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中考作文常考主题之生活哲思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0 中考作文常考主题之生活哲思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0: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中考作文主题
——生活哲思
学习导入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发现大自然的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精彩,发现生活中蕴藏的哲理,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社会中的一举一动、一人一事,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的思考。
由此可见,生活哲思类主题的作文,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当然这也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生活小事,从中感受和体悟人生哲理,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
学习目标
掌握生活哲思作文的写作技巧
学会感悟生活,捕捉事物折射的内涵
掌握说理技巧,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好生活哲思类作文。
文题解析
1.生活哲思类命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因人、事、景、物引发的认识和感想,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中, 2022年上海卷的“这不过是个开场”,2023年四川德阳卷的“时间的答案”, 【2024年山东潍坊卷】“最珍贵的是什么”等,都强调中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有一定的大局观、正确的成败观,成熟的得失观,体现出写作的哲理性思维维度。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和观点”。
3.生活哲思类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能透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得到人生启示,能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多角度思考。
首先,此主题作文往往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为切入点,从小处钻探,传递生活的真实、美好和丰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钻探出富有深意的主旨。
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经典诗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可知,哲思大都从困境中来。
因此写作时,可以联系自身的现实困境,从眼前困境或内心疑惑出发,才能使得抒情或议论有依托、有支撑。
“生活哲思类作文”解读
其次要取适当的载体,根据其本质特征,挖掘内在的含义,以此寄托自己的思考,如人们看到傲然挺立青松,常常联想到坚贞忠诚的品质等。
最后,写作时可采用借物喻理、借物抒怀,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由的处境联想到人的处境,由物的特征联想到人的品质,作家茅盾就在《白杨礼赞》中以西北的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朴质、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生活哲思类作文”解读
【2024年重庆市B卷】
四、作文(55分)
21.以下两题,选做一题。(55分)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1)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圆也美,缺也美
明也好,隐也好
月,天天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举例分析——真题中的生活哲思类作文
【2024年四川德阳卷】
有人说美丽的风景在高处,有人说更诱人的景致在少有人走的路上,还有人说最壮丽的景观还没出现。说法不同,原来是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和体会不一样罢了。
请以“因人而异,所见不同”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600字以上。
举例分析——真题中的生活哲思类作文
1.于自然现象中窥见生活道理
2.于学习、生活中领悟处事方法
3.于社会现象中洞察人生哲理
生活哲思类型
例文解析——理解生活哲理
生命的意义(节选)
林清玄
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
  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联。
  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
  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没有开展,没有对世界有益,那么他就白活了吧?
  我对计程车司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
  当我这样说着,车于正好穿过有美丽行道树的仁爱路,我看到春天的木棉花是多么美呀!
  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我们奉献世界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
  
  
林清玄
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
(1953年02月26日-2019年01月23日),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其著有《菩提十书》《清净之莲》《桃花心木》等,曾获国家文艺奖。
例文解析——理解生活哲理
存在的理由
  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捡一些当地的石头回来作纪念,有些朋友无法理解,会问我:“石头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石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它是一个地方最好的纪念,是紧钱也不能买到的。”我说。
  在我们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一个石头、一朵野花、一株小草都是在诉说自己的价值,只是有缘的人才能看见罢了。
  一个黑色的石头可能比一张鲜红的缎子更明亮。
  一件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却比闪闪发亮的新衣更温暖。
  一棵林间的小树,有时比娇贵的兰花更令人动容。
  甚至连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为爱存在,有些为学习存在,有些为生命的美好而存在。
  只有一个人确定了自我存在的理由,才可能成为更自信、更深情、更温柔的人。
  
  
例文解析——理解生活哲理
不一定是天堂
  有一位神父告诉我一件真实的事。
  他在神学院快毕业的时候,老师对他们说:“你们接受了几年神学的教育,对天堂的状况已经很了解了,在毕业之前,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轮流起来报告自己心目中的天堂。”
  这些即将作神父的学生,一一站起来报告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在报告的过程,大家愈听愈惊慌,竟然没有两个人心目中的天堂是相同的。
  等到学生全部报告完了,教室陷进一片完全的静默,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确定自己的天堂才是对的。
  老师看到大家那么严肃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对学生说:“每个人心目中的天堂都不同,才是正常的,因为天堂是心的向往,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每个人心中的天堂都不一样了,何况是人间的事,因此,你们当了神父应该远离争辩,把重点放在唤起人的向往。”
  神父说,听了这一段话,他从此失去和人争辩的兴趣。
  我听了神父的话,从此也不再和人争辩。
  我想,天堂虽然每个人都不同,但心的向往是可以互相影响和循环的。
  
    
    
