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群文阅读
以至情至性洗礼精神
选文一
(2024浙江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甲)
陈情表(节选)
李 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乙)
陈情表
简祖英
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以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①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于石、苞之殉国②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虏悉婴铁锧,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羝乌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邪!陛下又复甄录③,寄以民社④,此正臣陨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而匹夫无不获之愿。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愿,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
今臣年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益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有删改)
[注] ①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在今广东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②石、苞之殉国:石指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苞指赵苞,鲜卑侵汉,把汉将赵苞的母亲、妻子作为人质,赵苞仍按时进击,他的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人杀害,鲜卑破后,赵苞葬母事毕,呕血而死。③甄录:甄别录用。④民社:此指人民和社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B.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C.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D.况臣经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伏,敬辞,用在动词前表示恭敬,如“伏惟”。伏惟,俯伏思量,多用于臣对君奏言。
B.拔擢,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语,指提拔、擢升。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改等,表示降职的词语有左迁、迁谪、除、逐等。
C.古代父亲去世叫“失怙”,母亲去世叫“失恃”,父母双亡则称作“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可婉称“见背”。
D.罔极,旧时用以颂扬父母养育子女无穷无尽的恩德,与《氓》中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中“罔极”的意义不相同。
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段(甲)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文段(甲)中句式工整,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文段(乙)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隐忍苟活的惭愧,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D.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年老衰颓,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
5.两文在陈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以选文(乙)第三段为例,分析简祖英是怎样陈情的。(3分)
选文二
(2024辽宁沈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材料二: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有删改)
材料三:
嗟乎!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士即负旷世逸才不得云海荡胸无以发其嶔崎历落之思飞扬跋扈之气。至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携惊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顾亦有时运不相值者。读书之子,闭置一室,目极千里,虽丘陵培,如蓬莱方丈,几望见之而已。山水无缘,文章有命,则奈之何。
(节选自尤侗《<天下名山游记>序》,有删改)
6.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士即负旷世A逸才B不得C云海荡胸D无以发E其嶔崎F历落之思G飞扬跋扈之气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绝,意为极,与《赤壁赋》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绝”含义不同。
B.形容,指形状,古今异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C.曾,意为竟,与《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含义相同。
D.生,同“性”,本性,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的“生”含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陵峡航道曲折、水流湍急、行舟惊险,世人多以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相告诫,而没有提及山水之美。
B.材料二以问答的方式揭示了水能滋养万物、随物赋形,虽百折千回但必定东流入海的特性。
C.尤侗认为才华出众者亲近山水可以激扬情思,借此创作的文章流传久远,反之则“行而不远”。
D.三则材料的作者都通过眼前之实景赞美自然,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生命思考。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2)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
10.柳宗元认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事物不能自彰其美,只有凭借人去发现与创造才可以真正获得美的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自然之美如何“因人而彰”。(3分)
选文三
(2024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会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形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学习和背诵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开阔眼界、培养志气、修养品格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维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吃饱穿暖后,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某平台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该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次,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有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近5万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之情。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 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有感而发的,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过个困难,并最终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光明日报》2022年6月22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因此产生了功利思想,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B.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C.现存的唐诗,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及他的豪迈自信。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进行了有力的答复。
