝医院外走去的时候,我的眼睛悄悄蒙上了泪水。
⑩我觉得找到了这部长篇的种子,这是一粒沉甸甸的、饱满的种子。我从小就拥有的那片辽阔的林地就是它的温床,我相信我一定能让它发芽和成长的。到了年底,创作的激情已经闪现,我确定了书的标题——《额尔古纳河右岸》。
(有删改)
[注] 本文是迟子建为其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所作的跋。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篇说作品的诞生要先有种子后有泥土,意在引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的诞生是特别的。
B.朋友艾真给作者寄报纸并附言,希望作者叙写被边缘化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表达了对作者的期待与信任。
C.文章第⑦段中说“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表达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令人深思。
D.文章第⑧段中描写猎民的歌声“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意在表现鄂温克人因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而哀愁。
E.文章以“作品的诞生”为线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内容充实,意蕴丰厚。
10.文章第②段“《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其中“泥土”的含义有哪些 (4分)
11.文章插叙作者在澳大利亚的一段生活经历,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2.请赏析文章结尾的画线句“我觉得找到了这部长篇的种子,这是一粒沉甸甸的、饱满的种子”的内涵。(4分)
13.假设“额尔古纳河”地区将进行旅游开发,请你为当地文旅局提两条建议。(4分)
选文四
(2024山西阳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大河畔的阡陌之舞
苏雨景
驱车行驶在黄河北岸这片辽阔大平原上,植物的清气、泥土的腥气透窗而来。没有了山的阻隔,视域格外开阔。远处,白云在道路尽头缓缓飞升;近处,旺季的作物青葱一片。路边的果园里,桃子将熟,隔着田垄似乎都可以闻得到丝丝香甜。三三两两的农人劳作着,太阳在他们的手上、脸上涂满了古铜色。
此行并非一时兴起。几年前,我曾到访商河,并目睹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秧歌表演。之所以说规模不大,是相较当地动辄百人的秧歌演出规模而言的。其时恰逢农忙,农民出身的秧歌队员们都在忙着抢收抢种,能聚起来的人不多。然而,这场规模不大的演出,却令我们感叹不已。从队员们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汗渍不难看出,他们也都是刚刚从田间地头赶来,放下手里的农具,换上秧歌的行头。可锣鼓点一响,眼里的疲惫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光。他们奔腾起舞,令人不禁联想,在商河鼓子秧歌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卷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在战胜洪水或击退外敌时,就是这样兴高采烈的吧 在岁稔年丰时,就是这样欢呼雀跃的吧 这秧歌里,有风雨交加的岁月,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那次的商河之行,在我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不久前,响应中国作协“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走进了商河大地,来到殷巷镇三帽村。
三帽村由帽杨、帽张、帽石三个自然村组成,是鼓子秧歌的发源地之一。在与殷巷镇文化站李主任、三位村书记及村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但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关于秧歌的起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
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自古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清代傅泽洪主编的《行水金鉴》中有载,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商河县整体地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小洼更是数不胜数。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说。面对来之不易的丰收年,人们激动的情绪无以表达,抄起身边的农具舞之蹈之,又是多么合情合理。
漫长的旧时光里,虽生活多艰,而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却如原上草,春风一吹,便生机一片。年年岁岁,人们在秧歌中安放自己,在秧歌中点燃自己,秧歌镌刻在当地人的骨血中。
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古老的鼓子秧歌非但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湮灭,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臻昌盛,焕发动人神采。1955年、1980年商河农民鼓子秧歌队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1992年,在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近百名专家认为,鼓子秧歌强悍遒劲,磅礴恢宏,是“我国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这次会议使在民间盛行但在专业舞蹈界却寂寂无闻的鼓子秧歌,带着泥土的芳香,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1996年,商河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河鼓子秧歌一步步迈向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先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中国非遗春晚、中国民间艺术节、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各类大型活动的演出,并到访十余个国家。
