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5少年闰土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旨在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其文学魅力与精神品格。本篇课文是鲁迅对童年往事的深情回忆,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身手敏捷、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描绘出纯真美好的童年友谊画卷。
本篇课文年代较远,时代背景陌生造成学生理解障碍,文中多处言语表达、闰土形象等需关联资料解读。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充分落实本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同时,本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习作例文,为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提供范例。一系列的新鲜事例叠加,闰土形象立体化,启发学生更好地学生写人叙事、融情于文,教学时也要关注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 随文识字,会写“郑”等12个生字。
2. 借助资料,理解课文难懂的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 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多形式朗读,感受环境的宁静美好、闰土的勇敢敏捷。
4. 联系生活,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多形式朗读,感受环境的宁静美好、闰土的勇敢敏捷。
2. 联系生活,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教学过程】
一、单元统整,揭示课文题目
1. 借助多类型资料,认识鲁迅
(1)借助预学和篇章页,初谈鲁迅
孩子们,这个单元,我们要来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鲁迅。结合预习以及篇章页上的资料,你对鲁迅有什么了解吗?
(2)齐读人文主题,再谈鲁迅
鲁迅,这般成就斐然,所以臧克家评价到——这个虽死犹生的人指的就是——鲁迅。
(3)揭示单元情境,了解单元概况
这个单元,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认识鲁迅,走进鲁迅先生。首先,我们要学习他的两篇作品,学习——《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接着,我们还要读读他人笔下的鲁迅,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以及剩下的内容。学完这个单元,相信大家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深入了解,到时候咱班级可以召开一次阅读分享会,分享在阅读中认识的鲁迅先生。
与此同时,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还要掌握两项本领,一起读。(齐读语文要素)
2. 揭题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从鲁迅的作品认识鲁迅,走进小说《故乡》,让我们一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该板块以鲁迅为切入口,创设“走进鲁迅”这一情境,从文字资料、他人评价、照片等多角度认识鲁迅,了解单元概况,形成单元学习初印象。
二、疏通文意,体会语言特点
过渡: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找到了许多难理解的词句(出示预习单),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学习提示一: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理解难懂词句。
1. 反馈预习
在预习中,咱们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提到了“装弶”这样带有文言文色彩的词,还有不少同学对于“稻鸡”这样不常见的事物感到好奇,我们一起来看看。
2. 理解难懂词句
(1)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字词“装弶”)
点拨:“弶”在文言文中表示一种捕鸟的方法,在文中具体指的就是——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你瞧,这就是“装弶”。(出示图片)
(2)“……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结合图片认识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跳鱼儿)
点拨:还有这些不太接触的事物,我们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
3.归类语言特点
你们瞧,鲁迅的作品中除了有许多文言文用词、很多不太接触的事物,我们还发现了许多——错别字。
4.出示资料,了解原因
(1)提问:鲁迅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特点呢?
(2)出示资料:在新文化运动前,人们使用文言文写作。而新文化运动倡导使用白话文,让语言更加通俗易懂。这一过渡时期,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替使用,字词也常混用。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不仅率先尝试用白话文写作,还在1918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5.小结
借助资料,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该板块基于学情,意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字词,感受鲁迅的语言特点。
三、借助导图,把握课文大意
过渡:在预习中,咱们班还有不少同学想要知道鲁迅和闰土之间的故事。
学习提示二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和闰土间的哪些故事
1. 借助导图,划内容
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1)、初次相识时的闰土(2-5)、给“我”讲新鲜故事的闰土(6-18)、“我”与闰土的分离(19)
2. 借助标题,理事件
(1)出示语段,扶学第一件新鲜事:雪地捕鸟(地点+事件)
(2)交流:海边拾贝、瓜田刺猹、沙地看鱼
3. 借助导图,说大意
(1)自主练说:请你看着这张思维导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
(3)链接园地,小结方法:像这样,先了解文章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这样的好方法,今后的学习一定要用起来。
【设计意图】:该板块以“闰土是个怎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为线,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多种途径感受闰土形象,提升思维能力。同时以多形式朗读、背诵丰富言语表达,提升语言品鉴能力。
四、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课前还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出示学习单),你们觉得鲁迅对哪件事印象最深刻呢?(瓜地刺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在鲁迅的文字中找找答案,谁来为大家读读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三:
自学:默读第1自然段和 10~15 自然段,思考:瓜地刺猹这件事为什么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圈画关键词句。
合学:小组交流,说说鲁迅是怎么把闰土这个形象写具体的。
(一)紧扣环境描写,体会月夜宁静美好
1. 追问:这样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抓事物、颜色词感受环境的安静。(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3. 小结:你关注到了这些有颜色的事物,正是这些独具魅力的事物,构成了这幅静谧的海景图。(板书:静谧)在这样的环境中,难怪小鲁迅会印象深刻呢!(板贴:环境描写)
4. 朗读指导。
(二)紧扣动作描写,体会闰土勇敢敏捷
1. 点拨:你关注到了闰土刺猹时的动作。
2.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捏、尽力的刺、轻轻地走”等动作,感受闰土勇敢敏捷。
(1)找动词: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吗?
