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逐字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逐字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18: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课堂对话稿
授课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设计教师: 使用班级: 审阅人:语文教研组 使用时间:2024-2025学年
授课时间 2024-2025 课型 新授课
课标分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宋词。本单元主题为 “生命的诗意”,此词通过对京口北固亭一带历史遗迹的凭吊,回顾了孙权、刘裕等英雄人物的事迹,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批判,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与单元主题紧密相连。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领略宋词豪放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无奈,还能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人生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对辛弃疾这位词人也有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一些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然而,对于这首词所涉及的复杂历史背景、丰富的典故运用以及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对豪放派词风的把握上,虽然学生能感知其豪迈大气的风格特点,但对于如何深入赏析词中通过典故、对比等手法营造的雄浑意境和表达的强烈情感,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对于南宋时期的政治格局、社会风貌以及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与政治理想的细节了解有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词中所表达情感的全面、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情分析 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以往作业和测试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学生对辛弃疾的词有一定的接触,但对于其豪放派词中复杂的历史典故和深沉的情感内涵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在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上,学生能够识别一些常见意象,但对于如何通过典故构建意境以及理解意境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寄托缺乏系统的方法。基于这些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词的内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派词风独特魅力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二)导入(5 分钟) 教师:同学们,在南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一位词人,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壮志豪情,将自己的悲愤与渴望都倾注在了诗词之中。(展示辛弃疾的画像)他就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的词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大家对辛弃疾都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 1:我知道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的词很多都表达了想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愿望,像《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很有气势。
学生 2:他一生都在为抗金事业努力,但是好像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心情很郁闷,写了很多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词。
教师:非常好,那我们就带着对辛弃疾的这些认识,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三)作者介绍(3 分钟) 教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他出生于金国统治下的山东地区,自幼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难和金兵的残暴,心中便立下了抗金复国的志向。他年轻时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多个官职,但始终得不到南宋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多次被贬谪。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悲壮,既有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也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既有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也有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精神,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学们,你们能背诵辛弃疾的一些其他代表作吗?
学生 1:《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朝廷偏安的不满。
学生 2:还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首词描绘了乡村的宁静美好,与他的豪放词风有所不同。
教师:对,这些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辛弃疾的才华和思想。那我们来看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文学常识方面有哪些特点。 (四)文学常识(3 分钟) 教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词,“永遇乐” 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字数、平仄、押韵等形式;“京口北固亭怀古” 是题目,点明了词的创作地点和主题,即词人在京口北固亭这个地方,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追思和感慨。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相较于诗,更加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句式长短不齐,便于抒发复杂多变的情感。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词和诗在形式上有哪些主要区别吗?
学生 1:诗的格律比较严谨,一般有五言、七言等固定的句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根据词牌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学生 2:诗的押韵相对固定,而词的押韵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且词可以配乐演唱,所以在韵律上更加注重与音乐的配合。
教师:非常正确,那我们来看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五)创作背景(4 分钟) 教师: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当时,南宋朝廷正准备北伐,但辛弃疾深知此次北伐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他既渴望通过北伐收复失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担心朝廷草率行事,重蹈历史覆辙。京口北固亭是三国时期孙权的旧地,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崛起的地方,面对这些历史遗迹,辛弃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想象一下在那个情境下,辛弃疾会有着怎样的心境呢?
学生 1:他肯定很矛盾,一方面为有北伐的机会而感到兴奋,另一方面又对朝廷的决策和准备情况不太放心,担心会失败。
学生 2:他看到这些历史遗迹,可能会想起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再对比南宋朝廷的现状,会觉得很无奈和悲哀,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
教师:对,那我们来深入解读这首词。 (六)文本逐句解读(20 分钟) 上片解读(5 分钟)
教师:我们先看上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里开篇 “ 教师:这里开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 1:运用了借代和对比的手法,“千古江山” 是永恒不变的,而 “英雄无觅” 则突出了英雄人物的消逝,通过这种对比,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孙权曾在京口建立霸业,是一位有作为的英雄,如今却难以寻觅其踪迹,这也为下文缅怀其他英雄人物做了铺垫,引发人们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教师:“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对刘裕的描写有何深意?
学生 1:这几句通过描述刘裕曾经居住过的普通街巷,与他当年北伐时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英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刘裕出身平凡却能成就大业的不凡,也借此表达辛弃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赞美。 同时,这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一种暗示,即使出身低微之人也能有如此成就,而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让人感到悲哀和愤怒。 下片解读(5 分钟)
教师:再看下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个典故有什么含义?
