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实践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依据、本质特征、力量源泉与人类关怀,在坚定文化自信上不断实现着新的深化。
在如何把握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的问题上,我们坚持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通过面向人民生活、聆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诉求来生成和展现理论与学术研究的主体性与创造活力,在价值立场上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自觉。
在如何把握好“实践第一”这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原则的问题上,我们坚持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及其所面临的最本质的实事和追求出发,通过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形成中国思想的广泛学术实践,在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自觉。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民族关怀的焦点。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化自信为论域来把握教学与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凸显中国关怀上不断实现着新的推进。
面对当代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从文明交往的高度展开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学术论证,深刻展现中国道路所内蕴的实质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努力以文明研究的新视域为世界提供来自中国的有效性方案。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事业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展开,在文化自信时代的激荡中,将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造活力。
(摘编自冯鹏志《文化自信激发中国学术自觉》)
材料二: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广州举行的“文化自信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丛书论证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指出,当前,有必要直面现当代文学创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写作技巧越来越高、越来越精致化,但写作胸襟却趋于小气和匠气的情况。所以要提升作家的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要重视理想的文化生命人格塑造,重视诗性精神、审美情趣和浪漫情怀;还要扭转“以西方之标准为标准”的被动局面。
文化自信研究要积极与世界文化接轨,不闭门造车。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刘晓明表示,文化自信不是关上门的文化自信,要“走出去”,保持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雷实强调,构建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与借鉴西方文艺理论不相抵触,应该积极汲取西方文艺理论的有益养分。同时,构建文化自信,也有必要密切关注人类未来,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室主任王兆胜表示,文学关照全人类的情怀和命运,要考虑关涉这一维度,这样的文化自信才有世界话语权。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也强调要有世界情怀,中国的文化自信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黄红丽《以文学阐释“文化自信”》)
材料三:
我们现在非常强调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自信,包括对改革开放的自信,包括海纳百川的自信,包括从善如流的自信,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个开放的传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我们早在晋唐时期就开始广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佛教思想也在中国本土化了,出现了禅宗这样的以智慧而不是以绝对的信仰为特色的佛教的流派。
当然,我们在近现代还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它影响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实,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面貌的同时,中国的革命家、中国的有志者,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使它越来越本土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提到了民主、平等、自由等,这些词也是近现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逐渐吸收,逐渐使之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起来的。
(摘编自王蒙《文化自信绝对不是零和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上不断地实现新的深化。
B.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直坚持以文化自信为论域来把握教学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C.当代中国文学只关照中国人的情怀和命运,这样的文化自信仍具有世界话语权。
D.民主、平等等词语是逐渐被吸收,最终才与中国的革命相结合起来的进口词汇。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自信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丛书论证会举办的目的之一是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B.作者的写作技巧越来越高、越来越精致化,长此以往,会使作者的写作胸襟变得越来越小气、越来越匠气。