(2)读动词,想象画面: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闰土在——
(3)感悟形象:通过这样的动词,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闰土?(板书:勇敢、敏捷)
(4)小结:通过动词,我们看到了丰富的画面。原来,是动作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让鲁迅印象深刻。(板贴:动作描写、人物形象)
(三)紧扣猹的描写,体会闰土勇敢敏捷
1. 追问:你还从哪里读出了闰土的勇敢、敏捷?
2. 引导学生抓住猹“将身一扭、逃走、窜”等动作、“凶猛”“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等形容词,感受猹的反衬作用,体会闰土勇敢敏捷的形象。
3. 播放视频,了解猹
4. 小结:猹越是凶猛,闰土越是——勇敢。它越是狡猾灵活,闰土越是——敏捷。原来,是猹反衬了闰土敏捷、勇敢的人物形象,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多种形式朗读,深刻感受
1. 师生合作读
就是这样一位少年,给鲁迅留下了美好的就记忆。多年后的某一天,鲁迅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想起“深蓝……”,想起……(生读)
2. 男女生合作读
闰土月下刺猹的形象就这么印刻在他的心中。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面,男生读后面。
3. 背诵
(1)出示填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 ),下面是( ),都种着( )。其间有一个( ),项带( ),手捏( ),向一匹猹( )。那猹( ),反从( )。
(2)引导背诵:美好的记忆不仅要用文字记录,更要记在心间,让我们一起背一背。
【设计意图】:该板块以“闰土是个怎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为线,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多种途径感受闰土形象,提升思维能力。同时以多形式朗读、背诵丰富言语表达,提升语言品鉴能力。
五、写法迁移,练笔美好生活
1. 回顾所学,小结写法
(1)提问:你能说说鲁迅是怎么把闰土这一形象写具体的吗?
(2)小结:鲁迅就是用上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定格了难忘的记忆。
2. 链接生活,拓展思路
(1)出示学生个人照片,分享经历
你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许多难忘的瞬间,看看照片中的这位孩子是谁?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照片背后的记忆吗?
(2)欣赏学生个人、校园、家庭照片,拓展思路
(3)明确写话要求,学生练笔
学习提示四:
选一张你的照片,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要说吧,等会儿请你拿起笔,写下这份宝贵的回忆。如有你有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老师各给你一颗星。如果你还能体现人物的特点,老师再给你一颗星。
(4)学生练笔,评价修改。
【设计意图】:该板块意在从学法到迁法,从读到写,从输入到输出,并通过评价改进学练笔,内化习得的语言,发展学生个体语言经验。
六、课堂总结
鲁迅先生借《故乡》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闰土的经历,正是鲁迅先生想让我们警醒的。从滔滔不绝到没有作声,从朋友到主仆,之所以有這样巨大的变化,答案就藏在《故乡》一书中。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热爱自然
教学反思
一、紧扣学情,激活思维发展的潜能
本文不仅长,而且难懂。基于此,我设计了课前预习单,意在从字词梳理和理解课文内容两方面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兴趣点。通过预习单的反馈,在字词梳理方面,我将学生提出的难理解词句分为“具有文言文色彩的用词”和“不常接触的事物”这两类,并关注到了学生提到最多的是“装弶”“稻鸡”等词。
而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我既关注共性问题,如“课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之间的哪些事”“闰土是个怎样的人”,又关注个性化问题,如,“为什么瓜地刺猹给鲁迅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最终确立这三个问题为本节课的主问题。这样基于真实学情的处理,既把握了文章有价值的思辨点,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定教,激活思维发展的潜能。
二、亲历学习,挖掘思考辨析的深度
在理解难懂词句时,我以《好的故事》一课中的课后习题为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装弶”一词。通过个体思考、方法提示、同桌讨论,思维有碰撞。在体会闰土形象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交流感受、想象画面、观看视频、多形式朗读等多种路径,抓住环境、人物动作、猹,深刻感受闰土勇敢、敏捷的美好形象。
该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进行循证推理,从文中寻找支撑自己对闰土形象理解的证据;同时,积极地建立联结,将闰土的外貌、动作、所处环境以及猹的描写等多个元素相互关联起来,辨析每一个元素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而实现明确鲁迅的写作手法,实现深度思考。
三、学用结合,优化思维能力的品质
在深刻品析闰土形象后,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中再次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思维的敏锐度。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梳理鲁迅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方法,即用上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并以此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由此一来,学生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在螺旋上升的学习中,实现了从输入到输出、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跨越,思维能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提升,思维品质得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