C.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D.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其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1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著名学者顾随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4分)
15.学校将举行“走进唐诗”系列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6分)
选文四
(2024天津北辰区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2分)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秋风徐徐,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爿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①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辋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 此时此刻,我似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篇辞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作者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止不折腰 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坦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文假,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自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他被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怎么就不曾崩溃过 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一片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 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 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你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 岂会报答不了陌生人一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 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 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②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其内心的“漠漠然”相契合。
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渊明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C.陶潜精神上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E.文中①②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解说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潜的高度赞美。
1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8.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 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19.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 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20.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的含意 (4分)
单元写作任务 说真话,抒真情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重要的选择,比如选择什么高考科目、未来从事什么职业等。请就你的未来发展,给你的父母写一段话,谈谈你自己的选择及理由。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150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时代,我们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选择。比如小明就纠结着,他刚接到入伍通知书,他想到军营的熔炉里锤炼自己,争取未来在国防事业上报效国家。可是他妈妈却想让小明考上大学,毕业后回到她身边工作,她说:“我的年纪是不大,我只有一个想法——养儿防老。”小明再三思忖,特别是学过了《陈情表》后,不再纠结,作出了选择。
请结合材料,以小明的身份给他妈妈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B “况臣经事元朝”,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A、C两项;“母年逾耄”,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孤苦特甚”,承前省略主语“母”,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D项。故选B。
2.B “表示降职的词语有左迁、迁谪、除、逐等”错误,“除”是“授官”的意思。
3.A “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错误,主要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非议论。
4.答案 (1)现在我是卑贱的亡国俘虏,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加恩特赐的任命优厚,怎么还敢犹疑不决,而有非分的愿望呢
(2)假如离开双亲而去侍奉君主,陛下您怎么会任用这样的人呢 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这样之后再去做官,尽忠尽节。
解析 (1)“拔擢”,提拔、擢升。“宠命”,加恩特赐的任命。对上司任命的敬辞。“优渥”,优厚。“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2)“苟”,假如,如果。“果”,果真。“仕进”,入仕做官。“罄”,尽。