例文解析——理解生活哲理
  忙碌与悠闲
我和儿子坐在仁爱路安全岛的大树下喂鸽子,凉风从树梢间穿人,树影婆婆,虽然是夏日的午后,也感到十分凉爽。
  我对儿子说:“如果能像树那么悠闲,整天让凉风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
  儿子说:“爸爸,你错了,树其实是非常忙碌的。”
  “怎么说?”
  儿子说:“树的根要深入地里,吸收水分;树的叶子要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整棵树都要不断地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树是很忙的呀!”
  我看到地上的鸽子悠闲地踱步,想到鸽子其实是在觅食,也是很忙的。
  当我把玉米撒在地上的时候,悠闲的鸽子就忙碌起来了。
  我想到,如果我们有悠闲的心,那么所有忙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闲的态度来完成。
  如果我们要使生命悠闲,要学习树木一样,深人生活,与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吐出氧气来净化人间。
  
    
例文解析——理解生活哲理
放下
搭朋友的便车,去看另一个朋友,车子先走敦化南路,转南京东路,再转中山北路。
  我正注视窗外流过的人、车、树木,开车的朋友突然指着窗外的大楼说:“你看这些人多么有钱,有很多大楼是属于同一个财团,甚至是同一个人的。”言下颇有羡慕之意。
  “那有什么好呢?背了愈多的财富,放下就更难呀!”我说。
  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拥有百亿资产,七十岁以上的人,还有很多人每天烦恼去何处开工厂;清晨就要赶去早餐会报;中午要看股票行情;连在路边散个步、吃一碗蚜仔面线也不可得呀!
  “像我们没有财富的背累,又没有权势要争夺,也不必拼命去博取名望,想和朋友喝茶就可以出发才是最幸福的。”我一说,朋友露出了笑容。
  我告诉朋友,我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常在田间帮忙农作,要扛着稻谷或挑着香蕉在田埂行走,大人的教导里,最重要的一项是放下和提起同等重要,扛起时没有顺势而为,就会“煞到中气”,放下时没有顺势而为就会“闪到腰子”,都是非常严重的。
  你看!冬日难得的晴天,放下对财富、权势、名声的营谋,去喝今年难得的冬茶,真是感到幸福。
  或者,有百亿资产者也有我们不知的幸福,我们用不着知道,只要我们深知放下的幸福也就好了。
  