谈到1980年的那次调演,年过花甲的村民孙念俊拿出一张泛黄的合影,让大家辨认哪个是他。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照片上风华正茂的孙念俊已是满头风霜,我问他,还扭秧歌吗 他立马认真地更正我:“咱们商河叫‘跑’秧歌,‘扭’太斯文,只有这个‘跑’字才配得上鼓子秧歌的野劲儿、疯劲儿。”他还说,自己会跑下去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轻易放下。
石立军是几位村民中比较健谈的一位,他说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几乎是一村一风格。但总体上分为“插伞”“举伞”“扛伞”三大流派,有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伞的大气、鼓的浑厚、棒的灵巧、花的优美与丑的诙谐相得益彰,亦刚亦柔,亦庄亦谐。鼓子秧歌还有很多阵图,类似军队阵形,因为在古代,血与火洗礼下的商河人民骁勇尚武,这种尚武之风与民间舞蹈相蕴相融。村民田吉山说,商河县960多个村庄,除了在田间做农活儿,村民们的休闲时间大多用在跑秧歌上。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没有不会跑秧歌的。只要鼓子一敲,秧歌随时随地可以舞动起来。聊到这里,田吉山向我展示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锣鼓喧天,几十位村民聚在一起,有手举伞盖的,有腰系彩绸的,有老人,有妇孺,他们沉浸于秧歌之中,怡然自得。
村民说,现如今,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滋润了,秧歌已经成了村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见、村村有。秧歌对于商河人来说,不仅是重大活动上的“特色大餐”,更是寻常烟火下的“家常便饭”。外地人喜欢跳广场舞,商河人喜欢舞秧歌,外地的孩子们做课间操,商河的孩子们舞秧歌。
谈及孩子舞秧歌这个话题,帽石村的石书记有些兴奋。他说,为了推动“非遗”进校园,不论农活多忙,他们都坚持每周走进校园,手把手、脚踩脚地教孩子们舞秧歌。孩子们增强了体质,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帽杨村王书记表示,学校不仅自编了鼓子秧歌教材,还时常组织校园表演,没有专门的乐队,校长老师齐上阵,也能把那些鼓、锣、钹、镲玩得像模像样。
在商河,像石立军、田吉山这样肩负“非遗”传承重任的人还有很多,三里庄村的王宗来就是一位。然而,对王宗来的采访并不顺利,我到商河时,他正在济南的工地施工,我回济南时,他又风尘仆仆返回了商河。时间上的完美错过,并不影响我们电话里“一见如故”。王宗来的父亲王承华,是1980年进京参加民间艺术调演的12位农民秧歌队队员之一。耳濡目染下,王宗来也渐渐成长为商河鼓子秧歌的中坚力量,并被授予“市级非遗传承人”称号,演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上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讲台。2017年,王宗来等人赴瑞典参加华人庆典,从中华大地走来的阡陌之舞在当地引发了极大轰动,这让王宗来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内涵。
如果说,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商河鼓子秧歌是一条逶迤绵延的大河,“努力地传下去”,就是这条大河源远流长的主因。
采访的过程中,商河县文化馆的徐老师多次发来微信语音。她说,从1980年到2023年,县里共举办了四十届鼓子秧歌会演。数百支秧歌队伍、数万名秧歌队员齐聚一堂,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演出、兄弟姐妹齐上阵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果哪个村没有组队参加会演,整个村庄就会感觉颜面扫地,如果哪个家庭没有成员披挂上场,整个家庭会觉得脸上无光。可以说,是人民赋予了鼓子秧歌生机与活力,是鼓子秧歌赋予了人们希望和力量。
返程途中,我的耳边依然回响着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眼前依然浮现着一张张黝黑质朴的面庞。高天之下,厚土之上,大河之畔,稼穑之间,一群可歌可敬的农人,正身披风雨的丝绦,胸怀命运的跌宕,且歌且舞,从历史的烟尘里走来,又大踏步向着未来走去。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0日)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前往三帽村调查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民间艺术大都典籍不载,所以无据可考。
B.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几乎是一村一风格,但是都有“插伞”“举伞”“扛伞”的秧歌表演形式。
C.因为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一直在和洪水进行不屈的抗争,所以三种秧歌起源说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抗洪”说。
D.商河秧歌不仅蕴含了劳动人民在漫长多难的历史岁月中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还彰显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运用了多种感官和视角描绘了北方黄河北岸的开阔辽远的农耕图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下文写秧歌表演做了铺垫。
B.村民孙念俊认真更正了“我”关于“扭秧歌”的说法,他用一个“跑”字就恰当概括出了商河鼓子秧歌的特点。
C.文章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和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商河人民对鼓子秧歌的无限热爱。
D.本文结尾处气势迭起,运用想象的手法,将有魂有魄的艺术形式与大河之畔有血有肉的农民紧紧融为一体。