C.关上门的文化自信不是真的文化自信,“走出去”,保持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才是真的文化自信。
D.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与我们考虑关涉文学关照全人类的情怀和命运这一维度有关。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要通过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形成中国思想的广泛学术实践来坚定中国自觉。
B.我们要积极汲取西方文艺理论的有益养分,坚持“走出去”,与世界文化接轨。
C.佛教思想在中国本土化了,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的禅宗以智慧为特色,其理念与信仰无关。
D.影响了中国历史、改变了中国面貌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家等的努力下,得到了发展。
4.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二十大报告(摘要)
A.“以西方之标准为标准”不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B.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在会上的发言,是为了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C.图表中的第一条要求与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脉相承。
D.在五四运动中出现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词,正在被广泛践行。
5.三则材料都谈到“文化自信”,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菜 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主人玉太太,这太太有一个儿子是白脸长身的好少年,年纪二十一,在家中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
菜园二十亩地,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善于经营的主人,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时节都可得到极好的蔬菜,特别是几种难得的蔬菜。也便因此,收入数目不小。十年来,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
少年人经营菜园的时间却比看书写字时间多。他不因为认识了字就不做工,也不因为有了钱就增加骄傲。对于本地人凡有过从的,不拘是小贩他也能平等相待。
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菜,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白无际。已经砍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地堆在园中,白雪盖满,①还有尚未收取的菜,如小雪人,成队成排站立雪中。母子二人喝了一些酒,谈论到今年大雪同蔬菜,萝卜、白菜,都须大雪始能将味道转浓。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 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母亲虽然同意远行,却认为不必那么匆忙,因此儿子决定过了正月十五,再离开母亲身边。
过了年,不久就到了动身日子了。于是坐了省河小轮,到长沙市坐车,转武汉,再换火车,到了北京。
时间过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但渐渐地,城中便知道玉家少主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成了极其出名的事。做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菜园的事务,一面读从北京寄来的书报杂志。母亲虽然五十岁,一切书报煽起二十岁的年青学生情感的种种,母亲有时也不免有了些(A)幻梦。
儿子也来过信,说母亲不妨到北平看看,把菜园交给工人。虽说菜园的事也不一定放不下手,但不知如何,这老年人总不曾打量过北行的事。
当这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来信时还只是四月,从四月起做母亲的就在家中为儿子准备一切。凡是这老年人想到可以使儿子愉快的事统统计划到了。一到了七月,就成天盼望远行人的归来。又派人往较远的地方去接他,又花了不少钱为他添办了一些东西,如迎新娘子那么期待儿子的归来。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真的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一面还在心中作小小埋怨,一面把“新客”让到自己的住房中去,做母亲的似乎年轻了十岁。
见到脸目略显憔悴的儿子,把新媳妇指点给两对工人夫妇,说“这是我们的朋友”时,母亲欢喜得话说不出。
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也不久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和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轻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同好来奉访。
从母亲方面看来,儿子的外表还完全如未出门以前,儿子已慢慢是个把生活插到社会中去的人了。许多事情还仿佛天真烂漫,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却融入了生活里。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准备看过菊花,再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各处寻觅佳种,督促工人整理菊秧,母子们自己也动动手。
已近八月的一天,吃过了饭,母子们同在园中看菊苗,儿子穿一件短衣,把袖子卷到肘弯以上,用手代铲,两手全是泥。
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B)幻梦。
