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走月亮
云南点苍山
云南点苍山
云南第二大湖泊:洱海
吴然,原名吴兴然,1946年生,云南省宜成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吴然是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以云南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为背景。《走月亮》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字优美、情感细腻,充满了童真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云南的美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作者简介
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字词学习
洱海 淘洗 牵着 鹅卵石 哟 坑坑洼洼 填上 庄稼 风俗 跳跃 泼剌 葡萄 汩汩 稻穗 成熟 镀亮 田埂 闪烁
载
zǎi
多音字
zài
鲜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记载
运载
新鲜
会 写 字
淘
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
牵
鹅
卵
坑
洼
葡
萄
跃
稼
熟
稻
填
熟
庄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
不要写成彳
风俗
sú
俗
填
不要少写一“横”
tián
填 一 填
本文描写了在( )的夜晚,“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 )、( )、( ),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和“我”对生活的热爱。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小路上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夜场景,将读者带入了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秋天的夜晚和洱海边。通过描述月亮升起的过程,作者营造了一种温馨和平静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故事或活动设定了背景。
通过对秋天夜晚和洱海月亮升起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微风拂面,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唤起了内心深处对宁静和美的向往。
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照亮了
A
照亮了
B
也照亮了
C
“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这句话,从远到近,描写了月光下的山、树、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纯净。作者用“明亮”形容月盘,用“柔和”形容月光,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美好。问句“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仿佛月亮在洱海中得到了净化,变得更加清澈明亮。
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部分详细描述了月光所覆盖的范围,从高山到村庄,再到道路,展示了月光无处不在的力量。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带来的温暖和光明,为整个场景增添了温馨的氛围。
《走月亮》,作者:吴然。这本书分为“大理石的歌”、“闹春牛”、“小巷深处”、“月光的香味”四小辑。以神奇、美丽、富饶的云南的山和水、人和景为主要描述对象,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勾画出一幅幅活跃、灵动、充满纯真气息的美丽动人的乡土的篇章。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画面——母亲和孩子手牵手走在月光下的小路上。这种亲密无间的互动不仅展示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也突显了夜晚散步的美好时光。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部分通过简单的重复和感叹词“啊”,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感。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散步时的轻松愉快,仿佛与作者一起沉浸在这美好的时刻中。
走过溪边
01
在“走过村庄”的时候,作者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
02
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03
我们来看看第4自然段
品读探究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鹅卵石间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月光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的情景。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清澈的溪水不仅带着植物的香气,还映照着明亮的月光。这种描写方式将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使读者仿佛能闻到花草的芬芳,看到月光在水面上闪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和诗意。
出示句子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这是一个拟人句,“抱”字既写出了小水塘中月亮的状态,又充满了感情,因而非常生动。
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这一部分通过回忆的形式,展现了母亲在溪边洗衣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孩子在溪边玩耍的美好时光。这些回忆不仅展示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也反映了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和创造力。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亲情的温暖。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这部分描述了村庄为迎接丰收所做的准备。通过修补村道,村民们展现了对丰收的期待和重视。这种风俗不仅体现了乡村生活的传统,也反映了村民们的勤劳和团结。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这部分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夜晚大自然的声音和气息。秋虫、夜鸟和鱼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果园中飘来的果香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秋天的甜美,进一步增强了画面感。
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稻田的景象。
把 比作 。
用 比喻 。
稻田
银毯
银毯
稻田
沟水汩汩,很满意的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这段文字通过对过去农事活动的回忆,表达了对土地和劳动的深厚感情。作者回忆了种植油菜、蚕豆的经历,以及在田间玩耍的美好时光。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这部分通过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期待。中秋佳节即将到来,父亲也将回家,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如何用新收获的稻谷招待父亲。这种温馨的家庭场景不仅传递了亲情的温暖,也展现了丰收带来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和自己的妈妈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一定非常幸福。
浓浓的亲情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这部分描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互动。阿妈不仅通过讲述故事和传说传递知识和文化,还在静默中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支持。这种多样的交流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丰富性和细腻之处。
走过月亮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这部分通过一系列“走过”的描写,展现了母子俩在月光下漫步的路线。每一个地点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使读者仿佛跟随他们一同领略了夜晚乡村的美丽风光。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品读探究
风景美、亲情浓、丰收喜……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日子。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体现在哪里?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总结和情感升华。通过简短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作者表达了对这个夜晚的深深赞美和对与母亲一起散步的美好回忆。这种结尾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也唤起了内心深处对亲情和自然之美的向往。
简单的生活瞬间也能充满诗意和温暖。通过学习这段文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珍惜亲情、欣赏自然美景的意识,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写法借鉴
移步换景写景物
移步换景法就是按照地点的转移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比如在本文中,作者沿着自己和阿妈走月亮的路线,从村里的小路到溪边、从果园到庄稼地等,描写了朦胧的月色和月光下如诗如画的景色。
本文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在苍山洱海旁,“我”和阿妈走月亮。体现了“我”与阿妈之间 ,抒发了“我”内心的 。
浓浓的亲情
喜悦和幸福感
主题概括
结构梳理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
多么奇妙的夜晚
美丽景色浓浓亲情
走过:溪岸 桥 果园
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
听到:秋虫唱 鸟拍翅膀 ……
想到: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
仿写练习