16.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处“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7.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表示,要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请你根据贾平凹的观点,分析本篇散文的写作特点。(6分)
单元写作任务 语言的锤炼
1.从修辞运用的角度细读本单元的课文,并写一小段鉴赏文字,分析修辞运用的妙处。不少于100字。
2.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B A.“同时也表明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于文无据。结合原文内容可知,老太太是大黑的主人,大黑的饮食由老太太提供,所以大黑对老太太更多的是倚仗与服从,而大黑是否忠诚,根据文中内容无法判断。C.“因为这寄予了老太太对他的厚望”错误。结合原文“假如不服从她,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等分析可知,老太太对大黑并没有寄予厚望。D.“敢打敢拼,护主心切”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大黑欺软怕硬,知道了门外是送信的邮差,依然“扑着往外咬”,是狗仗人势,想在主人面前表现一番。故选B。
2.C “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错误。“晨”确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脱离文本与作者原意。小说着力揭示病态社会现实,作者的态度倾向于批判,而非乐观。
3.答案 “哎呀四眼。活该”反映了大黑由担心到幸灾乐祸的心理变化。四眼曾经帮助过大黑,所以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大黑不免有些担心四眼;随即大黑想到四眼比自己亲近小花,心中嫉妒,于是变为幸灾乐祸,心中痛快。
解析 由“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可知,四眼曾经帮助过大黑,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说明大黑不免有些担心四眼。
由“小花,嗬,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 ”“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使他把友谊完全忘了”可知,大黑嫉妒四眼比自己亲近小花,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活该”说明大黑幸灾乐祸,心中痛快。
4.答案 ①心理描写幽默,如“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动作描写幽默,如“大黑”夹着尾巴溜着墙根往前走;语言幽默风趣,如“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情节生动幽默,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②通过刻画大黑的形象,暗讽国人,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解析 心理描写幽默,小说中多处对大黑的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他对别的狗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 ……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 ”“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出出气吧!”“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 ”。动作描写幽默,如写大黑走路的特点,“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溜墙根往前走”“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语言幽默风趣,如“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情节生动幽默,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大黑观看大狗打架等。
尽管小说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叙述语言、故事情节幽默,但其中明显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小说中大黑的形象其实就是当时许多中国人的形象,作者通过对大黑这一形象的刻画,暗讽国人,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想以此唤醒麻木的国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5.D “表现出他们的慌张、警惕”错误。“屋里很静寂,只有啜吸浓茶的微响”和“客人重新向屋子各处观察着,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很静寂”这两处环境描写只表现出哨探兵的“警惕”,没有表现出“慌张”。
6.A “以茶馆主人的所见所闻串起发生在两位哨探兵身上的情节,使作品更具真实感”不正确,本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并不是以茶馆主人的所见所闻串起相关情节,不能达到“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的效果。
7.答案 ①处,猜测对方的身份,揣摩自己的身份是否被识破。②处,觉得对方可以信任。③处,内心默契,决定联手制服恶棍。④处,让恶棍逃脱且暴露身份后的尴尬、无奈、自责。
解析 ①处,由后文“他们全疑心生暗鬼,以为谁都清楚谁的底细”可知,此处表现了他们猜测对方的身份,揣摩自己的身份是否被识破。
②处,由前文“他们以为这是一个意外的甜蜜相逢,从未有过的友谊和同情”可知,此处表现了他们觉得对方可以信任。
③处,由后文“他们几乎同时解松衣扣”“他们静静的,等待动手的机会”“茶客们扔掉外褂……擎到手中”可知,此处表现了他们内心默契,决定联手制服恶棍。
④处,由前文“恶棍纵步跳出……得意的笑声”“两人各自将手枪装插原处……他们不同式不同色的军服都很刺目,原来一个是这边的哨探兵,一个是那边的哨探兵”可知,此处表现了他们让恶棍逃脱且暴露身份后的尴尬、无奈、自责。
8.答案 (示例)①民族性:小说植根于民族土壤,茶馆这一环境的设置反映了民族风俗,茶馆老板有安土重迁的民族心理。②戏剧化:叙写了两位化装的侦察兵从互探军情到倾力合作再到各走一方的戏剧化情节。③思想价值:揭示内战给社会、给民众造成了种种苦难,同时也表现了普通士兵能恪守良知与道义。