  
一:审题立意
1. 由果溯因法(若材料通过一个故事对某一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叙述,可通过“由果溯因”法探究故事的本质,从而选定最佳立意)
2.由浅入深法(若材料内容寓意深刻,假托事或物说明某一道理,则需抓住关键词,挖据其深刻内涵,进行立意)
3.以小见大法(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一个物品中展开联想,由物联想到人,由事上升到理,由个人上升到群体等)
技法学习——会写生活哲理
二:可写内容
1.通过花开花落、阴晴圆缺、草木枯荣等自然现象,阐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2.通过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从平凡小事中领悟为人处理的道理
3.通过与他人的相处、相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4.通过社会现象、热点事件,从中洞察社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技法学习——会写生活哲理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通过描写小事物、小场景、小细节等来反映深刻的主题、宏大的社会背景或人生道理。
如:杨绛的《老王》中,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描写了老王生活的艰辛和善良的品质。从老王送冰价格便宜、送作者丈夫去医院却不肯收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等小事,反映出那个特殊时代里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苦以及他们善良、淳朴的人性光辉,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技法学习——以小见大
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是记叙文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借助外界的某种物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这种物品之上,以表达自己爱憎好恶情感的一种写作方法。托物言志,表面写物,实则寄意于物,由物而生情,托物而言志。运用这种方法写作,可以通过描写浅近的物品,表达深远的情感。
托物言志,首先,要认真观察所写物品某一个方面的鲜明特征,找准这一物品不同于其它物品的独特之处。然后,分析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确定物品代表的情感和志向。接着,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细致描摹物品的特点,寄意于物,揭示文章主旨。
技法学习——托物言志
范文分析
心上有朵美丽的花
每个人的心上都有朵美丽的花。有人喜爱牡丹的富贵艳丽,有人喜爱梅花的不畏严寒,有人喜爱菊花的傲霜挺立……而我,则唯独喜爱海棠花的清新淡雅,它开在我的心中,迟迟不散去……
那是一个清新的春天,到处都是清香的芳草的气息。我和家人去江南游玩。一入江南,我便被一阵淡雅的气息吸引住了。古朴的建筑依水而建,木制的小桥横穿流水,时有男人女人撑着船、顶着斗笠漂在水中,美得触目惊心,让人移不开眼。
我们来到了一座装饰典雅的民宿前,院内全是海棠花,一簇一簇地叠在枝上,偶有只只落蝶随风飞下,落在地上变作粉白的叶堆。于是就剩下玉立在枝头的几簇,层层叠叠暴露在午间阳光之下,光影交错间,点点微光点缀其中,随着风的方向摇曳生姿。到越发像是电视上仙境的模样了。“您好,请问您是要住宿吗?”一个穿着汉服的女孩款款走来。我父母连忙应声。直到进了屋子,我才缓过神儿来,细细打量这个民宿的女主人。她很年轻,大概十七八岁,头发绵长,高高盘起,别了个玉钗。她穿着一身淡粉色的汉服,举手投足间颇像是画中走出的女子。
我们在这儿住的时间很久,她常常做海棠花羹给我们吃。就在这一碗一碗的海棠花羹中,我们渐渐熟络起来。她同我说:“你看那一树一树的海棠花,多美啊,不争不抢,又不妨碍自己盛开时的美。”说着说着,几片花瓣落在她身上,与那淡粉色的汉服相辅相成,互相映衬,轻柔的阳光缓缓照下来,衬得这画面更加淡雅,宁静。
她也真是淡雅到了极致。春季正是江南旅客众多之时,周围几家民宿竞相吆喝着,夸耀着自己的民宿是多么便宜、多么有特色、多么好……只有她,该干什么干什么,从不与他们争抢,可入住的旅客只多不少。对此我十分不解,就问她:“你从不与他们争抢,为什么旅客们还要来住呢?”她反问我:“那你和父母为什么要来住呢?有的时候,当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用说什么大家就都会知道,反而是那些不如你的才要一直宣传自己呢。”闻着花香,听着这话,我才恍然明白其中的深奥……
又是一年海棠花开,这时我已不在江南,可这海棠花已在我心中盛开,又怎能忘怀?海棠花开,故人依旧,那年海棠树下的花、人、理,又何尝不是淡雅人生的真谛呢?
【满分点评】文章开篇点出海棠花“清新淡雅”的特点是最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后文处处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叙述、描写,文中民宿装饰典雅、女主人不争不抢、海棠花羹清香怡人,都带有“淡雅”的特点。很好地揭示了“淡雅人生”的道理。
写作模板参考
生活哲理
第1段:表明困惑
第2段:引出感悟对象
第3段:相似联想
第4段:表明思考
第5、6段:呼应困惑
通过环境、心理,交代写作背景、所遇到的困惑 (150字左右)
描写具体情境,自然地引出思考、感悟的对象及其特征(120字左右)
从写作对象的特点出发,联想与其有共性的事物,深入探索事物之间的共性特征(250字左右)
收拢思绪,回到眼前,从写作对象的特点中感悟其具有的品质(120字左右)
联系自身,对困惑进行思考、呼应和解答(100字左右)
备考建议
哲理性的文章特点是先记事、写情、写景、状物,然后从其中归纳升华为哲理。
记事、写情、写景、状物、抒情、议论是明白哲理的前提,而归纳升华是叙事、写物、写景的深化,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山珍海味需要好的食材来烹制,高楼大厦需要好的材料来搭建,同样,优秀的习作也需要好的写作素材来构建。
读懂材料和精心选材是写好哲理性文章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没有读懂材料就会使文章偏离根本;没有精心选材,文章就没有生命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为承载哲理而服务;选材,是为了更好地做到事中传理。
如:课本中的《卖油翁》《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一系列的寓言故事,都是在简单的故事中去体现深刻的哲理。
通过具体事件,揭示道理。这样的写法,可以避开空洞的说教。先叙事让人深入情境,事中明理,给人一种恍然大悟、切身感受。
由此及彼,丰富主题哲理性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于作者来说,他可以有无数的思考;对于读者而言,他可以有无数的理解,而通过从物质到精神,从小到大,由此及彼,从某一单一的事物到同类事物,我们便可以使文章思想深刻、主题丰富。
例如:《丁香结》一文,作者宗璞由丁香花想到文人墨客笔下的丁香结,由丁香结想到人生哲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最后笔锋一转:“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宗璞就是这样由此及彼,深化主题,使文章耐人寻味。
《散步》一文,记叙了一家老小一起去郊外散步过程中发生的分歧,最后矛盾得以解决的故事。文章由这一生活小事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亲情,由互敬互爱的亲情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到珍爱生命。莫怀戚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三代同堂的小家散步这一件小事,表达了丰富的主题和深远的意蕴。
总之,生活中的“理”往往存在于细微末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要求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受、去记录、去挖掘。哲理性文章是载体与哲理的结合,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揭示生活中的哲思,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审美体验。学写哲理性文章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写作技巧,而且还可以获得生活的启迪、人生的智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