一面同母亲说北平栽培菊花的,如何使用他种蒿草干本接枝,开花如斗的事情,一面便同蹲在面前美丽到任何时见及皆不免出惊的夫人,用目光作无言的爱抚。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轻人去谈一谈。②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轻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和三个出于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第三天,由一些粗手脚汉子把那五具尸身一起抬到郊外荒地,抛在业已在早一天掘就、因夜雨积有泥水的大坑里,胡乱加上一点土,略不回顾地扛了绳杠到衙门去领赏,尽其慢慢腐烂去了。
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罚款,具结,取保,她还有许多事情得做。三天后大街上贴出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③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充公。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④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玉家菜园不仅种的白菜多,还种有不少其他蔬菜,而且玉太太善于经营,因此家境变好。
B.儿子要去北京读书,玉太太为之担忧,虽同意儿子远行,但认为不用急,让儿子正月十五以后再去。
C.玉太太对儿子回来既惊喜又埋怨,本想让儿子回来迎亲,却没想到儿子竟然带回了漂亮的新媳妇。
D.在得知儿子儿媳与其他三人死亡的消息三天后,玉太太和本城人才知道他们的死因是加入了共产党。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雪下得大,“成队成排”也说明白菜种得多。
B.句子②“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说明来人带走儿子儿媳的蛮横,“请”运用了反语。
C.句子③说明玉太太因种的白菜好而没受到牵连,也表现了衙门中人对她的同情。
D.句子④写玉家菜园中开满菊花的美好景象,增添了玉家儿子儿媳死去的悲剧色彩。
8.文中两处写到“幻梦”,请分别说明其用意。(4分)
9.沈从文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写一些平凡人物的“常”与“变”。请结合文中“儿子”这一形象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使之深知其意。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则奈何 先王于是乎有政矣。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①。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杀戮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
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
(摘编自王安石《虔州学记》)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四:井田也,肉刑也,封建也,学校也。今亡矣,独学校仅存耳。
舜之言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格之言改也,承之言荐也。士之有罪而改过者,则荐之,且用之。其不悛者,则威之、屏之。此舜之学政也。
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或谓子产:“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孔子闻之,谓子产仁。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论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②,何也 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摘编自苏轼《南安军学记》)
[注] ①引自《尚书》“帝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之发生争斗。宦官便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面,指面向北,“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吾与”指等待我,二者语法现象相同。
B.以,连词,表并列,与“忽魂悸以魄动”中的“以”词义不同。
C.封建,指一种分邦建国的政治制度,与现在所说的“封建专制”并不一样。
D.悛,指悔改,与成语“怙恶不悛”和“革面悛心”中的“悛”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王聚集天下的读书人,为他们修建学校,使他们深刻理解礼乐。为了应对他们学了却不懂,懂了却不行动的情况,又设“政”加以管理。
B.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于学有所成的士人,要加以委任;对于德高望重的,不仅要任用,还要屈尊下问;对于犯错不改的,则要处以刑罚。
C.苏轼对“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的理解与王安石不同。他认为整句话都在讲如何对待犯错的士人,若有罪之士改过,则可进用。
D.东汉士子积极论政,能言善辩,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改变志向节操礼遇他们。三府的征召,也常常出自这些士人之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
(2)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14.苏轼认为政治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忆山阳
赵 嘏①
家在枚皋②旧宅边,竹轩晴与楚坡连。
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
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注] ①赵嘏: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留寓长安多年。会昌四年进士及第,大中年间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②枚皋:西汉辞赋家,淮阴人,枚乘之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家在枚皋旧宅边,削竹为楼,与楚坡相接,隐隐有清高不俗之意。
B.荷香绕袖,清风拂柳,诗人横船弄笛,写景层次分明,动静交织,气韵流动。
C.“城碍”“寺临”如隔登仙之路,“花落猿啼”代指春尽肠断,道尽羁旅乡愁。
D.诗人触景生情,借用眼前的景物描绘出了理想中的家乡景色,色彩鲜艳绚丽。