学生 1:这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想要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的典故,结果却落得大败而归、仓皇逃命的下场。辛弃疾借此告诫南宋朝廷,北伐不能草率行事,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只会重蹈历史覆辙,表达了他对北伐的谨慎态度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担忧。
教师:“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几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 2:这几句回忆了辛弃疾自己在四十三年前的抗金经历,那时扬州一带战火纷飞,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如今回首往事,既体现了他对那段激情岁月的怀念,也与当下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不作为的不满。
教师:“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 1:这几句描绘了如今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行宫遗址(佛狸祠)前,人们却在举行祭祀活动,一片热闹祥和的场景。但在辛弃疾眼中,这是一种痛心疾首的景象,因为这里曾经是南宋的领土,如今却被敌人的庙宇所占据,而百姓们似乎已经忘却了国耻,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无奈,也进一步反映出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紧迫性。 全词综合解读(5 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将上下片结合起来看,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学生 1:这些典故都是围绕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展开的,从孙权、刘裕的英雄气概和成就,到刘义隆的草率北伐失败,再到廉颇的典故,通过对比和映衬,既表达了辛弃疾对英雄的敬仰和向往,也批判了南宋朝廷的软弱和无能,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脉络和主题表达体系。
教师:那从全词的情感基调来看,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呢?
学生 2:上片主要是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往昔辉煌的怀念,情感基调比较激昂豪迈;下片则在回忆与现实的对比中,更多地体现出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自己的悲愤无奈,情感逐渐转为深沉和悲壮,最后以廉颇自比,将这种悲愤和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整体情感基调雄浑壮阔却又充满了深沉的感慨。 手法与语言特色分析(5 分钟)
教师: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用典、对比,还有哪些手法呢?
学生 1:还有借景抒情,像上片中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为英雄人物的出场营造了一种古朴、沧桑的氛围,也寄托了辛弃疾对历史变迁和英雄不再的感慨,将情与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教师:那在语言特色方面,这首词有什么突出之处呢?
学生 2:语言豪放雄浑,比如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当年” 等词句,用词刚健有力,气势磅礴,生动地展现了英雄人物的威武形象和豪迈气概;同时也不乏细腻之处,如 “寻常巷陌”“可堪回首” 等词语,又将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心思融入其中,使整首词在豪放中见婉约,刚柔并济,富有艺术感染力。 (七)层次划分(3 分钟) 教师:我们可以把这首词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上片的前六句,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主要通过对京口北固亭周围景色和历史遗迹的描写,引出孙权和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雄浑的意境,为下文的怀古抒情奠定基础;第二层是上片的后三句和下片的前九句,即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一层着重运用典故,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有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与怀念,也有对南宋朝廷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表达丰富而复杂,层层递进;第三层是下片的最后一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直接抒发自己虽年老但仍渴望为国立功,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使主旨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升华。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这个划分说说每层的主要情感或表达意图吗? 学生 1:第一层的主要情感是对历史的追思和对英雄的敬仰,意图是通过描绘古老的江山和曾经的英雄遗迹,唤起人们对往昔辉煌岁月的记忆,为后文的情感抒发搭建历史的框架,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深沉悠远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英雄的伟大,引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学生 2:第二层的主要情感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既有对英雄的歌颂和向往,也有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通过运用多个典故,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与南宋的现状进行对比,意图是深刻地揭示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和不思进取,表达辛弃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北伐的谨慎态度,同时也进一步烘托出英雄人物的可贵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使情感更加丰富、复杂和深沉,增强了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学生 3:第三层的主要情感是悲愤与无奈,意图是以廉颇的典故自喻,将自己的遭遇与廉颇相类比,强烈地表达出自己虽然年老但依然怀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悲愤之情,引起读者对辛弃疾个人命运的同情和对南宋朝廷用人政策的反思,使全词的主题得到了最后的升华和强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主旨总结(3 分钟) 教师:综合来看,这首词通过对京口北固亭一带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怀,表达了辛弃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赞美,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批判,以及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大家能从词中的哪些语句深刻感受到这种主旨呢? 学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思和南宋朝廷缺乏英雄人物的感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体现了对朝廷草率北伐的担忧和批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则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和渴望被重用的心情。这些语句都紧紧围绕着主旨,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辛弃疾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他在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执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九)手法归纳(4 分钟) 教师: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首先是用典,如我们之前详细分析的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典故,通过引用这些历史故事,丰富了词的内容,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且富有深意,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其次是对比,如孙权、刘裕的英雄事迹与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相对比,突出了南宋统治者的不作为,以及辛弃疾对英雄时代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再者是借景抒情,像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等景色描写,烘托出历史的沧桑变迁和英雄人物的消逝,将情与景完美融合,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深沉;还有虚实结合,上片中对孙权、刘裕的描写是虚写,回忆过去的辉煌,下片中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是实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拓展了词的意境和时空感,使情感表达更加立体丰满。同学们,你们还能在词中找到其他运用这些手法的例子吗? 学生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也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舞榭歌台” 象征着曾经的繁华与荣耀,“雨打风吹去” 则暗示了这些都已消逝,通过这种景物的变化,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惋惜之情,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 学生 2:在对比方面,“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与当年的战争场景形成对比,如今敌人的庙宇前一片祥和,而曾经这里是战火纷飞的抗金战场,这种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南宋朝廷的偏安导致百姓对国耻的淡忘,也进一步突出了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朝廷的批判,使对比手法在词中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增强了艺术效果。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词的韵律和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