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灰雀》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5.《灰雀》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7 14: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25灰雀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灰雀》讲述了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时,每天经常到公园散步,很喜欢那里的三只灰雀。后来一个小男孩捉走了一只灰雀,在列宁委婉智慧的话语中受到教育,又把灰雀放回的故事。《灰雀》一文中有许多对话。从一开始列宁不明所以地问小男孩,到通过男孩的反应发现端倪,再次与小男孩交流,循循善诱地让男孩儿明白了爱护小动物的道理。课文中3只灰雀自由欢快的样子惹人喜爱,对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帮助。有意思的是,虽然讲了深刻的道理,列宁在言辞上却滴水不漏,看透却不把话说透,而是用充满深意的语言让孩子自己内心去反思和成长。教育了孩子,还给他留有余地,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呵护,这正是本篇课文最值得品味琢磨的。而男孩也是诚实而纯真的,在最初对话中, “没……我没看见”这支支吾吾样子,就透露出内心的不安。他的自尊受到了保护,他也从此事中有所收获。
列宁没有点破,小男孩却明白了,并且用行动证明了。这就需要通过对话去深入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动,对没有说破的内容进行补白。
列宁与小男孩年龄身份都有很大差异,对话由充满深意,饱含很多心理活动的句子组成,因此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至关重要。通过朗读去体现自己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10个,写字13个。 重点写好“养”“或”两个易错字。
(2)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抓重点词句体会列宁和小男孩对孩子的喜爱,读出感受。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从对话中品味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
(4)感受列宁的智慧、循循善诱和小男孩的诚实、知错就改,受到熏陶,生活中也做这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10个,写字13个。 重点写好“养”“或”两个易错字。
2.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默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喜爱。理解列宁和小男孩的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词,进行思考分析,产生自己的收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字10个,会写11个字。重点写好“养”“或”两个易错字。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初步感受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爱。
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学习,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并写好“养、或”三个易错字。
环节一: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灰雀的图片和叫声。听声音、看图片、说感受。
灰雀很漂亮、叫声悦耳。
雀是有哪两个字组成的。
雀(加一加)。 甲骨文小、隹、雀。
小+隹。看甲骨文,查字典,了解雀的意思,从而明白是由小和隹组合而成。
教师讲解,雀泛指体形较小的鸟。隹就是短尾巴鸟的意思。所以,小+隹,就是雀。
【设计意图】通过查字典识字、了解字义,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环节二: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出示幻灯片,学习生字。
幻灯:换偏旁练习。
出示前测中学生写的字,指导写字。
形声字:郊、养、粉、粒、冻、冷、惜、诚、者。
重点学习:養——养。从食,羊声。后来字形演变发生了变化,写作“养”。
异体字写法養,表示圈羊喂草。
“者”改一改,老,匕改成日。组词。 “者”最初造字时的样子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的意思也已经消失。现在的“者”,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会意字:谷、肯、男、或。
“肯”“男”:加一加。
或:部首“戈”,说出几个带戈的字。
展示学生写的工整美观的生字,树立榜样。
投影出示词语,检查读音,伺机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分类识字。学会独立观察,找到每个字的特点,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环节三:读通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带读生词,字音准确。
郊外、养病、跳动、欢快、谷粒、男孩、或者、严寒、本来、可惜、肯定、诚实
3.指名读词语,声音洪亮、流利正确。
4.指名发言,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5.再次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的更自然流利。
6.指名一人一段读课文。
环节四: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组织组内交流自己查阅的有关列宁的资料,了解列宁。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伺机指导。
2.组织全班交流,各组由一个人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设计意图】了解列宁,从而为理解列宁在课文中的做法做铺垫。
环节五:总结
1.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或者疑问。
2.捕捉学生发言中的有价值信息给予鼓励,并作为第二课时的学习要点。
【设计意图】鼓励表达,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和发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作业设计
1.用生字本写生字,按照上课讲的方法观察生字,占准田字格。
2.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中描述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读出感受。
2.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从对话中品味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
3.感受列宁的智慧、循循善诱和小男孩的诚实、知错就改,受到熏陶,生活中也做这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抓重点情节和对话,通过反复阅读思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品味列宁和小男孩各自的心理活动。理解爱的不同方式,从中受到教育。
环节一:导入
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快速回顾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环节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灰雀图片,播放叫声,帮助学生了解灰雀。
(1)看图片,一句话说说自己对灰雀的喜爱。
预设:灰雀很漂亮,我很喜欢。
我喜欢听灰雀悦耳的叫声。
我也想亲眼看看灰雀。
(2)找到书中对灰雀的描写,读一读。
(3)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
(4)小组内交流,读一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感受。
(5)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有感情朗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感受。
2.引导学生了解灰雀失踪又飞回的过程。
预设学生的答案会有两种可能,一是灰雀自己飞来飞去,飞走了又飞回来;二是男孩捉走了灰雀又放回来。
(1)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完成。
小男孩捉走又放回
词句 分析
理由1 "没……" 犹豫,心虚
理 由 2 6段,想说没死
又不敢讲 自己捉走了,说了怕被批评
责骂
理 由 3 8 段 , 会 飞 回
来, 一定 …… ,
活着 非常确定活着,而且决定放

理 由 4 10段, 一定会飞回来! 再次确定会飞回来,人不可
能那么确定乌的行踪,除非
鸟在自己手里。
理由5 13段,男孩是诚实的。 答应了放回来,就做到了。
(2)前测中有的学生认为是鸟自己随意飞来飞去的,集体交流讨论,明白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3)小结:读书要细细品味,才能读懂书中的意思。
3.体会列宁和小男孩谈论灰雀行踪时的心理活动。
(1)默读3-12自然段,思考:列宁和小男孩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2)试着填写说话练习。
(3)小组内讨论,说说填的内容。
(4)指名发言。
4.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导语:列宁和小男孩和我们一样,都喜爱灰雀,关心灰雀。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读一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感受。
(3)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有感情朗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感受。
5.总结《灰雀》的写作手法。
(1)《灰雀》写了大量的人物对话。
(2)体会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可以通过动作描写去分析,也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去分析。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梳理情节,抓重点词句理解灰雀的去向和小男孩知错就改的过程。
学习通过课文中的词句推想文本背后没有写出来的情节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单元整合学习,使课文与课文之间产生联系,学习阅读方法是有连续性的。
环节三:升华主题,受到熏陶
1.读读语文天地的句子,和课文结合,谈谈体会。
出示句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预设:和人说话充满善意和热情,会使人感觉比穿了棉衣还温暖;用恶语伤人,会使人感到比矛戟刺戳还疼痛。列宁对小男孩说话,很温和很委婉,引导他改正错误,就是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2.读一读,结合课文谈体会。
出示句子: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预设:小男孩喜欢小鸟就捉走了,在列宁的教育下改正了错误,把灰雀放回来。
【设计意图】单元整合学习,语文天地中的名言用在读懂课文之后,提升学生对于所学故事中道理的认识,受到熏陶,也做好孩子。
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填写完整。
这是个( )的小男孩。
2.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板书设计
25灰雀
列宁 智慧 循循善诱
男孩 诚实 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