16.请简要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家乡之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相》一诗中,作者用“ ,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2)《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运用互文的手法描写百姓悠闲生活的两句为“ , ”。 (3)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士大夫常用“香草”意象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古诗词中与之相关的句子有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对独特的价值观、“慢”的迷人和物资匮乏中依然存在的诗意的展现是剧集《我的阿勒泰》能吸引观众的原因。某种意义上,《我的阿勒泰》呈现了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对于当下都市人群的一种滋养和弥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困守城市,选择调转方向,重新回归山野和乡村,那是对新的生存空间的寻找,也是对喜欢的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对于李娟来说,阿勒泰并不是她的诗和远方,而是她朝夕相处的家园,是安身的所在,是生活的当下,是充满困顿和狼狈的生活日常,但是借助文学,她超越了平凡的生活,实现了内心的富足。文学给弱小者以抚慰,给失败者以尊严,让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诗意地栖居。我们也许无从选择命运,却可以换一种目光打量生活,于辗转中看见风景,于风雨中看见彩虹,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和诗意。所以,真正治愈我们心灵的,也许不是阿勒泰,而是我们看待生活时所拥有的文学的目光。不是吗
1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写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19.文段结尾处的“不是吗 ”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示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中国古代典籍关于香蕉食用的详细记载可见于《齐民要术》:“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饱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是有食用蕉的,但其口感似乎与人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这就奇怪了,① ,和古籍记载的不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香蕉被驯化了。 尽管驯化后的香蕉风味更佳,② 。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香蕉中,多数野生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往往都表现出抗病性的衰退,这是由于在驯化过程中遗传成分逐渐单一化了。特别是对香蕉而言,由于特殊的无性繁殖模式,全世界范围内的巴西蕉可能都源自同一个个体,具有相同的一套基因。如果个体表现为对某种病易感,那么所有的个体都会难以避免。枯萎病就是一个例子,导致上一代全球流行的大麦克品种蕉已淡出市场。 理解作物的驯化过程往往并不简单。三倍体香蕉基因组的成功解析,为香蕉遗传学和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能否确定栽培香蕉的祖先和驯化过程极其重要,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很关键。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特别”与文中加点的“特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老张刚刚跟我说,他这次过年回家,特别带了很多黑龙江特产来送给我们。
B.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那些美丽的冰雕背后,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就是冰雕师傅。
C.2024年2月24日,在釜山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中国队3∶2险胜日本队,赢得特别艰难。
D.跑步需要掌握正确的技巧,特别是跑步之前要适当热身,以减少跑步对身体的伤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种类繁多,小说、诗歌、散文等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如今,这样的家国情怀更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1.A B.“一直”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化自信为论域来把握教学与研究的主攻方向”可知,原文有“五年来”的限制,选项扩大范围。C.“当代中国文学只关照中国人的情怀和命运”于文无据,材料二说的是“文学关照全人类的情怀和命运,要考虑关涉这一维度,这样的文化自信才有世界话语权”。D.“逐渐被吸收,最终才与中国的革命相结合起来的进口词汇”理解有误,材料三“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提到了民主、平等、自由等,这些词也是近现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逐渐吸收,逐渐使之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起来的”说的是“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起来的”,且并未指出这些词是“进口词汇”。
2.B 根据原文“写作技巧越来越高、越来越精致化,但写作胸襟却趋于小气和匠气”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3.C “其理念与信仰无关”理解有误,材料三说的是“而佛教思想也在中国本土化了,出现了禅宗这样的以智慧而不是以绝对的信仰为特色的佛教的流派”。
4.B “为了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错误,根据材料二陈剑晖在会上发言的内容“当前,有必要直面现当代文学创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扭转‘以西方之标准为标准’的被动局面”可知,其发言不涉及文化产业,再结合图表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知,应是“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5.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谈文化自信在激发中国学术自觉上的作用。②材料二侧重谈如何从“文学”角度阐释文化自信。③材料三侧重谈中国文化自信的开放包容性与发展性。
