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三峡》诗意美
—— 郦道元《三峡》说课稿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在教材中是精读课文。
我想,在说课前,借这首流行歌曲来表达,我教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期望能从更感性的角度,给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汇报。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首三十多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出土的刻在唐朝瓷器上的爱情歌谣,近年风靡网络,都做两性情爱观,而我觉得可以超越情爱观了,其实刻骨铭心的都是“美”的幻影。而我宁肯把“君”认为是“《三峡》”,我想对我的学生们说,当三峡的美存在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生,而当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三峡的美却永远逝去了。但好在我们的先祖早已用文字、用心灵记录了它的美。让我们领略郦道元《三峡》诗意美——记忆中的三峡,永恒的三峡,学习《三峡》,就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追忆和守望,追忆我们的三峡,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以下是教材解读。
课文解读
郦道元《三峡》的文体与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其他几篇是文学作品(《观潮》除外),而《三峡》是节选自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是非文学文本,虽然节选的这段文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是,其中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得并不明显。因此,不能机械地按照教材编写意图解读课文,而应该从本文的文体特点入手,寻求解读本文的视角。
余光中先生对《水经注》文体特征这样阐述:《水经注》是山水记,属于舆地学。不但考述地理人文,而且善于写景,饶有诗意。
根据他的解读,我们排除了本文是山水游记,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等同于典型的地理文献。——《三峡》“模山范水”,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意美。仅此而已。写景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抒发作者的主观情志,因此,了解作者的情感也不可能成为领悟本文意蕴的一把钥匙。这样看来,《三峡》文本解读的焦点应该是三峡景物本身的“诗意美”。
选文共描写四组景物群落,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编者分的四个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为主,以峡长岭连、山高谷深为特征,全景式展现三峡的“雄浑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为主,以水涨流急为特征,展现三峡的“奔放美”;第三段侧重描写春冬季节景色,以“清荣峻茂”为特征,展现三峡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写三峡特定天气状况“晴初霜旦”,以凄清哀婉为特征,展现三峡的“凄婉美”。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集“四美”于一身,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以“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奇境迭出”的审美感受,令人在惊叹之余,产生“山水如人”的错觉:“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富的性格”。
学情分析
根据文体特征解读之后,还要依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学情调查结果概括如下:
1、学生多生活在平原和丘陵,对江峡没有切身体验。
2、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不高,往往浅尝辄止。
3、缺乏理性品析词句的能力,而整体把握能力也不足,感受支离破碎,不能有效整合审美感受。
那么,本文的教学内容需要适度调整,根据难易度区分为“浅”“深”两个层次:
“显”与“浅”: 重点词句→景物特征→景色美
“隐”与“深”: 重点词句→表现手法→文笔美
本文学习的难点在“文笔美”上。
因为文笔既是一个写作技法问题,也是一个思维和审美问题,《三峡》文笔美的背后,实质是魏晋六朝山水审美文化之美。
郦道元的文笔美——点面结合、正侧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郦道元那颗隐藏着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奥秘的心灵。魏晋六朝“文的觉醒”“人的自觉”,使得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在他那里,还没有像成熟的唐人宋人那样自觉的借山水来倾诉自己的悲欢离合。郦道元的时代是山水审美开始萌芽的时代,后世的所有写作范式似乎都没有刻意被运用,但别具一种“自然浑成”之美。《三峡》可以看做魏晋六朝山水审美文化的范本。
教学目标
因此,我没有把本文定位为学习写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的“例文”或着训练阅读能力的“样本”,而是定位为承载经典文化的“定篇”。需要学生全方位的领略“文化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二条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是本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味精彩词句,理解“三峡”的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四种景色美。
3、能整合感受,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郦道元笔下《三峡》的文笔美。
重点是1、2,难点是3。
教学方法
从我县初中语文教学“以学为主,以读为线,回归生活,提高素养”十六字方针出发,立足本文和学情,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具体是:
1、配乐朗读,渲染情境。
根据《三峡》“四美”,选择能给人相似审美感受的四段音乐,给每一段分别配乐。
第一段“雄浑”,配电视片《再说长江》片头音乐;
第二段“奔放”,配电视片《悠久的长江 三峡》 “大河”主题旋律;
第三段“清悠”,配电视片《悠久的人长江 三峡》 “明日分の夢”主题旋律;
第四段“凄婉”,配电视片《悠久的长江 三峡》 “雾中时流”主题旋律。
2、角色模拟,创设情境。
在逐段品析时,请学生发挥想象,角色模拟,“神游”三峡。具体是:
第一段,模拟画家,描绘三峡,理解“山”的峡长岭连、山高谷深,感受“雄浑美”。
第二段,模拟诗人,吟诵三峡。理解“水”的水涨流急,感受“奔放美”。
第三段,模拟摄影师,拍摄三峡。理解“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感受“清悠美”。
第四段,模拟音乐家,谱写三峡。理解“晴初霜旦”的凄清哀婉,感受“凄婉美”。
3、增删调换,品文入境。
助读的具体问题见“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
下面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基础性目标1后,教师进行学情调查。
第二课时,在必要地预习检测后,充分展开“领略《三峡》诗意美”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圈词,分别概括四段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提供助读问题:
1、第一段以什么景物为主? ——山。
2、第二段以什么景物为主? ——水。
3、第三段是哪两个季节的景色? ——春冬之时。
4、第四段是哪两种天气状况下的景色? ——晴初霜旦。
二、局部——品析。
学生活动:想象自己化身为小画家、小诗人、小摄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师、小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分别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并能朗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四组活动,提供三类学习辅助。
1、实物——图片、朗读配乐。
2、知识——绘画、诗歌、摄像、作曲的相关知识。
3、语言描述——助读问题。
①国画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种大的叫做“长卷”有一种小的叫“小品”如果请你选择一种画布描绘第一段,你选哪一种?结合课文谈谈理由。
②《三峡》的第二段,让你联想起李白的哪首诗歌?二者有什么异同?
③镜头的“推拉摇移”是摄像的基本方式,请你虚拟拍摄第三段,说说你都看到什么景象?有什么特点?
④如果你为第四段配一段背景音乐,你想采用怎样风格的音乐?结合课文谈谈理由。
三、整体——迁移。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交流阅读感受,每组推举代表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全组配乐背诵本段课文。
教师活动:教师略作点评,布置作业改写并扩写本文的一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