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中考作文命题形式与主题特点分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 中考作文命题形式与主题特点分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0: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中考作文
命题形式与主题特点分析
学习导入
作文是中考复习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很多初中生的软肋。临近考试,很多考生暗自着急,希望获得一些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提高写作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俗话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越到最后越应该踏踏实实,从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与主题类型开始,了解命题人的命题目的,才能高效备考。
学习目标
3.中考常考主题分析
2.知晓命题形式与评分标准
1.了解中考考情
4.作文问题分析与备考建议

了解中考考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表达与交流”中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验和思考”。另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中考考情分析——从课标中寻方向
作文考察方向常常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其目的是要求考生把“我”放进各种各样的场景中,去体味、感悟、思考人生。要能够立足生活琐事,获得生活情趣和生活哲理,把普通的生活用诗意的、哲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结合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气息。
这就要求考生关注:我做了什么事,我的感受与思考是什么;我和同学(老师、家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给我带来了哪些感动与影响;我和陌生人的交往中发生了什么事,给我带来了哪些触动与启发等等。还要关注社会热点,捕捉时代特色,将热点信息转化为素材积累,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作文中,增加文章深度。
课标解读
2024年真题回放(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假如有人问我:你努力了这么久,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我会这么回答:我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带来的改变。
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就其中一项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
(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举例分析——真题中找考点
2024年真题回放(上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假如世界是一摊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摊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举例分析——真题中找考点










以上是浙江、上海2024年真题以及河南省近五年的中考作文真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验和思考” 。
题目特点:
1、如河南连续5年涉及到的人称都是第一人称“我”。
2、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生活感悟和品格内涵的培养。
命题趋势与特点
中考作文考情分析结论
1、作文形式:以命题作文为主,半命题作文为辅
2、作文视角:以“我”为中心,关注学生成长
3、作文取材:根植个人生活,反映社会现实
4、作文价值:着力精神建构,传递正能量
5、作文品格:鼓励个性思考,彰显创新能力

命题形式与评分标准
中考作文命题形式
1、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在中考作文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这种形式允许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例如,2024年多个考区采用材料作文形式,如上海、河北、山东等地。
2.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最常见的形式,通常直接给出题目,考生需要围绕这个题目进行创作。2024年的命题作文题目形式多样,既有简单的材料加题目形式,也有复杂的提示语加题目形式,如福建的《看月与探月》和上海的《我也是个取水人》。
中考作文命题形式
3.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在2024年的中考中呈现出式微之势,但仍在一些考区使用,如山东的《这是 的好地方》和河北的要求以“定心丸”为话题写作。
4.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通常不对题目进行具体限制,而是提供一个话题,考生需要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创作。2024年较少见,但在一些考区如山西,话题作文会与材料作文结合出现。
作文等级 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45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
(44~40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
(39~30分)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
(29~15分)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三、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三、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 评分标准
五类卷
(14~0分)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3分
(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1.立意深刻。2.构思独特。
3.语言优美。4.富有个性。
5.文面整洁,书写优美。
(扣分) 1.没有标题扣2分。
2.不足5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
3.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错别字不计)
最多扣3分。
4.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分。
5.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者扣1~3分。
6.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人名的扣1~3分。
在考试的作文阅卷中,平均每篇作文的阅卷时间大约是30到40秒左右。
也就是说,不到一分钟,你的600-800字的作文就被老师打上了一类文、二类文、三类文的标签。
这么短的时间,真的可以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吗?
老师们又是怎么判卷的呢?
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
三、中考作文评分流程
流程一:看篇幅
首先,一份作文拿到手,作为阅卷老师,会先大致看一下文章篇幅,如果篇幅首先就不达标,那么毫无疑问,作文分数不会高,因为老师会觉得你根本没话讲,说不出来。
流程二:看标题
其次看的是标题,如果是规定好的题目,这个环节就省了,如果是自拟题目,而你的文章标题起得新颖别致又有内涵,那么现在你的作文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类文。
三、中考作文评分流程
流程三:看点题
接下来,看开头是否简短吸引人,如果开头写了半天,没有点题,很容易掉到二类文。
流程四:看结尾
再下来,老师详细看吗?no,这时,老师会把目光快速定位到文章结尾,看是否再次点题、总结、升华并且独立成段,如果开头结尾都不错,那么作文至少在二类文里了。如果你结尾拉拉杂杂写了一堆,抒情不到点上,只是为了堆字数,而开头又没点题,那么可以肯定,老师的阅卷已经进入十秒倒计时了。可能会是三类文甚至是四类文。
三、中考作文评分流程
流程五:看分段
最后,看了开头和结尾,老师会把整个卷子大致看一眼,看看你的分段情况,如果你分段清晰,错落有致,那你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些分数。如果分段不合理,密密麻麻写了一大堆,老师的印象就会是:条理不太清晰,文章结构安排有问题。
流程六:看正文
一般判卷到这时候,作文好或不好,老师心里的预判分数都出来了,再下来开始看你的正文。如果是记叙文,你描写生动细腻,抓住了人物特点,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果是议论文,你逻辑清晰,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论证方法,那么,你的作文就是一类文。至于扣分多少,就看你的文章能否投老师所好了,这是有主观因素的,但差别不会太大。
这就是整个作文的阅卷过程。记住一条规律:越是高分作文,看的时间越长。
三、中考作文评分流程