解析 ①根据材料一的标题《文化自信激发中国学术自觉》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定文化自信上不断实现着新的深化”“通过面向人民生活、聆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诉求来生成和展现理论与学术研究的主体性与创造活力,在价值立场上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自觉”“通过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形成中国思想的广泛学术实践,在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自觉”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谈文化自信在激发中国学术自觉上的作用。
②根据材料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指出,当前,有必要直面现当代文学创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雷实强调,构建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与借鉴西方文艺理论不相抵触,应该积极汲取西方文艺理论的有益养分”“《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室主任王兆胜表示,文学关照全人类的情怀和命运,要考虑关涉这一维度,这样的文化自信才有世界话语权”“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也强调要有世界情怀,中国的文化自信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等可知,材料二引用多位学者的观点,侧重谈如何从“文学”角度阐释文化自信。
③根据材料三“我们现在非常强调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自信,包括对改革开放的自信,包括海纳百川的自信,包括从善如流的自信,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个开放的传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以及后面的具体实例可知,材料三侧重谈中国文化自信的开放包容性与发展性。
6.A B.“但认为不用急,让儿子正月十五以后再去”说法不当。根据原文“母亲虽然同意远行,却认为不必那么匆忙,因此儿子决定过了正月十五,再离开母亲身边”可知,并不是玉太太“让儿子正月十五以后再去”,而是儿子自己决定的。C.“本想让儿子回来迎亲”说法不当。根据原文“从四月起做母亲的就在家中为儿子准备一切……如迎新娘子那么期待儿子的归来”可知,母亲只是十分期待离家已久的儿子归来,并非让儿子回来迎亲。D.“他们的死因是加入了共产党”说法不当。根据原文“原来儿子同媳妇,已和三个出于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可知,他们的死因不一样;根据原文“三天后大街上贴出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可知,文中只是说玉太太的儿子是共产党,并没有说其他人是共产党。
7.C “也表现了衙门中人对她的同情”理解错误。根据句子③中“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充公”可知,玉太太之所以没有受到牵连,是因为衙门中人想要吃白菜,并非出于对她的同情。
8.答案 (A)母亲因关心儿子,在读书报杂志时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表明了其对青春的幻想;(B)母亲对儿子儿媳的感情状态感到满意,急切地希望尽早当上祖母,表明了其对幸福生活的幻想。
解析 (A)根据“母亲虽然五十岁,一切书报煽起二十岁的年青学生情感的种种,母亲有时也不免有了些幻梦”可知,此处母亲的“幻梦”是对“二十岁的年青学生情感”的幻想,这种幻想因读了儿子寄来的书报杂志受到影响而出现。因此,此处的“幻梦”指的是母亲对青春的幻想。
(B)根据“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可知,这个“幻梦”与当祖母有关,看到儿子儿媳感情这么好,她急切地希望尽早当上祖母,此处的“幻梦”指的是母亲对幸福生活的幻想。
9.答案 儿子的“常”:①一直保留种植习惯;②知书达礼,对待他人友好;③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
儿子的“变”:①外出求学并结婚;②把生活融入了社会中,把新获得的知识融入了生活里;③加入了共产党。
解析 儿子的“常”:①尽管儿子是小康之家的孩子,还是读书人,但“他不因为认识了字就不做工”,从北京回来后他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穿一件短衣,把袖子卷到肘弯以上,用手代铲,两手全是泥”,可知他一直保留种植习惯;②儿子“在家中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不因为有了钱就增加骄傲”“对于本地人凡有过从的,不拘是小贩他也能平等相待”,可知他知书达礼,对待他人友好;③尽管儿子去了北京三年,但“许多事情……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可知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他身上。
儿子的“变”:①儿子到北京去读书,回来时带了个新媳妇,可知他外出求学并结婚;②“儿子已慢慢是个把生活插到社会中去的人了……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却融入了生活里”,可知他把生活融入了社会中,把新获得的知识融入了生活里。③母亲在儿子死后通过大街上贴出的告示上得知“儿子原来是共产党”,可知他加入了共产党。
10.答案 BDG
解析 “蔽陷畔逃”作主语,为表示强调,其后B处断开;“不可与有言”,为前句的谓语,单独成句,其后D处断开;“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句式相同,句意相关,应在中间G处断开。
11.B A.正确。都是宾语前置。B.错误。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并列。
12.D “改变志向节操”错。原文“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中的“折节”指降低身份,屈己下人。
13.答案 (1)即使是触犯禁令也不后悔的人,也将有用来使他们心地善良的办法,更何况有学问的人呢
(2)贤明的君主未曾兴起,士人擅自按照私心在下面施行,国家招致灾祸并失败本来就是应该的。