解析 ①由原文“这立刻引起茶客们的好奇心来,不觉全注意于这奇怪而有胆力的老人。高岗以外,无论村镇,无论贫富,好像全在狮爪下嘶咽,慌慌忙忙地躲避厄运”“老人似乎很难受,闭住下陷的眼睛,点了点头。他右手指着窗外,从苍白的嘴唇里发出悲咽的细声:‘我舍不下这些地方。’”等可知,小说植根于民族土壤,茶馆这一环境的设置反映了民族风俗,茶馆老板有安土重迁的民族心理。
②由原文“一位客人咳嗽几声,斜瞥了桌旁那位一眼……那位并不以为唐突,端起茶碗,暗暗地从头到脚将邻客打量了一下……”“两位茶客不言语,彼此会意地望了望。他们几乎同时解松衣扣”“他们仍旧不相识的模样,不前不后地走出茶馆……一个转身向东,一个径往西去”等可知,小说情节呈现“戏剧化”,小说叙写了两位化装的侦察兵从互探军情到倾力合作再到各走一方的戏剧化情节。
③由原文“那是我儿子的新坟,啊,前天我亲自埋的。他是让恶棍打死的,没有向我说半句离别的话。为什么我要逃走呢 我舍不下麦子……去年我孩子帮我种的……孩子……”“赵某往后一闪,从腰间拔出手枪,瞄准了恶棍的咽喉。此时郑某的手枪也飞快地擎到手中”等可知,小说揭示内战给社会、给民众造成了种种苦难,同时也表现了普通士兵能恪守良知与道义。
9.CD C.“表达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令人深思”错误,撕裂“鲜活生命”与“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形成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的虚伪面孔。D.“意在表现鄂温克人因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而哀愁”错误,描写猎民的歌声“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意在表现鄂温克人因生活环境变迁而迷茫的哀愁。
10.答案 ①作品产生的基础。②作者从小就熟悉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赖以生存的那片辽阔的土地。③他们的民族文化。④他们安定、快乐、充满活力又寂寞的生活状况。
解析 ①从文学作品产生的角度来说,此处是比喻,“种子”是创作的意图,“泥土”指作品产生的基础。
②具体而言,作者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源泉和基础,是其从小熟悉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赖以生存的那片辽阔的土地。
③更进一步,那片辽阔的土地上,有鄂温克人独特的、长时间传承的民族文化。
④这种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则指向当前鄂温克人的生活状况,就是鄂温克人传承着安定、快乐、充满活力的传统,但是在新的社会时期发生了变化,又夹杂着一丝寂寞。
11.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作者描写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存困境,表达了怜爱与包容等真情,与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生存困境形成映照,突出了鄂温克人在现代文明碾压下凄切悲苦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关于人类文明进程中弱小民族遭遇现代文明碾压的内容,强化了作者对弱小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遭遇困境的忧虑之情。②从结构上看,插叙的这部分内容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痛苦生活,为下文作者归国后前往根河市了解鄂温克人的新生活做铺垫。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
从内容上看,由插叙部分“我相遇最多的是那些四肢枯细、肚子微腆、肤色黝黑的土著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地上饮酒歌唱。那低沉的歌声就像盘旋着的海鸥一样,在喧嚣的海涛声中若隐若现”“在悉尼火车站宽敞的候车大厅里,我遇见一对大打出手的土著夫妻……递到她面前”“这幕情景把我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觉得一阵阵心痛”等内容可知,作者描写了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生存现状,表达了怜爱与包容等真情,与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生存困境相映照,突出了鄂温克人在现代文明碾压下凄切悲苦的生活状态;由“他们大约是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为此而困惑和痛苦着的人”等可知,文章通过插叙关于人类文明进程中弱小民族遭遇现代文明碾压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和厚重,不仅鄂温克人有这样的遭遇,还有其他民族有这样的遭遇,这是具有普适性的。同时,由“我只觉得一阵阵心痛”可知,作者对弱小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遭遇困境的忧虑之情也因此愈加凸显。
从结构上看,插叙部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关于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痛苦生活,如“而受害最大的是被我们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当很多人来到根河市,想见证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我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同时为下文作者归国后前往根河市了解鄂温克人的新生活做铺垫,如“后来,我去了根河市……使猎民一批批地回归”。
12.答案 表层含意: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种子”指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即作者对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身处困境的弱小民族命运的悲悯之情,对其在困境中互相怜爱、包容及其顽强精神的赞美。深层含意:抒发了作者对日渐衰落的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和对其发展前途比较迷茫的隐忧。