中考命题主题类型分析
中考作文话题类型主富多样,包括成长感悟、社会生活、亲情友情、人生哲理、自然科技等类型。
这些话题既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又富含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中考命题作文的特点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又有即兴发挥的成分。
考题年年变,规律在其中。
作文主题类型分析(以2024年为例)
1.个人成长与感悟
个人成长与感悟体验话题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占比较大。这类话题鼓励学生思考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变化,
例如上海卷的“取水人”主题;
河南卷的“成功密码”主题;
黑龙江牡丹江卷的“我生活中的一束光”主题等。
许多题目选材来源于日常生活,
如北京卷(1)“选择熟悉的地方写游记”,可以选择自己去过的旅行地点描写其中的见闻和感受。
北京卷(2)以“盘中餐为题,关注考生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强调个人体验与文化内涵。
如河南卷“同学们交流登山经验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记叙文”,学生可以从登山经验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经历,展现个人的成长历程。
重庆B卷“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想法”,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部分题目选材注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山西卷“以'这样的表扬好温暖’为题写作文”,学生可以回忆生活中那些让自己感到温暖的表扬,选取典型的成长瞬间,记叙成长故事和情感。
四川泸州卷“语文与成长”,学生可以选取与语文相关的文化素材,如阅读经典书籍参加文化活动等,体现语文对自己的影响。
广东卷要求考生以“当好自己故事的主角”为题,探讨个体在人生故事中的角色和定位。
浙江卷以“我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为例,探讨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等带来的改变。这类题目,学生聚焦自我经历,记录成长,有话可说。
2.社会生活类
社会热点与生活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并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福建卷结合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就,以《看月与探月》为题,探讨对月亮的探索以及科技发展的意义。
黑龙江大庆卷以黄令仪打造的“中国芯”和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为材料,引发对科技创新和家国情怀的联想和思考。
甘肃省卷以“家门口的故事”为题作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
广州卷“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中选择一个,将题目《那个教会我的人》补充完整写文章”,这些主题与当下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契合,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人和事中选材,展现时代精神。
四川广安卷以“走在诚信的路上”为题写作,体现诚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生追求中的重要性。
中考作文题在话题类型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成长的紧密结合。
如陕西卷从对初中生与家长交流时经常使用的口头语的调查,探讨值得向往的亲子关系,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3.亲情友情类
这类话题是中考作文的常客,例如天津卷的“尊重”主题, 山西以“这样的表扬好温暖”为题写作文,或者以“欣赏”为话题作文,可涉及家庭中温暖的表扬和对他人的欣赏。
四川南充卷以“亲情”为话题,写平常生活中流淌的亲情对自己的滋养和给予前行的力量。
四川眉山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写成长岁月中温暖时光照亮人生的人或事,通常包括亲情友情。
重庆卷 B卷(2)要求考生给父母写信,表达参加兴趣班而非初高中衔接学习的愿望。
4.哲理思辨类
人生哲理思考类话题一直是中考作文的热门
安徽卷用一位马拉松运动员的话引发思考,要求结合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了在成长过程中对坚持、脚踏实地等品质的思考与感悟。
四川成都卷借助音乐节目宣传语“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的材料,虽然话题探讨音乐,但可以将人生比作旅程,迎接人生不同的风景。
江苏泰州卷“红花还是绿叶”,探讨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和价值,体现人生哲理。这些考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自然、文化与科技
人与白然和谐共生类话题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之美与生命感悟类话题引导考生观察自然,并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
云南卷“走在山坡上”,描绘行至山坡的情景和感受,涉及自然景观,也涉及人生哲理与成长。
甘肃兰州卷根据树在树林中向上探出头沐浴阳光、将根往深处扎汲取水分和养料的材料,引发对自然的联想、感触与思考。
自然与环境类话题在中考作文中并不少见,2024年一些题目巧妙地将体育运动与环保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引导考生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人与白然的关系,
有些题目鼓励学生从文化角度选材,如北京卷“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等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学生可以选择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作为记叙的对象,展现北京的文化底蕴。
福建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从对月亮的遥看和探索中,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和探索精神的传承。