解析 (1)“抵禁”,触犯禁令;“有以”,有用来……的办法;“善”,使……善良。
(2)“作”,兴起;“行之于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下行之”,在下面施行;“宜”,应该。
14.答案 学校能为政治培养人才,人才参政议政以辅助政治;王道仁政能优化学校的教育功能,使士人发挥正向作用。
解析 结合材料二“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可知,学校能为政治培养人才,人才参政议政以辅助政治;结合材料二“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可知,王道仁政能优化学校的教育功能,使士人发挥正向作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听说,先王所说的道德,它的标准在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因而(人们)常担心难以理解。所以要建立学校,来聚集天下的读书人,使他们深刻理解礼乐制度的意义。但是读书人学了却不懂,懂了却不付诸行动,那该怎么办呢 先王在这种情况下设立了“政”。因此推荐那些学有所成的人,让他们担任卿大夫,这就是舜所说的要录用的人。至于德高望重的人,又不止于此,即使是天子,也要面朝北向他们请教,与他们轮流当主客,这就是舜所说的能继承大业的人。掩盖过失的人和背叛逃跑的人,不可以和他们多说,就鞭打他们来教导他们改错,写下他们的事情来记录他们的罪恶,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人)始终不能被教化,就放弃教化他们,杀戮的刑罚紧随其后,这就是舜所说的要用权威治服的人。
虔州虽然土地广阔位置偏远,却获得了用教化来成就士大夫的仁义的人才。即使是触犯禁令也不后悔的人,也将有用来使他们心地善良的办法,更何况有学问的人呢
材料二:
古代治理国家有四种措施:井田、刑罚、分封、学校。现在(前三种)没有了,唯独学校存在了。
舜说:“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格”是指改正,“承”是指推荐。犯错但改正的士人,就推荐他们,并且加以任用。那些不悔改的,就威慑、摒弃。这是舜的教育政策。
郑国人到乡校游乐,来议论执政者,有人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 ”子产说:“不行。民众喜欢的我们就推行,民众讨厌的我们就改正,民众是我们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说子产仁德。古代选拔士人、谈论政治,必然通过学校;设立学校却不选拔士人、不谈论政治,就像是没有设立学校。学校没有比东汉时规模更大的了,几万士人,能言善辩。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降低身份礼遇他们,公府的征召,也常常出自这些士人之口。东汉学校选拔士人、谈论政治,可以说是接近古代了,但最终却酿成了党锢之祸,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王道仁政。贤明的君主未曾兴起,士人擅自按照私心在下面施行,国家招致灾祸并失败本来就是应该的。
15.D “诗人触景生情,借用眼前的景物”错误,诗中写的是诗人回忆里的故乡,并非眼前的景物,也不是触景生情;“理想中的家乡景色,色彩鲜艳绚丽”错误,应为“想象中的家乡景色,清新明丽”。
16.答案 ①家与西汉才子枚皋的旧宅毗邻,人文环境优越。②四周竹林连坡,荷花满池,杨柳绕堤,自然环境美好。③荷香绕袖,乘船弄笛,生活雅致。
解析 诗人在首联交代了家的位置——“枚皋旧宅边”,这里的“枚皋”即枚乘之子,父子都是汉赋大家。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①点。
二、三、四句描写了自然环境,竹楼倚坡,荷花飘香,风拂杨柳,美不胜收。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②点。
颔联中“芰荷香绕垂鞭袖”写诗人在荷塘边悠哉乐哉,他垂手踱步,绕荷塘赏美景;“杨柳风横弄笛船”则写塘边杨柳,丝丝垂翠,随风轻摇,诗人坐在小船中,任船自横,在船中弄笛,笛声悠扬。这两句诗,一句写塘边,一句写水中,一静一动,清幽、恬静,令人陶醉,表现了诗人在家乡的生活雅致。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③点。
17.答案 (1)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2)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3)(示例1)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示例2)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示例3)既替余以蕙纟襄兮 又申之以揽茝
18.答案 (示例1)剧集《我的阿勒泰》展现了独特的价值观,展现了“慢”的迷人,展现了物资匮乏中依然存在的诗意,这是它吸引观众的原因。
(示例2)剧集《我的阿勒泰》吸引观众的原因很多,它(该剧集)展现了独特的价值观,展现了“慢”的迷人,展现了物资匮乏中依然存在的诗意。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画波浪线的句子“对独特的价值观、‘慢’的迷人和物资匮乏中依然存在的诗意的展现是剧集《我的阿勒泰》能吸引观众的原因”的主干提炼出来,即“这是它吸引观众的原因”或“剧集《我的阿勒泰》吸引观众的原因很多”;然后将其余内容“独特的价值观”“‘慢’的迷人”“物资匮乏中依然存在的诗意”分别改写成短句,即“剧集《我的阿勒泰》展现了独特的价值观[或:它(该剧集)展现了独特的价值观]”“展现了‘慢’的迷人”“展现了物资匮乏中依然存在的诗意”;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整合即可,注意句子的完整通顺。
19.答案 ①终止话题;②引人深思;③加强语气。
解析 首先,“不是吗 ”出现在文段结尾,并不表示疑问,故起到了终止话题的作用;其次,由前文“所以,真正治愈我们心灵的,也许不是阿勒泰,而是我们看待生活时所拥有的文学的目光”可知,作者的观点较明确,即真正治愈我们心灵的是我们看待生活时所拥有的文学的目光,故“不是吗 ”起到了引人深思的作用;最后,“不是吗 ”所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故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20.答案 (示例)确定栽培香蕉的祖先和驯化过程极其重要,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能否……将有助于人们……”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二是“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很关键”中,“有助于……”和“……很关键”句式杂糅,应删去“很关键”或改成“对人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很关键”。
