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1 21: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②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③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能力目标
①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②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③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情感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二、重点难点:
①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 ( http: / / www.21cnjy.com )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②划分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
4.全班齐读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①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一:①余拏一小舟:数词,一
  ②上下一白:全
白:①上下一白:白色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杯
大:①见余大喜:非常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①余住西湖:我,第一人称单数
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2.通假字
挐:通“桡”,撑、划
3.词类活用
①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③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一芥:名词活用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4.古今异义
①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②白: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译文参考: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 分析文章记叙的要素。
①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②地点—西湖、湖心亭
③人物—余、金陵人
④起因—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⑤经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⑥结果—看雪而归,舟子说“痴”
2. 找出文中写景之句并熟读,体会作者量词使用之妙。
明确:
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会:“一痕”、“一点”、“一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三粒”,寥寥几笔,点出了当时雪夜朦胧模糊之景,由长短、点线、方圆、多少、大小、动静的对比,简洁地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艺术画面,画面中的人也自然变得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这种描写方法叫做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中的术语。它是指用经济的笔墨,精练质朴的文字对事物进行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白描重在写意传神,很少用比喻。白描手法的关键在于逼真地刻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同时要求语言准确、简洁、不能写得过繁过细。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具备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准确描摹事物的能力。
二、细读课文,对比探究。
与《观潮》一文中渲染潮来盛况的句子进行对比,体会渲染与白描的区别。
1.《观潮》中描写潮来盛况的句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本文中描写雪夜湖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比分析:《观潮》文中的描写,自远而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细腻。“线”、“城”、“岭”绘其形;“银”、“玉”绘其色;“大声如雷霆”绘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从形、声、色、势四个方面详尽描写,并且多次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极尽铺陈之能事,渲染出潮来盛况。而本文中的描写,作者用笔极为俭省,只几笔写意,点出堤、亭、舟、人等影子,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作业
认真阅读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表格。
记承天寺夜游 湖心亭看雪
作者、朝代
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描写景物
景物特点
写景方法
议论部分
自我评价
思想感情
附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湖心亭看雪
作者、朝代 苏轼(北宋) 张岱(明末清初)
背景 被贬黄州 隐居浙江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 承天寺、中庭 西湖、湖心亭
人物 作者、友张怀民 作者、金陵人
事件 相与步于中庭 独往湖心亭看雪
描写景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景物特点 清幽宁静,空明澄澈,亦真亦幻 悠远脱俗、水墨模糊、简约空灵
写景方法 比喻 白描
议论部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自我评价 闲人 痴人
思想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故国的怀念、异世的情趣、文雅的孤傲、隐居的幽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