解析 表层含意: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以“种子”比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创作意图,那就是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鄂温克人生存现状的经历和在澳大利亚的见闻带来的感受,激发了作者对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身处困境的弱小民族命运的悲悯之情,以及对其在困境中互相怜爱、包容及其顽强精神的赞美之情。
深层含意:鄂温克人的遭遇和处境,不是个例,而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这种情况,鄂温克人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虽然日渐衰落,但是作者仍然对其深深依恋着,同时又对其发展前途比较迷茫有所隐忧。
13.答案 (示例)①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鄂温克民族特色的文旅产品、景观。②高品质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的价值,适当宣传,适度开发。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思考角度相对灵活,总体上可以分为自然条件(如山川湖泊、草木鸟兽等)、人文条件(如衣食住行、民风民俗等),具体提建议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如研发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文旅产品,重视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习俗,等等。此外,还应注意,因为是旅游开发,提建议时应体现生态保护意识。
14.D A.“但由于民间艺术大都典籍不载,所以无据可考”错误。原文说的是“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选项曲解文意。B.“但是都有‘插伞’‘举伞’‘扛伞’的秧歌表演形式”错误。原文说的是“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几乎是一村一风格。但总体上分为‘插伞’‘举伞’‘扛伞’三大流派”,选项曲解文意。C.“因为……所以……”错误。原文说的是“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但不能从黄河流经商河县境造成洪灾推断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抗洪’说”,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
15.C “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错误。文中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
16.答案 ①古老的鼓子秧歌是商河人民的文化根脉的体现,在漫长多艰的旧岁月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传承守护着它,让它非但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湮没,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臻昌盛,焕发动人神采。②商河人民作为时代风采的书写者,用鼓子秧歌展现乡村振兴后人民的美好生活和精神面貌,鼓子秧歌的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让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解析 “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中的“他们”指的是商河人民,这句话是对商河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联系全文可知,“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中的“民族根脉”是指“古老的鼓子秧歌”。由“漫长的旧时光里……骨血中”“生生不息的传承下……焕发动人神采”等可知,古老的鼓子秧歌是商河人民的文化根脉的体现,在漫长多艰的旧岁月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传承守护着它,让它非但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湮没,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臻昌盛,焕发动人神采。
“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是说商河人民让鼓子秧歌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由“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河鼓子秧歌一步步迈向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并到访十余个国家”等可知,商河人民作为时代风采的书写者,用鼓子秧歌展现乡村振兴后人民的美好生活和精神面貌,鼓子秧歌的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让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17.答案 ①题材新颖。本文没有像传统散文那样写“小、巧”的个人生活、情感,而是将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收入笔下,围绕商河的鼓子秧歌,展现了悠久独特的乡土文化,以及在时代的变迁中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传承与发展。②主题宏大,精神坚强。本文通过鼓子秧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商河人民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③文风质朴。本文没有甜腻、矫揉造作之感,而是大量引用村民的语言来叙述,朴实无华而又鲜活生动,表现了民风的淳朴。
解析 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谈到的内容主要涉及文章的选材、主题和语言三个方面。本文在写作上做到了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