作文问题归因与备考建议
写作问题分析
1.审题问题
2.立意问题
3.结构问题
4.描写问题
备考建议
一、开展系统复习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作文也要有所准备,不能被动应付。中考作文主题类型与命题特点告诉我们中考作文是可以提前备好范文的。
首先,做好对教材写作知识的整理与掌握。
除了掌握常见的两种文体——叙事性文章及议论性文体知识外,对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文体如演讲稿、新闻稿、读后感等,既要扎实掌握,又要学会灵活运用。   
其次,要善于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智慧。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课文,可供我们考场写作时参考借鉴,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由事及理)、《背影》(借物抒情)、《藤野先生》(双线并进)、《散步》(以小见大)、《紫藤萝瀑布》(由物及人)、《老王》(由彼及己)等。在考试中,面对题目进行构思时,我们不妨想想课文的结构、写法,从课文中汲取写作智慧。

备考建议
二、做好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拿得出手的恰当素材,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并且会表达这种感受,才能写出好作文。
首先,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可以从校园、家庭、社会角度分类,也可按细分主题来积累素材。如可分以下几个主题:
  (1)成长历程——成长中遇到的事,成长(由幼稚到成熟,明白了什么道理),成长的原因、成长的表现……认识生活小事中蕴含的哲理。
  (2)人间真情——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陌生人情,写出人物精神(品德);以事写人,突出特征,展示人性。
  (3)真我风采——展示自我的亮点、个性、理想(梦想)、期待、情感;是什么?为什么如此?怎么实现?
  (4)社会写真——社会热点(现象)的归因分析、辩证思考及评析(有观点及理由)。可以生活化、个性化的半成品素材为主,论据的收集为辅。

备考建议
三、保持读写的常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视野来源于阅读。因此,除了做好直接经历类素材的发掘与积累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素材,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思维水平。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仍要保持看报、听新闻以及阅读专家评论文章并做好摘录的习惯,做好间接经历类素材的发掘与积累。
四、精当针对性训练
  情境任务型作文启示我们,在平时写作中,不仅要关注在审题、立意、情感、内容、结构、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还得关注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等来选择不同的文体和语体的能力。
  要适当进行仿真演练。一方面是限时(45分钟内)写作训练,培养考场作文的规范,如先用5~10分钟思考(打腹稿),培养“想成熟了再下笔”的习惯;另一方面,针对情境任务型作文题,要学会“审境”,熟悉各种变式并明确相关写作的规范要求,从而进行创意表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