21.答案 ①为什么现在的香蕉口感很好 ②但其抗病性却略逊一筹
解析 ①处,根据前文“中国古代是有食用蕉的,但其口感似乎与人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这就奇怪了”和后文“和古籍记载的不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香蕉被驯化了”可知,此处是对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香蕉口感很好表示奇怪,故可填“为什么现在的香蕉口感很好”之类的内容。
②处,根据横线前面的“尽管”可知,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香蕉中,多数野生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往往都表现出抗病性的衰退”分析可知,此处是说驯化后的香蕉的抗病性不如古代的食用蕉,故可填“但其抗病性却略逊一筹”之类的内容。
22.D 文中加点的“特别”是副词,尤其。A.副词,特地。B.形容词,与众不同,不普通。C.副词,格外。D.副词,尤其。
23.[写作指导] 材料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以唤起考生对已学文学作品的回忆;第二句话阐述现当代文学的功用,指向社会变革发展历程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第三句话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特点;第四句话明确“感时忧国”就是家国情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范畴内思考家国情怀的意义。
题干中“你的感悟与思考”,提醒考生,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重点应落在“感时忧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上。我们面临的“时”是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的“国”又是怎样的国家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当“感”在哪里 “忧”在何处 考生需要深入思考。
写作时,不能将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扩展开来,也不能将家国情怀扩展开来,要扣住“感时忧国”,谈文学作品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意义。所以如果考生只是围绕“家国情怀”多面出击,而不聚焦于“感时忧国”,属于审题立意不准确。为什么要“感时忧国” 这应该是考生着力思考的问题。
[参考立意]
①凝聚现当代文学之力,助力民族复兴之业;
②读文学著作,品家国情怀;
③折射社会现实,凝聚家国情怀。
[例文]
感时忧国,助力复兴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感时忧国”的特点,不但曾经激发了无数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而且代代延续,成为民族基因。这种情怀,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财富。凭借这种情怀,我们义无反顾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曾记否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那振聋发聩的呼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词人继承先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志,自觉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当于肩而发出的呼唤。这呼唤,借着诗歌,传遍大江南北。假如没有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地球照转,但我们又何以得知当年的抗日将士胸中的呐喊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夺回了自己的江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忆往昔,《包身工》里的“芦柴棒”们催人泪下的生活遭遇,为何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那是因为夏衍心中燃烧着一团火,想要力所能及地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中国人一点关怀与温暖。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尊重,哪怕是没有名字的大堰河;平凡的生命也应被书写,哪怕是身世渺茫的阿Q。这些文学作品,启迪了民众的心智,打开了铁屋的一扇窗,让新鲜的空气吹了进来。于是,小芹和小二黑自由恋爱了,水生嫂她们成长了,新媳妇为小战士盖上了自己的百合花新被。假如刘和珍君知道这些女子的故事,大概可以得到些许安慰吧。
看今朝,香雪带着一篮鸡蛋,兴奋地等待着从远方来的火车。她的梦,不就是我们的梦吗 那种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对更大舞台的憧憬,不正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吗 文学的情怀,就是有着这样的魔力,它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文学的感时忧国,在新的时代,拥有了新的面貌。它讲述福贵一生的故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它虚构西门闹的“前世今生”,在历史与人的关系中,换一个视角看人的存在。有人才有国,关心人就是关心国家。新时代的作家们把目光聚焦在人本身,聚焦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上,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感时忧国以新的意义。正是这种文学的自觉,让中国文学获得了国际声誉,让莫言拿到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
怅寥廓,新时代的我辈青年,正迎接新的挑战。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暗流涌动,风急浪高。
但我们吟诵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继承和回应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
我辈青年,将借助无数的中国文学篇章,把情怀化为血脉,激情澎湃地奔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