从选材上看,贾平凹鄙弃“题材狭窄”之风。《大河畔的阡陌之舞》没有像传统散文那样写个人生活、情感,而是将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收入笔下,围绕商河的鼓子秧歌,展现了悠久独特的乡土文化,以及在时代的变迁中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传承与发展。
从主题上看,贾平凹鄙弃“精神脆弱”之风。《大河畔的阡陌之舞》主题宏大,精神坚强,让我们看到了北方黄河北岸的开阔辽远的农耕图景,看到了商河人民对鼓子秧歌的无限热爱,文章通过鼓子秧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商河人民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
从语言上看,贾平凹鄙弃“矫揉造作”和“甜腻”之风。《大河畔的阡陌之舞》大量引用村民的语言来叙述,如作者和村民孙念俊交谈时,孙念俊说“咱们商河叫‘跑’秧歌,‘扭’太斯文,只有这个‘跑’字才配得上鼓子秧歌的野劲儿、疯劲儿”,朴实无华而又鲜活生动,表现了民风的淳朴。
单元写作任务
1.写作指导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是狭义上的,指的是修辞手法或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手法。这种手法是长期以来在语言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修辞手法可谓语言艺术的精华,文学作品善于运用修辞,创造了许许多多精彩的句子。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双关、顶真、对比、对偶、反复、反问、反语等。
示例1
《大堰河——我的保姆》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大堰河去世前后家里的情况进行对比,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能干,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时代的悲哀;将“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感受与“我”在“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感受进行对比,凸显了大堰河对“我”的爱,也表达出“我”对贫苦之家的同情,对富贵之家的陌生。
示例2
《阿Q正传》(节选)这个标题和第二章章节的标题《优胜记略》等本身就运用了反讽手法,传记一般是为帝王将相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而作的,而阿Q姓名、籍贯、先前的“行状”都很渺茫,现在却要给阿Q这样的无名小卒写传记;“优胜记略”里阿Q经常被打,却通过精神胜利法而“优胜”。反讽使得小说具有了“含泪的微笑”的风格,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2.写作指导 “选择一个角度”,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去写作,如某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或者某种特定的文体风格(陌生化、诗意化等)。要写出自己的观点,写得有条理,尽量写得深入。题目要求结合课文中的实例,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可以去寻找相关背景或者作者的其他作品加以研究。
例文
从“词句出彩”的角度赏析经典篇目的神韵
锤炼语言,就是寻找最合适也最出彩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摹写出形象的神韵,表现出性格的特征,刻画出场面的特质,表达出微妙的心理、情感。
生动的动词或形容词,最有利于摹写出形象的神韵。“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句中用了一个动词“捏”,而不是“攥”或“抓”,生动地摹写出阿Q生有癞疮疤的头上毛发稀少、辫子细瘦的形象。“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中的“摩着”“呆笑”,极写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中用了一个“搂”字,写二德子故意打碎盖碗的动作,刻画出二德子一副蛮不讲理的无赖相。字词可以在形象刻画上传神,句子当然更可以传神。《茶馆》(节选)中写黄胖子出场,“严重的沙眼,看不清楚,进门就请安”,说话间并不停留,径直“往里走”,尽显江湖流氓做派。
精妙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或心理活动,使其神韵毕现。《阿Q正传》(节选)中写阿Q与王胡比捉虱子,“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恨恨”“狠命一咬”,将阿Q因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大、咬得不如王胡的响而产生的懊恼、不甘与急于“胜过”王胡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能委婉曲折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情感倾向。《边城》(节选)中,傩送二老安排人送翠翠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害羞”形象地传递出翠翠在得到被自己误解的男子的帮助后,心里有几分羞涩;“默默”表明翠翠在心里回味这件事,傩送在她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让她的内心不再平静。爷爷和翠翠带着天保大老送的鸭子往回走时,爷爷说:“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翠翠回答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翠翠借对鸭子的态度,委婉而又明确地向爷爷表示自己无意大老,同时也体现了少女羞于提起婚嫁的心理。
运用精当的动词或形容词,可以将场面的特征渲染出来。《茶馆》(节选)中秦仲义与庞太监交锋时,“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静寂”“闭住呼吸”极其精练地摹写出一场激烈交锋即将到来时的紧张气氛。有时,形容词、叠音词的反复运用,能够收到摹写场面、描摹人物、衬托形象的多种功效。《秦腔》中写《救裴生》的演出,“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慢慢地”的连用和重复,既描摹出观众入迷的状态,又衬托出秦腔名角演技的高超,妙不可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