5.答案 本段以说理为主。①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远人”的道理,并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和“匹夫无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②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亲于危境的不孝之举,以及“母年逾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③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使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既有理又不失礼,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解析 本段以说理为主。先从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远人”的道理出发,显得作者态度亲近友善,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便于对方接受;同时用事实说话,“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意思是“不会容忍不孝顺的人做官”,“匹夫无不获之愿”的意思是“百姓没有不能完成的心愿”,使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接下来转换角度,从自身状况出发,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亲于危境的不孝之举,以及“母年逾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可以说态度极其诚恳。最后顺势请求皇上收回让自己做官的成命。由此可见,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既有理又不失礼,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参考译文]
(甲)
见《疑难破》。
(乙)
臣简祖英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只有母亲养育。等到长大以后懂得先王的典籍,希望能够为世所用,来报答母亲无穷尽的恩情,这是我的志向啊。从前愧食元朝的俸禄,担任何左丞的参佐。正赶上贼寇起兵于三山,在广城抢劫掠夺百姓,妻女一家为守节义而死的有五人,老母陈氏被囚禁。臣简祖英隐忍不能立即去赴死,和石奢、赵苞这样为国而死的人相比,我万分羞愧。
正遇到圣朝得天意而建立新的朝代,征讨四方不服从的人,天下之人都忠心归顺,都蒙受恩泽。前些时候,在三山叛乱的人全部被处以极刑,臣的母亲得以生还。虽然臣简祖英不孝之罪本就难逃,但却能够表现微不足道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之私情,这是陛下赐予的啊。我们母子离散后又得以团聚,死而复生,感恩圣德,深入肝肺,即使死去多次难道就能够报答吗!陛下您又甄别录用官员,把人民和社稷托付给我,这正是臣不惜性命效力的时候。但是臣自惭形秽,不敢受命,因为臣罪过太深,不适合做地方长官啊。
我敬思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不会容忍不孝顺的人做官;用仁爱之心使远方的人归附,百姓没有不能完成的心愿。况且我侍奉过元朝,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高,特别孤苦,我更应该哀怜她,体恤照顾她啊。希望您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爱护母亲时日之短,使我实现回家奉养母亲的心愿,那么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歌颂您的恩德。
今年我四十九岁,老母亲八十一岁,鹤发垂堂,日落西山,时日不多。我如果抛弃母亲去赴任,不孝之罪更加深重。假如离开双亲而去侍奉君主,陛下您怎么会任用这样的人呢 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这样之后再去做官,尽忠尽节,不仅仅是成全了臣作为儿子的私心,也符合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
6.答案 BDG
解析 “旷世”是“逸才”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才”是“负”的宾语,至此结构完整,应在“才”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不得”的宾语是“云海荡胸”,应在“胸”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其嶔崎历落”是“思”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思”是“发”的宾语,应在“思”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故应在B、D、G三处断开。
7.D A.正确。极/断绝。C.正确。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D.“同‘性’,本性”“含义相同”错误。生长/同“性”,天性。故选D。
8.D “三则材料的作者都通过眼前之实景”错误。材料二和材料三均未提及眼前之实景。
9.答案 (1)等到我登临其境的时候,便满怀欣喜,这才相信听说比不上亲眼所见。
(2)(它在)浅处会流动不息,在深处则不可测度,好像君子的智慧;它奔向百仞深的山谷而不迟疑,好像君子的勇毅。
解析 (1)“及”,等到……时候。“践跻”,登临。“始”,才。
(2)“流行”,流动不息。“赴”,奔向,前往。“疑”,犹豫,迟疑。
10.答案 ①独特的自然景色因人的发现、欣赏而彰显其美。②自然景物可以因人的观照而被赋予人文内涵,体现文化价值。③大美山水与记游美文相互成就,广传盛名,流芳千古。
解析 由材料一“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可知,独特的自然景色因人的发现、欣赏而彰显其美。
由材料二“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可知,自然景物可以因人的观照而被赋予人文内涵,体现文化价值。
由材料三“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可知,大美山水与记游美文相互成就,广传盛名,流芳千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境内,到峡口一百里左右的航程中,山水迂回曲折,两岸高峻的山脉重峦叠嶂,不是正午或半夜,看不到太阳和月亮。极高峻的崖壁有的高约千丈,上面的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某种事物。树高林密,冬春尽显。猿啼声极其凄清,山谷里回声荡漾,凄清的声音久久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说峡中水流险急,书中记载和口头传闻,都是用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相告诫,连这里的山水之美都没有人谈到。等到我登临其境的时候,便满怀欣喜,这才相信听说比不上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的高崖和秀丽的山峰,奇形异状,本来就难以用笔墨来描绘;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冲破云霞,仰观山色,俯视倒影,越看越觉得美妙,流连游赏了两夜,不觉乐而忘返。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我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欣喜,如果山水有灵,那么也应当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材料二:
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观察,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君子用它来比喻德行。它给予万物而无偏私,好像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好像君子的仁爱;它向低处流动,蜿蜒曲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好像君子的义理;(它在)浅处会流动不息,在深处则不可测度,好像君子的智慧;它奔向百仞深的山谷而不迟疑,好像君子的勇毅;它生性柔和而无微不至,好像君子的明察秋毫;面对阻力毫不退让,好像君子的坚贞;包容不干净的东西进来,又把洁净的东西送出去,好像君子的善于教化;装入量器一定会保持水平,好像君子的立身正直;水满不需要刮平,好像君子处事有度;百折千回一定会向东流,好像君子的意志坚定。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观察。”
材料三:
唉!山水和文章,都有各自的命运。山水借助文章来彰显其美,文章也依靠山水得以流传久远。士人即使具备世所未有的杰出才能,如果没有云海飘荡于胸的登临体验,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卓异超群的磊落思想、洒脱不羁的气概。至于千山竞相展示其壮丽秀美,万壑争相流淌奔腾,如果没有文人墨客,登临其中,携带惊人的诗句,以手搔头询问青天,那么终南山和太华山,也等同于顽石罢了。只是也有命运不能相遇的。饱读诗书之士,闭门不出置于一室,欲穷千里之目,那么即使是相对近些的丘陵或是小土丘,也如同蓬莱、方丈那样的仙山一样邈远,只不过能依稀看见罢了。如果创作者没有机缘与山水相遇,他的文章也就自有其运数,难以流传久远,又能怎么办呢。
11.B A.“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因此产生了功利思想”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原文“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维在作怪”可知,“功利思想”是因,“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是果。C.“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二原文“现存的近5万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可知,应是“基本涵盖”。D.“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及他的豪迈自信”错。根据材料二原文“李白在《行路难》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可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和面对艰难时的迷茫,但没有体现他的豪迈自信。
12.B “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进行了有力的答复”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我必须告诉各位……”“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做一个现代人。’”可知,应是材料一的作者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进行了有力的答复,而文史学家顾随先生的话只是表达了自己对学习古诗文的目的的看法。
13.D A.强调“择善而从,不善则改”的原则和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态度。B.强调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C.激励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D.修养品行以学习为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而材料一的观点是“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二者观点最为接近。故选D。
14.答案 ①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②饱读诗书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品格修养。③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④学习古诗文,能够让我们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解析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对我们开阔眼界、培养志气、修养品格大有帮助”可以概括出第①点和第②点。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可以概括出第③点和第④点。
15.答案 ①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有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②唐诗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唐诗兴盛的时代也极具魅力。③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有感而发的,我们能从中读出诗人的乐观心态,并学习这种自信、乐观的心态。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中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有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可知,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有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可知,唐诗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唐诗兴盛的时代也极具魅力。
结合材料二第四段“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有感而发的,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可知,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有感而发的,我们能从中读出诗人的乐观心态,并学习这种自信、乐观的心态。
结合材料二第六段“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可知,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中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16.BE B.“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错误,“我”之所以“激动得泪流满面”,主要是因为陶潜的作品内容及他的精神。E.“都使用了比喻”错误,第①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不是比喻,而是类比。故选BE。
17.答案 运用比喻、叠词,生动真切地写出陶渊明纪念馆翠竹浓密、池干荷枯、秋风瑟瑟的环境特点,营造出一种萧条凄冷的氛围,衬托出“我”参观纪念馆时落寞的心境。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是对陶渊明纪念馆环境的描写,“莲蓬枯如青铜”把莲蓬比作青铜,突出其干枯;“徐徐”是叠词,描绘秋风的萧瑟。浓密的翠竹、干涸的荷池、干枯的莲蓬、瑟瑟的秋风,营造出萧条凄冷的氛围,衬托出“我”参观纪念馆时落寞的心境。
18.答案 ①生活的窘迫艰难。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在他的诗句中看出他因不善耕种而窘迫,内外交困。②内心的困顿挣扎。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苦。
解析 ①生活的窘迫艰难。由“《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知,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由“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 难免窘迫,内外交困……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可知,在他的诗句中看出他因不善耕种而窘迫,内外交困。
②内心的困顿挣扎。由“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 ”“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 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 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等内容可知,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苦。
19.答案 ①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的精神。②借苏轼将困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将困苦藏于诗文的肌理中。③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了由屈原到陶潜再到苏轼一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解析 作者寻访陶潜,却写苏轼,则二人必有相关之处,且其作用应主要是要表达对陶潜的认识与思考。
由“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可知,本文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的精神。
由“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可知,本文借苏轼将困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将困苦藏于诗文的肌理中。
由“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可知,本文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了由屈原到陶潜再到苏轼一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20.答案 “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指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求、对清洁人格的坚守、磊落坦荡的胸怀、真性情的流露。“不曾折曲的气节”指不违逆自己的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的窘境之中,守住自己的个体尊严。
解析 结合“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可知,这是作者对屈原、陶潜和苏轼这类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人格的概括。
文中写陶潜“这篇辞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寄蜉蝣于天地……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由此可知,“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指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求、对清洁人格的坚守、磊落坦荡的胸怀、真性情的流露。
文中写陶潜“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 ”,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由此可知,“不曾折曲的气节”指不违逆自己的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的窘境之中,守住自己的个体尊严。
单元写作任务
1.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材料给定的议题是向父母阐述高考选科和职业规划,并给出理由。首先,高考科目选择和未来职业规划都是人生重大选择,想必父母应该会犹豫是否要把选择权交给我们,那就有必要在阐述的内容里让父母看到我们已经长大了,向父母展示自己思维比较成熟的一面,让父母放心。其次,选择的理由要充分合理,并有前瞻性,不仅是让父母放心,更是对自己负责,一定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
材料给定的写作对象是“父母”,写作时要注意:一方面,面对日常熟悉的父母,怎么运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与其交流,避免口语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要注意情与理相互配合的问题,情大于理,容易情绪化,理大于情,又显得生硬,要把握好度。可选的理由如热爱、擅长、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简要阐述即可。
示例
亲爱的爸爸妈妈,对于高考科目选择和未来职业规划,我有如下打算:我选择自己热爱的“历史+政治+地理”学科作为高考科目,同时选择文科背景的职业作为可以毕生从事的职业。也许你们会担心文科的职业发展道路比较窄,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更了解自己擅长的一面,表达能力强是老师们对我的一致评价,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让我有信心做好“文学”方面的职业规划。请你们放心,对于未来,我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
2.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展现了小明在职业规划上面临的两难选择——是听从内心,献身军营报效国家,还是满足妈妈的要求在她身边尽孝——两个选择都有合理合情之处,最终小明如何选择,就交由考生回答。但是,选项限定在“报国”和“尽孝”内,如果只是在“选择”上立意,未涉及“报国”和“尽孝”,就是离题。此外,由材料中“特别是学过了《陈情表》后”可知,设题用意是让学生学会陈情,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实,最后诉之以愿。
试题要求“以小明的身份给他妈妈写一封信”,对此,不能完全不顾及妈妈的感受,也不能一味地唯唯诺诺。比如,可以说,母亲年纪不大,依然能行动自由,暂时不必奉养,而自己也有远大的梦想和必须承担的家国责任,劝说妈妈理解自己。但也应该指出,自己在挥洒青春报效国家的同时,也会经常打电话问候母亲、多花时间陪伴母亲。最后,则可进行展望,说明新时代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展现价值,而通过有效沟通,母亲理解并支持自己的选择。写作时,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①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
②孝养年长,青春有限。
③为大家也不能弃小家。
例文
“忠”“孝”可以两全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儿行千里母担忧”,您也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牵挂,作为您的儿子,我怎么可能说远离就远离呢!但是,妈妈,我想说,您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不可能永远处于您无微不至的庇护之下。须知,温室中的花朵,又怎么能经得起风吹雨打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妈妈,适当、适时地放手,我才能在风雨的洗礼中更为健壮地成长。军营是公认的成长的大熔炉,可以锤炼我的意志,磨砺我的心性,让我成长为真正的有责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时代青年。再说,报效国家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若是人人贪恋“小家”的安逸,你不扛枪,我不扛枪,那谁来保家卫国 歌中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
我国著名诗人、学者、爱国人士、民主战士闻一多,曾在家书中这样对他的“父母亲大人”说:“男在此为国做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闻一多的赤子之心,至孝之情,至今读来,仍令人不禁潸然泪下。是的,“尽忠”即“尽孝”也,参军报国,“尽忠”报国是我辈青年的本分。与其做一个逃避责任、被人耻笑的懦夫,不如做一个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大丈夫。
妈妈,我知道这样的大道理无须赘言,即便开明如您,也同样有难以割舍的母子情。作为儿子的我,一样有千般不舍、万般挂念。写下《陈情表》的李密,也曾深陷“尽忠”与“尽孝”的两难选择中,但他最终想到一个“两全之策”:先“尽孝”后“尽忠”,因为他认为“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妈妈,参军的时间也就那么两年,机会只有一次,而我陪伴在您身边的日子还有一生。人们常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妈妈,我知道您也不想让我的人生留下永久的遗憾。况且,参军与尽孝并无本质冲突,身在军营,并非就要抛弃母子亲情。其实,不管将来身在何处,您都是我无法割舍的依恋和牵挂,万水千山也阻隔不了我们的母子深情。
而且,您要知道,参军与上大学也不冲突,在部队里也一样可以考大学。妈妈,说一千道一万,我知道您始终放不下心来,毕竟,这世上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的儿女担忧呢 但是,雏鹰终归要飞向更广阔的蓝天,幼苗还是要坚韧地向上生长。
亲爱的妈妈,不管今后身处何方,您的儿子爱您的心都永远不会改变,相信我的选择一定会得到您的理解、支持和鼓励的!
您的儿子小明
××年××月××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